(明朝山东)德州穷孝子尹纶

分类: 尹氏渊源记事 |
(明朝山东)德州穷孝子尹纶
齐鲁壹点2020-12-23
文|马惠彬
“孝”既是古老又是常新的话题,更是与我们每个人的生活有着密切关连的问题。“孝道”是人间的常道,“亲情”是人间的感情。孝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和习俗,是中国社会衡量一个人基本道德的准则,是一个由个体到整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延展的多元文化体系。
在德州城的几本志书里都记载着这样一位孝子的故事:
明《嘉靖志》记载:“尹綸行人尹禧子有至性禧卒於京綸扶柩歸葬於城南墓三年負土築瑩又於墓前築台人呼為孝子台有烏鴉白兔馴擾之人以為孝所感天順間旌之”
清《德州乡土志》载:“尹纶御史禧子禧卒于京 纶扶柩归 葬于城南卢墓 三年又于墓侧筑台人呼为孝子台 有乌鸦白兔驯扰之天顺间旌表”。
民国《德县志》载:“尹纶,明代。御史尹禧子,禧卒于京,纶扶柩归,葬城南,庐墓三年。又于墓侧筑台,人呼为“孝子台”,有乌鸦、白兔驯之。”
除以上外其他志书里也有相关记载。而尹纶何须人也;
尹纶,明朝德州城南关人,其父尹禧,明朝宣德丁未(1427)科进士,帝授“行人”之职。上任不久,便身患疾病而卧床不起,家贫、薪少又有病,故不久便命归西了。
尹纶在家靠着贩卖青菜,养活着祖母和母亲一家人,日子过得紧巴巴的。忽闻其父尹禧在京归西,急赴京城扶柩南归德州,举债按孝道习俗将父亲尹禧葬于城南。
尹纶虽然生活拮据,而他仍按照《孝经·纪孝行章》中“丧则致其哀,祭则致其严”的习俗。在父亲坟侧筑台人称“孝子台”,尹纶庐墓守孝三年,按规矩他每天在坟前上香叩头、烧纸燎火、供品不断。
尹纶的“孝道”之为,感动了街坊邻居,大家都尽己所能对其进行帮助。并有民间口传:他的孝心感动的乌鸦常飞到墓前与尹纶“说话”;住在附近的大白兔也前来对孝子进行安抚。
一时,穷孝子尹纶的“孝道”故事传遍州城上下,州衙知州将其事迹整理,逐级呈报京城朝廷。因尹纶模范的力行“孝道”,故明·天顺年间,朝廷下旨对其进行表彰,在南关街为其立“孝子坊”一座,并将其事迹记入了《明史》之中,使其家贫仍能进其孝的孝子之名流传于今。
之后,经众乡绅慎议,将其纳入乡贤之中,从祀“乡贤祠”以示褒奖(明代德州城的乡贤仅28名,其中就有孝子尹纶)。
当然尹纶的所谓“孝”,有封建社会的余毒。但通过他的故事却能说明,“孝”是为人子女应尽的义务,它不分穷富,只要能尽自己最大的能量,让父母最大限度的得到精神和情感上的慰藉,使他们老有所养、老有所乐、老有所终就为之“孝”。故我们均应发扬和继承中华民族优秀的“孝道”传统和美德,为构建和谐社会环境而努力。
注:1、行人:明时官职,以进士充任,掌管捧节奉使之事,凡颁诏、册封、抚谕、征聘诸事皆归其掌握。在京官中地位虽低(八品),而声望甚高,升转极快。
2、庐墓(lú mù) :古人在父母或师长死后,在三年的服丧期间,在墓墓旁搭盖一小屋居住,守护坟墓,谓之庐墓。
3、尹纶孝子坊:德州《乡土志》曰在东关。可“中华尹氏宗亲总会”介绍尹纶的文章、德州相关的历史资料及历史研究人员均称其在“南关”。诸多德州老人也证明,该坊确在南关街路东。
4、见清张廷玉等撰写的,《明史》列传第一百八十四 孝义篇。
(作于2020年2月2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