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山东省桓台县果里镇前鲁村

(2024-01-08 19:21:25)
分类: 尹氏村落

山东省桓台县果里镇前鲁村

 

 山东省桓台县果里镇前鲁村


山东省桓台县果里镇前鲁村

山东省桓台县果里镇前鲁村

资料来源:《记忆桓台·乡村篇·果里镇》

 

前鲁村位于桓台县城索镇西南8.5公里,果里镇政府驻地南2公里处。原村庄东西长300米,南北宽510余米,有南北主干路两条,东西主干路两条,南邻淄博市经济开发区甘家村,北邻后鲁村,西邻伊家村,东邻山东工业职业学院。

201010月,前鲁村实行旧村改造。截至2017年底,旧村尚未拆除。正在建设中的小区南北长约420米,东西宽约200米,东依涝淄河,西邻果里镇敬老院,南靠东泰路,北邻西果里村地界。现803省道从村东南北方向穿过,省道以东为桓台县经济开发区,淄博市社会福利院、救助中心坐落在此。桓台县经济开发区工业路从东西方向穿村而过。

全村现有334户、1170人,其中农业户口1170人,有尹、张、项、郑、刘、王、周、吴、毕、高等姓氏,全部为汉族。1990年前,全村耕地1500亩,人均1.3亩。2002年,耕地全部开发建成了工厂、学校等,现已无耕地。

前鲁村丨历史沿革

清道光二十六年(1846)《尹氏谱系》载:“……吾族之来新邑也,在洪武年间,自枣强迁于山东济南府新城县东,距城三十里许,有村曰:鲁家庄。” 清康熙五十七年(1718)《贺氏家谱》载:“吾祖……洪武二年迁居新城西北西贾庄。八世希然迁新城东南鲁家庄。”据考,该村为鲁姓立村,并以姓命名为鲁家庄。尹、贺二姓分别于明初、明后期在此定居。

清康熙三十二年(1693),济南府新城县东八和字约辖鲁家庄,后形成南、北两个自然村,在南的为前鲁村,在北的为后鲁村;民国十九年(1930),桓台县第二区甘鲁乡辖前鲁庄;民国三十三年(1944),清河行政公署桓台县第二区辖前鲁庄;19483月,渤海第三专员公署桓台县二区辖前鲁庄;1952年,淄博专区桓台县二区辖前鲁庄;1962年,惠民专区桓台县唐山区辖前鲁大队;19669月,惠民地区桓台县果里人民公社辖前鲁大队;19844月,淄博市桓台县果里乡辖前鲁村;19946月至今,淄博市桓台县果里镇辖前鲁村。

前鲁村丨村庄经济

农业经济 自古以来,前鲁村以粮食种植为主,主要作物有小麦、玉米、高粱、谷子等。1949年前,耕地约1500亩,小麦单产400斤,玉米单产420斤。新中国成立后,由于实行科学种田,粮食产量逐年提高。到1991年,小麦单产1020斤,玉米单产1200斤,整建制实现“吨粮村”。1997年,种植业结构调整,粮食作物播种面积减少,耕亩单产稳中有升,粮食总产保持在100万公斤以上。20世纪70年代中期,全村5个生产队种植黄烟300亩,每亩产出干烟叶400斤左右,全大队可出售干烟叶12000斤,集体经济收入达到6万余元。同时,全大队种植棉花100亩左右,产出籽棉4万斤,集体经济收入可达到1.2万元。

工商经济 前鲁村是一个以农为主,兼营副业、经商的村子,传统的副业主要有染坊、酒坊、豆腐坊等,前两项几乎于立村时就开始经营。

清朝中期,郑姓人家建起郑家大院,开办了“郑家酒坊”,经营火爆,名震四方,生意十分红火。现在的郑家大门(当时建有3处,现在只保留下一处)、郑家胡同都是那时遗留下来的古老建筑。

民国初期,本地染坊多为前店后坊,有的还带有后院。其中以尹万武的“恒源永”染坊,在济南经营规模较大。传说,此染坊能将一块布料同时染成一面白,一面蓝,并且20年不褪色,这在当时非常传奇,可惜此技已经失传。当时,由于战乱,经济相当困难,染坊多为当地群众染手工织布和翻染旧衣,大量麻袋、手搓麻线、蚊帐布等亦需以染坊余料过色,生意勉强。新中国成立后,“恒源永”染坊受机织和化学染布等的冲击,业务极度萎缩。“文革”期间又红火了一阵。1974年,“恒源永”染坊由于经受不住现代染纺业的冲击便关门歇业。

