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国茹--建国后烈士、二等功臣(内蒙古林西县人)

标签:
杂谈 |
分类: 尹氏名人 |
尹国茹(1954.4.28-1972.5.5),女,汉族,内蒙古自治区林西县林西镇东街人,1970届初中毕业。1970年8月27日参加内蒙古生产建设兵团五师四十三团,任四连战士、班长、连队会计,烈士,生前为内蒙古生产建设兵团五师四十三团四连会计。1972年5月5日为扑灭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盟西乌珠穆沁旗宝日格斯台草原(也就是内蒙古生产建设兵团五师四十三团四连的驻地)大火牺牲,享年18岁,被内蒙古生产建设兵团授予二等功,追认为共产党员。1972年12月评定为烈士。烈士证号:1972蒙烈字第000040。其余资料不详。(中华英烈网、内蒙古英烈网)
《烈火中的青春》:永远18岁,记载:
尹国茹·永远18岁
尹国茹(1954-1972)
1954年4月28日出生于林西县城,汉族,1970届初中毕业。1970年8月27日参加内蒙古生产建设兵团五师四十三团,任四连战士、班长、连队会计,1972年5月5日为扑灭草原大火牺牲,享年18岁,被内蒙古生产建设兵团授予二等功,追认为共产党员。
采访记录
尹国茹的母亲段素英:
我今年76岁,共有6个孩子,尹国茹排行老大。我和她父亲都在印刷厂当工人。"文革"中我们挨整,都被开除公职,没了经济来源,直到1978年才平反。因为没有钱,离家去兵团时,尹国茹连个相也没有照。这个相片还是她上小学时照的。
她是老大,很小年纪就开始帮助家里干活儿。放学回家,她要搂柴、溜土豆、挖药、做饭。我要去看她父亲,为她父亲的事跑,家里就剩下她,她把家里被褥洗得干干干净净。放学回来,还得照顾弟弟妹妹,给他们洗衣做饭。
在节骨眼儿上,因为出身不好,不让升学,她瞒着我,报名去了兵团。那时候,她父亲去沈阳看病。她对我说:妈,我走了。我父亲挨整,跟我没有关系。他有啥问题,我也不知道。反正我要走了,为国出力。
我不乐意让她走,才17岁啊,衣服、鞋啥的全没有。因为我们挨整,生活非常困难,过年连顿饺子都吃不上。平常谁也不敢到咱家来,要来都偷偷来。我在外面还挨过打。
林西县第一批走的人里,家里挨整的多。她父亲爱养花,"文革"中游街,细铁丝勒脖子,可没少受罪啊。那时候,吃饭是最要紧的,能吃饱饭就不错了。连棒子面都常常吃不上。全家11口,就靠我儿子41块钱养活。
体格检查时,尹国茹怕通不过,在裤兜里装块铁。还怕血压高,喝了点醋。当得知体检通过了,她高兴得搂着我脖子说:通过了!通过了!
她走前还挨了父亲一顿打。有个女同学来家里玩儿,她让那个同学在家里住了一夜。过后发现抽屉里的30块钱少了18块。那是一家的饭钱哪!我急得全身哆嗦。父亲狠狠揍了她一顿,把她打到墙角。丢18块钱可不是小事!全家一半的伙食费没了。她父亲气得拿扫帚疙瘩打她脑袋。她抱着头,缩成一团,蹲在地上,哭喊着:"爸,别打了,我保证你不饿肚子,我天天不吃菜,我求求你了!"
也没证据说那个女同学拿了钱,只好把气全撒在国茹身上。
她走的那阵儿,正是家里最困难的时候,中午连饭都没吃就走了。我送她上了车。她高兴得很,以为那边多好呢!我身无分文,正好遇见个赶大车的朋友,借了10块钱,让她带在身上。她打走后,再也没有回来过。我去信让她回家看看。她说:"妈,入不上党,我不回来。父亲就是死了也不回。我要为家庭争口气!"
