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井陉县苍岩山镇柿庄村

分类: 尹氏村落 |
柿庄村以尹姓人口为主。据《尹氏族谱》记载:南宋末年,师氏自外地迁此立庄,为“师庄”。元初,同姓人在朝中任职,犯满门剿斩之罪,为避祸将师姓改为尹姓,又将师演变为柿,将“师庄”谐音改称“柿庄”。如今井陉县柿庄村、东窑岭村、尹西河、南张井及山西平定县神子山等村落的尹姓均系同祖同宗。
《师氏族谱记》石碑及金代壁画墓
在这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小村落南面,散落分布着9座金代墓葬。据考证,他们同属于一个家族。在这个墓群的东南,有一通《师氏族谱记》石碑,立于元至大元年(公元1308年)三月初六日。有意思的是,这个墓群早在解放前就被发现,直到1960年4月文物部门才对其进行发掘清理,发掘报告刊登于《考古学报》1962年第2期。
专家根据元朝《师氏族谱记》石碑称避忌改“尹”姓为“师”姓,和2号墓出土的小瓷碗底部墨书的“尹纪”二字,断定其年代下限应当在明昌元年(公元1190年)。依据这个家族墓地北早南晚的排序,6号墓位于最北部,它比2号墓的时代还要早。
在这个墓群中,墓室里几乎都绘有壁画,其中6号墓保存最为完整。其墓室为单室,平面呈方形,墓门是砖砌的门楼。墓室顶部为穹隆式,上涂青色,用白粉绘日月星宿。墓室内的壁画采用砖雕和绘画结合的手法,描写了当地的自然风光和人们劳动生产以及墓主人生前的生活场景。
南壁墓门两侧各绘一幅放牧图。东侧绘一位头扎白巾、身穿圆领蓝衫的小羊倌,手里执鞭,正在指使跑在羊群后的黑犬驱赶羊群。西侧绘一位头扎皂巾,身穿交领窄袖蓝衫的牧童,扬鞭尾随着牛、马和驴,走向长着芦苇青草的河边。这两幅作品,皆尽天然情趣,洋溢着浓郁的乡土气息。
北壁中部为砖砌假门,两侧为砖砌直棂假窗,假门上方绘卷帘。
西壁假窗南侧,用雕绘结合的手法表现了墓主人赏乐的场景。一桌二椅用砖雕砌,桌上设酒食,主人坐在桌旁的大柳树下。桌南侧绘六人组成的伎乐,前面是一舞蹈者,后面是大鼓、腰鼓、横笛、拍板等五人,形式与宣化辽代墓壁画中的散乐很相似。伎乐身后绘一屏风,屏心墨书草字。主人身旁站有二位女侍,身后有一托盘侍女正前来进果。
东壁“捣练图”最有特色,引起了许多专家学者的广泛关注。在考古发掘报告发表的30多年后,还有大专家、大学者为这幅作品撰文,被公认为是河北宋金墓室壁画中最精美的一幅。
画中人物姿态生动,服饰色彩鲜明。看到这幅画面,我们自然而然地会想到,传世的宋人摹写唐张萱“捣练图”中三妇女用熨斗熨白练的情景。

1960年5月至9月,经河北省文物局批准,河北省文物工作队与石家庄市文化局共同组成发掘队,对井陉县柿庄村共10座宋代墓葬进行了发掘。1961年将第四号墓拆除迁建于正定县隆兴寺内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