1980年至今,村民项续远带头成立建筑队,承揽了淄博职业学院、淄博福利院等建筑工程。

前鲁村丨革命烈士

尹德荣,男,1916年出生,19383月参加革命,山东人民抗日游击第三支队战士。19388月,在邹平城战斗中牺牲。

邢本成,男,1917年出生,19383月参加革命,渤海军区七师营长。19464月,在辽宁四平市牺牲。

邢宗礼,男,1918年出生,19383月参加革命,八路军山东纵队第四旅战士。19414月,在莱芜大王庄牺牲。

张永经,男,1918年出生,19383月参加革命,八路军山东纵第四支队班长。19394月,在莱芜县沂山牺牲。

邢宗义,男,1919年出生,19388月参加个革命,八路军山东纵队第四旅战士。19414月,在莱芜大王庄牺牲。

刘太祥,男,1920年出生,1940年参加革命,清河地委地方工作队队员。1943年,在垦利县牺牲。

隽开安(又名隽开亭),男,19213月出生,19408月参加革命,清河军区兵工厂战士。1943年,在寿光县牺牲。

张永温,男,1922年出生,1939年参加革命,渤海军区清东独立团营长。1946年,在四平失踪。19588月,追认为烈士。

前鲁村丨社会文化

教育 清朝末年,前鲁村内只有几处私塾,有的是富户独办的,有的是多家合办的。1951年,建立前鲁小学,一名教师,实行复式教学。

1968年,前鲁小学扩建为5个班,有5名教师。中学生都在伊家联中借读。1985年,前鲁小学新建校园,四村联小,初中都在果里中学。2002年,山东工业职业学院迁入前鲁村,前鲁小学拆迁。2002年,前鲁小学搬到新校区。2006年,全镇小学合并,前鲁小学并入桓台二小南校区。同时,前鲁幼儿园迁入前鲁小学旧址。

新中国成立后,有大中专毕业生200余人,副高级以上职称3人。村内第一名大学生是尹汝昭,毕业于山东大学。

卫生 清末民初,邢姓村民开设“芝和堂”中药铺;尹国秀、尹万宣开设“来紫堂”中药铺,擅长中医治疗伤寒。

1968年,村里成立卫生室,郑保福、郑召木、张爱英为医生。2000年后,村内卫生室迁入前街中心位置,有医护人员5名。

截至2017年底,村民新农合参保率达100%。

文体 前鲁村历史上有京剧、吕剧等业余文娱团体。1955年,村民郑建国带头并组织排演京剧《杨家将》《穆桂英挂帅》《南阳关》等,项统京带头排演吕剧《龙凤面》《小姑贤》《墙头记》等。近年来,村委重视文化广场建设,村内现有广场舞舞蹈队、乒乓球队等文体组织。

前鲁村丨村庄古迹

三官菩萨庙 1932年,前鲁村人建立了三官菩萨庙。三官菩萨庙指的是道教中掌管天堂、地府、海洋三界的“三官”之神:“天官”“地官”和“水官”。村里人自古就有祭天、祭地和祭水的礼仪。道教所谓:“天官赐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就是说三官有对世人、亡魂等有“赐予福份、赦免罪过、解除灾厄”的权能。东汉时,张道陵创立天师道,就以祭祀天、地、水三官,上“三官手书”作为教徒请祷治疾疗病的方法。

1972年,前鲁幼儿园迁入卫生室旧址,大队办公室迁入三官庙的旧址。三官庙的旧建筑被拆除殆尽,庙中泥塑神像被毁坏。

尹家庙 1935年,尹姓族人在三官庙西,隔南北街是尹家庙。又称尹家宗祠、尹家浆水庙。在古时,村里有人亡故后,其魂魄先至尹家庙,其家人要到庙中送浆水并哭拜。浆水每天三个饭时去送,要连送三天。三天后,亡人魂魄就启程向西方大路走了。1932年,前鲁村在尹家庙旧址建了新式学校,尹家庙的旧建筑遂被拆除殆尽。

郑家大门据记载,有200多年历史。据传,郑家大院当时是当地四合院建筑的代表。它的院落宽绰疏朗,四面房屋各自独立,彼此之间有游廊联接,起居十分方便。郑家大院是封闭式的住宅,对外只有3个街门,关起门来自成天地,具有很强的私密性,非常适合独家居住。院内,四面房子都向院落方向开门,一家人在里面和亲和美,其乐融融。

郑家大院在“文革”中被红卫兵用耕牛和拖拉机拉倒,已无法考证受赐人。据说红卫兵要拉倒最后一座街门时,村民都坐在街门下,红卫兵这才罢手。这样才保住了唯一的一座郑家大门。郑家大门现成为村内孤立的古建筑,保存基本完好,成为果里镇域内绝无仅有、县内屈指可数的古建筑之一。

前鲁村丨村庄人物

张兴彦(1913.61994.5),男,北京市司局级干部离休。

尹德尧,男,19426月出生,高级教师,曾任桓台县教师进修学校校长。曾获山东省优秀教育工作者、淄博市劳模等荣誉称号。

尹汝召,男,1944年出生,教授,曾任教于山东理工大学。

尹德甲,男,19463月出生,曾任淄博市人大常委会副秘书长,研究室负责人。

尹德喜,男,19532月出生,淄博市劳动模范、全国“三五”普法先进个人。曾任桓台县唐山镇镇长、镇党委书记,桓台县常务副县长、县委副书记,县政协主席、县人大常委会主任等职。

项绪文,男,19655月出生,现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南京军区政治部前线文工团歌唱演员(国家二级演员),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

尹博,男,197811月出生,现任山东马踏湖旅游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