父亲长期挨整刺激了她,憋着一股劲,非要翻身,混出个人样儿来。她思想进步,常说有国才有家,革命工作至高无上。
走后给家来了不少信。我还曾去草原看过她。那时她在配种站,与北京知青在一起。住棚子,地上铺些芦苇,再盖块大毡。她比在家时瘦了。
第二年把她调回连部当班长。她信上说:给了我7个战士,7把锹,3个水桶,负责盖房子。后来她的腿着凉了,老腿疼,就让她干会计。她腿疼的事,从没有告诉家里。回信从不说苦。
曹副连长曾来家看望,说国茹那丫头现在黑胖黑胖,像个蒙古姑娘。他是为国茹的入党问题来林西外调的。因她父亲挨整,再加上有派性,当地党组织表态,尹国茹的父亲是个叛徒,不同意国茹入党。曹副连长都如实给我们说了,还安慰我们:别着急,慢慢来。
结果5月5日她就牺牲了。
救火时,她拼命向前冲。她咋能不向前冲呢?她这孩子就怕落在别人后面,就想为国而死,为这个不光彩的家庭争一分光荣。
国茹在救火现场的具体情况,咱不知道,都是听说的。她们这几个在外面干活,回到连部看见人家都已经打火去了。饭都没有吃,脱了衣服就上去了。拼全力追赶队伍……
团长亲口对我说:你的这个孩子,可坚强呀!
最初烈士陵园陈列馆里的材料,好多是她的日记和家信。
全家在尹国茹墓前一听说锡盟着了火,根据孩子的脾气,就寻思着她要出事。等正式通知后,我和老伴以及儿子立即去了西乌旗。因为离得近,我们是最早到西乌旗的烈士家属之一。师部不让我们下去。我们自己找个车走了。到了那里,地上黑黑的一层,还冒着热气。尸体正往团部拉,棺材还没有准备齐。有人发现了我们,不让我们靠前。领导陪着我们,反复解释,给我们做工作,我的小孩都不用抱,有人替我抱着。
国茹从没买过衣服,我给她做了个花布衬衣,就胳肢窝下面还有块衣服片,身下有串办公室抽屉的钥匙,根据这个把她给认了出来。
她很惦念家,一个月最少要写两封信。她没事好写信,写日记。她来的家信都保留着,团部拿走了不少材料。她来信说攒了40块钱却怎么也没与尹国茹的母亲和弟弟找到,两件好衣服也没了。后来团部给我们补助了40块钱,立二等功又给了80元。
她17岁走的,跟我说过不入党不回来。我是18岁入的党,她也要跟我比试比试。这孩子好强,因为我们长年挨整,孩子吃瓜劳儿,受连累。她就渴望着要在政治上翻身,把组织问题解决,体体面面回来。
她父亲如不挨整,肯定给她在林西解决工作了。父亲不同意她去兵团,她非要去。这孩子太好强,谁也不服,兄妹几个顶数她要强。她从不跟别人比吃比穿。连队生活多艰苦也不怵。工作上特拼命,别看家里穷,穿得不好,工作上可决不让别人拉下。家里挨整挨饿受苦什么的她全在心里装着,外面一点不露。她不认命,就知道好好工作,干出点样子来。
尹国茹家境贫寒,临来兵团前还挨了一顿打。为她把同学带到家,丢了18块钱,直接影响到了全家人的生计,被父亲打得鼻青脸肿,龟缩在墙角又哭又喊。
难怪父亲生气。父母挨整,双双被开除公职,家里几乎断了经济来源,就这么点钱,给丢了一多半,根本坚持不到月底,还得拉下脸皮,四处求人借钱,多让大人心烦啊!
内蒙古兵团来林西招兵时,她特别卖力申请,决心混出个人样,为这个倒霉的家争口气。不信自己就总比别人差!
