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敬崇【唐】(今甘肃省天水市甘谷县人)

分类: 宗彦贤达 |
尹敬崇(文献中有时亦简称“尹崇”),天水冀人(今甘肃省天水市甘谷县人),唐朝长安玄都观最有名的观主。卒于开元四年(716)十月七日,年八十一岁。他和玄都观道士史崇领导全国道门大德等数十人编纂道教历史上最早的道藏——《一切道经》。存有《大唐故玄都观主尹敬崇墓志铭并序》。
他曾在唐玄宗先天元年(721)参与史崇玄主持的《一切道经音义》的编纂。前引《唐会要》所谓“玄都观有道士尹崇,通三教,积儒书万卷,开元年卒”,显然,作为玄都观主,尹敬崇继承了北周通道观会通三教的传统,他“博学先达,素多坟籍”,唐代高僧、著名天文学家僧一行少时还曾向其借阅扬雄的《太玄经》。尊经阁本《两京新记》卷三残卷开头称:“(前缺)成当往。及经毕,开元[八]年,八十一卒。给事中裴子余为其碑文,左卫长史郭谦光八分书之。”案赵明诚《金石录》卷五有《唐玄元观尹尊师碑》:“裴子余撰,郭谦光八分书。”应即此碑,只是“玄都观”误作“玄元观”,当据陈思《宝刻丛编》卷七引《金石录》及《宝刻类编》卷二校改,二者均称此碑“开元八年四月立”,唯《宝刻类编》将撰人裴子余误作“张子余”。可惜的是,《尹敬崇碑》原石早已不存,碑文亦不见录于传世金石学著作。
令人兴奋的是,尹敬崇的墓志最近刚刚刊布,为我们了解其生平事迹提供了非常宝贵的新资料。墓志载其卒于开元四年(716)十月七日,年八十一岁,将碑、志合而观之,可知墓志成于当年,而碑立于四年之后。墓志不著书人,撰人则是其“从弟长安县尉倩”。据墓志记载,尹敬崇其出自天水尹氏,“曾祖造,随州都主簿、天水郡开国公。祖俊,随开府仪同三司、石州别驾。父端,皇南溪县令、直秘书省、朝散大夫”。然则尹敬崇来自北方,祖、父都曾担任隋唐州县基层官员。与牛弘满一样,尹敬崇也是十三岁出家入道,“尔后诣西岳贾文才、上德成玄英,受《道德经》、持《百八十诫》”。贾文才暂不可考,但成玄英则是唐前期与李荣并称的道教义学大师,精通重玄之学,因久住长安西华观,被尊称为“西华法师”,尹敬崇能成为他的弟子,可谓出身不凡。
据墓志记载,尹敬崇先后受到高宗、武则天、中宗、玄宗的尊崇,又与唐玄宗的两位妹妹金仙、玉真公主关系密切,“金仙、玉真者,太上皇之爱女,敕令归道,事乃同尘。遂诏尊师宣戒开度,袛奉纶涣,训导禯华,装写道经,刊定音义,流辈传习,弘益良多”,他不仅对两位公主入道有巨大帮助,也对当时的道门建设做出卓越贡献。墓志还特别提到:
玄都之观,建立有年,房廊则崇,精思无院。尊师不惜躯命,爰事修造,横云栋宇,不日财成。开步虚之堂,补从来之阙。殊为不宰,因彼力焉。嗟乎!丹灶欲成,将升三景:青囊不验,翻瘗九泉。春秋八十有一,开元四年十月七日反真巨室,即以其月十九日葬于义阳原,礼也。
从开皇二年玄都观初置到开元初,已历时一百三十年,虽然房廊规模宏大,但“精思无院”,即缺少唐代道观必备的“精思院”。案初唐成书的《三洞奉道科戒营始》对置观规划有详细介绍,包括天尊殿、讲经堂、说法院、经楼、钟阁、写经坊、烧香院、升遐院、受道院、精思院、骡马坊、车牛坊、俗客坊等等[45]。精思院尤为重要,该书称:“科曰:凡精思院,本欲隔碍嚣氛,清净滓秽,须为别院,置之幽静,东西南北,远近阔狭,适时宜便。置天尊殿,入静室炼气处,浴室、药堂,缘师所须,皆为备设,勿使阙少。”[46]显然,精思院是道士们入静修炼的场所,但隋大兴城地位最显赫的玄都观在建立时,却并无精思院。精思院的出现,或许反映了修道方式在入唐之后的新变化,即在建设国家大型宫观、使道士们集中修道的同时,也需要与“静室”这样的道教传统相结合。事实上,无论是唐代东都第一名观大弘道观,还是远处庐山的九天使者庙,都有精思院的建置],这已是盛唐道观建设的标配。尹敬崇在玄都观建设精思院,正是为了“补从来之阙”。在某种意义上,玄都观精思院从无到有,也是从隋朝到盛唐在道观规划建设发展的一个缩影。