到兵团后果然表现优秀。劳动时舍得卖力气;加班时不怕疲劳,能连续作战;学习时积极发言,亮私不怕丑;吃饭时不抢不争不挑肥拣瘦。
连队会计本来可以不去救火,有很多业务还等着她干呢。可是,她好强,不肯放弃任何一次重大紧急任务,尤其是救火,在连部安全受威胁的时刻,根本无心再在办公室里做账。她果断地冲了上去,又果断地在火海中涅槃。身上还挂着办公室的钥匙,烧焦的空气里,残留着她18岁的青春气息。
庆幸的是,35年过去,她尹国茹不用忍受衰老疾病的痛苦;不用担心物价涨和工资低;不用经历下岗待业的沉重,不用品尝当一个老妪所面对的种种艰辛。
什么糖尿病,什么乳腺癌,什么高血压,什么心肌梗塞、老年痴呆……全与她无缘!她的生命永远年轻,永远18岁。
《知青往事:扑灭锡盟草原大火,69名知青牺牲》记载:
1972年5月5日清晨,北京军区内蒙古生产建设兵团四十三团二连驻地东约5公里处,执行采石任务的该连六班战士杨树生、杜根村将前一天烧剩的炉灰倒入蒙古包外的防火坑内,因炉灰较热,加上坑内有枯草,至上午11时40分,坑内炉灰复燃,引起草原大火。六班战士虽奋力扑救,有的战士用身体滚扑,但因位于风口,风力达七级以上,未能扑灭,火势迅速向东蔓延。
位于火势东南方向的四连,于中午12时30分发现火情,指导员何龙光立即紧急集合队伍,经简单动员和分工后,百名热血青年,喊着口号,扛着铁锨、大扫帚、木棍,甚至屋里扫地的笤帚、灶边的煤铲,分两路奔赴火场。
当指导员何龙光和副指导员杜恒昌带的一路战士进入1059高地脚下时,南侧烈火猛然袭来,加之风大草深和风向突变,旋风卷起烈火将战士们包围。指导员何龙光下令撤退,身边的十几个人迅速撤离了火场。
副指导员杜恒昌和三班长胡国利等部分战士经奋力拼搏冲出了火场,进入麦地,但见到还有战友留在火海,便又奋不顾身返回去救战友,结果一去不返。
当时的草原植被非常茂密,特别是洼地里,灌木枯草和多年积存的腐植层非常厚,着火之后,风助火势,火借风威,烈焰腾起两三层楼那么高。就在这种情况下,跑得上气不接下气的战士们,一头冲进了火场。整个过程仅半个小时,四连当即有66名知青战士在救火时牺牲,其余救火人员大部分被烧伤致残,负重伤的16名,轻伤的11名。后又有三名重伤员在抢救过程中身亡。这场大火共有69个年轻的知青战士在烈火中牺牲,年龄最大的27岁,最小的15岁。
《烈火中的青春》
作者: 老鬼
出版社: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副标题: 69位兵团烈士寻访纪实
内容简介
《烈火中的青春:69位兵团烈士寻访纪实》内容简介:1972年5月5日,内蒙古锡林格勒草原上的一场大火夺去了69位兵团战士的生命。当年插队落户就在火场附近的知青老鬼,亲眼目睹惨烈场景,内心受到极大震撼,认定这些为抢险救灾而献身的青年人,是可歌可泣的英雄。当时就暗下决心,有一天一定为他们写《烈火中的青春:69位兵团烈士寻访纪实》,将他们载入史册。30多年之后,老鬼克服重重困难,逐一寻访了69位烈士家属中的66位。他搜集了烈士的照片、书信、简历等资料,饱含情感地记述他们短暂的一生。全书秉承老鬼的一贯风格,真实可信地再现了40年前内蒙兵团战士的英貌。尽管年代已久,资料有限,但这部极具冲击力和感染力的新作,终于使被烈火吞噬的英魂得以再生,谱写了一曲悲壮的青春之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