玄都观
玄都观,隋唐时期道观,始建于后周时期的长安故城,隋文帝开皇二年迁建于大兴城崇业坊内,隔朱雀大街与兴善寺相对。
据《唐会要·观》记载:玄都观本名通达观,周大象三年,于故城中置。隋开皇二年,移至安善坊。玄都观有道士尹崇,通三教,积儒书万卷,开元年卒。天宝中,道士荆朏亦出道学,为时所尚。太尉房琯每执师资之礼,当代知名之士,无不游荆公之门。初,宇文恺置都,以朱雀门街南北尽郭有六条高坡,象乾卦,故于九二置宫阙,以当帝之居。九三立百司,以应君子之数。九五贵位,不欲常人居之,故置玄都观、兴善寺以镇之。
大唐故玄都观主尹敬崇墓志铭并序
原夫混一无象,极昏默而精窅冥;吹万有形,结山岳而融川渎。或宅生无欲,老聃得之以化胡;或匠物寓言,庄周用之以仕楚。其有道继方外,德被寰中,契元始之冲虚,弘太上之经教,于尊师见矣。
尊师讳敬崇,天水冀人也。昔者轩辕氏作,公尹氏生,有德于人,以字为姓。长源逈注,岷江之积润浮天;峻屺高标,嵩阜之重峦镇地。周年吉甫,汉曰翁归。是鳞介之龟龙,犹羽毛之鸾凤。良史已载,人何间言。曾祖造,隋州都、主薄、天水郡开国公;祖俊,隋开府仪同三司、石州别驾;父端,皇南溪县令、直秘省、朝散大夫。始于都邑钢纪,中于邦国讴谣,终于武城闻絃,树我高门积庆。
尊师生于仁里,长于良家。以小学之年,怀老成之智。豫樟甲坼,捎云之意已高;明月蜯胎,投人之光早射。年十三,读《离骚•远游篇》,豁然怀摈俗之志。因而淡泊,遂慕逍遥,诚恳出家,精勤道业,尤善平詠,称最小年。
太宗巡幸翠微,寝膳乖豫,金膏玉液,此际无徵。雪袖风絃,于焉徒设。诏师吟讽,顿畅心灵。因降殊恩,常在御侧。顾命之际,渥泽偏霑。凡是道门无能及者,尔后诣西岳贾文才、上德成玄英,受《道德经》、持《百八十诫》。星霜十变,芝木一斋。高押隐而事亲,美全贞而韵俗。不为曒昧,言访幽闲。归覆车之山,属不死之计。飡霞吸露,练魄灰心。虎豹驯而受词,鬼神尊而成卫。幸逢真诀,将伴仙游。属父母沉痾,手足言启。顾无尝药,情极来归。奄及凶哀,殆存骸骨。加人一等,松柏有行。泣血三年,水浆无入。
高宗大帝明圣徇齐,听卑存道。以师推步入妙,章醮探微,天旨禀承,留居座右。他日于三清殿设一中食,敕问尊师,将授司舍。尊师以印绶同徽,纆帻帔是簪缨。至陈委顺之言,不奉非常之诏。帝曰:可道赐金及绫,许为药食之资,以表坚贞之操。洎则天抚运,孝和御历,前后徵召,礼敬如初。诏写真容,图彼宫掖。门人瞻仰,拜谒以时。非夫德充,曷由能致。金仙、玉真者,太上皇之爱女。敕令归道,事乃同尘。遂诏尊师,宣戒开度,祗奉轮涣,训导秾华,装写道经,刊定音义,流辈传习,弘益良多。爰上羽人之衣,特赐郑侨之绢。宝藏祛箧,揆度营为。谋常系心,言终闭口。玄都之观,建立有年。房廊则崇,精思无院。尊师不惜躯命,爰事修造。横云栋宇,不日财成。开步虚之堂,补从来之阙。殊为不宰,因彼力焉。嗟乎!丹灶欲成,将升三景,青囊不验,翻瘗九泉。春秋八十有一,开元四年十月七日反真巨室,即以其月十九日葬于义阳原,礼也。尊师明如秋水,见象而无心;秀若春山,藏珍而不宝。贯穿五经三史,精妙二系七篇。故得朝野宗尊,类百川之归海;道俗钻仰,均四序而成形。敷畅不疲,大小咸应。若乃文词赋雪,宫徵歌风,成集家藏,盖其余事。昔来时也,驾西海之青鸾;今去顺焉,化东莱之白鹤。清羸之日,铭志看营。追踪赵岐,达理。撮其众妙,归我宗房。刻石泉门,措词无愧。其词曰:
太虚无象,元气匪他。在动还息,居哀或歌。至人委顺,与道同和。去而不少,来而不多。其一。
冲虚恬淡,玄妙精理。云卧归山,风行挹水。遐怪受法,奇灵降止。松桂辅年,岩泉望美。其二。
谋生得妙,累圣逈先。仙凫不短,辽鹤非长。无为语默,有待行藏。是非双遣,名实两亡。其三。
年逼朝菌,舟迁夜壑。荒野森忙,平原萧索。渭水东注,日轮西落。升沉则殊,死生何若。其四。
开元四年岁次景辰十月癸卯朔十九日辛酉,从弟长安县尉倩撰。
——摘自《陕西新见唐朝墓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