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永新县坳南乡牛田村

标签:
杂谈 |
分类: 尹氏资讯 |
坳南乡牛田村,共有26个自然村,2700多人,距离永新县城38公里,毗邻井冈山机场、泰井高速、井冈山火车站,交通便利。因山高林密、飞瀑众多、杜鹃烂漫、气候宜人,牛田素有“小井冈”之称。2020年入选“国家森林乡村”。
坳南乡牛田村,共有26个自然村,2700多人,距离永新县城38公里,毗邻井冈山机场、泰井高速、井冈山火车站,交通便利。因山高林密、飞瀑众多、杜鹃烂漫、气候宜人,牛田素有“小井冈”之称。
牛田村因红古绿资源丰富而闻名,拥有四大闪亮品牌:佛道儒“三教合一”的千年名胜——高士山、中国历史上首位音乐家许和子故里、红军长征先遣队红六军团西征始发地、江西省摄影家协会采风基地。同时村内至今还留下了牛田湘赣苏维埃政府原旧址、牛田湘赣省军区医院旧址、牛田任弼时旧居(悟道草舍)、牛田中国工农红军学校第四分校旧址等主要革命旧址、旧居。
坳南乡牛田村红绿古资源交相辉映,拥有三大沉甸甸亮闪闪的品牌:道教佛教儒教“三教合一”的千年名山——高士山、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女音乐家人称江西“刘三姐”的许和子故里、中央红军长征先遣队——红六军团出征始发地。
高士山原先叫鸣谷山。鸣谷山,顾名思义,这里的山谷深邃,能传出响亮回音。
相传在宋仁宗景佑年间,当地的尹仁宏家出生了一位男孩,取名尹辅,字安仁。尹安仁自幼聪明伶俐,酷爱读书。但他洁身自好,对当时尔虞我诈,阴险昏暗的官场十分厌恶。
为了躲避尘世的喧嚣与浮华,尹安仁选择了在鸣谷山建了一栋茅草房。条件虽十分简陋,但他乐在其中,且美其名曰:安仁读书台。读书台的名气逐渐传播开去,越来越多穷苦人家的孩子慕名登门求教。尹安仁来者不拒,不厌其烦地免费为孩子教学。
被贬谪到泰和任知县的黄庭坚,也听说了附近的鸣谷山是一处风光旖旎的地方,而且还住了一位才华横溢,心气颇高的儒士,遂特意前往游赏。
鸣谷山之行,黄庭坚心潮澎湃,收获颇丰,他沉醉于鸣谷山的如画风景,更沉醉于和尹安仁的倾心交谈之中。就要分别了,黄庭坚难舍难分。有道是,男儿有泪不轻弹,黄庭坚一向坚强好胜,此时却泪水盈眶,唏嘘不已。他用颤抖的手在“安仁读书台”留下了两副楹联,以作纪念:
一副是:“书读秦汉三代以上,人在廉让二水之间”
另一副是:“山以高而秀,名因士乃传。”
当地人根据黄庭坚所书楹联的意蕴,遂改“鸣谷山”为“高士山”,以诠释鸣谷山高而秀,且有尹安仁这样的名士义务讲学之意境。
高士山,要攀爬三千多个台阶,方能登顶。沿途,碧草萋萋,古木葱茏。时有山雀鸣叫于丛林之中,蛙鼓奏响于山涧之间。峰回路转,心旷神怡。登山者偶尔一展歌喉,高唱一曲,幽静深远的山谷,便荡漾起清亮浑厚的回声。
许和子,电视连续剧《大唐歌飞》的主人公,系永新坳南境内一乐师的女儿。她生于唐玄宗开元十二年(724年),唐开元二十九年(741年)被选入宫。由于许和子既妙于时行歌曲,又能变新声入古调,创造了出神入化的“子和调”,深得唐玄宗赏识,他曾对左右说:“此女歌值千金。”人称中国的莎士比亚、明代著名戏剧家汤显祖也曾赋诗赞美许和子:“莫向南山歌一曲,千金原是永新人。”
在高士山麓,至今保留了一口“和子泉”。相传,许和子儿时时常喝此泉,故长相姣美,嗓音高亢。许和子的名声越传越远,嗜好音乐的唐玄宗也知道了江西永新的大山深处有位才貌双全的“山歌甜妹”许和子,于是派人盛邀许和子进宫。许和子不敢不从,违抗圣旨可要灭九族的。于是,在与恋人尹梦荷分别的前一天,许和子在尹梦荷的引领下,最后一次来到高士山脚下的泉眼旁。许和子流着泪唱起一支支山歌,珍珠般的眼泪落入泉中,让草木也动容。许和子走了,带着父母乡亲的牵挂和恋人的思念走了,永远地离开了家乡,再也没有回来。令人不可思议的是,以前经常干枯的泉眼开始源源不断地涌出清泉,就连盛夏干旱季节清泉也一样汩汩冒出。到了今天,住在高士山景区一带的人都说,这泓清泉留下了许和子的泪水、歌声与才气,故历经千年不会干枯,遂给清泉取了个好听的名字:“和子泉”。
湘赣苏区第五次反“围剿”的失利,使湘赣根据地范围日益缩小。为保存实力,配合中央红军行动,红六军团奉命突围西征,拉开了红军长征的序幕。1934年7月底的一天晚上,红六军团指挥部机关在任弼时、肖克等人的率领下,在永新县坳南乡牛田村与数百欢送的群众和留下来的军政人员告别,离开湘赣苏区,踏上了西去的征途,出征的红军将士共计9700多人。红六军团历经艰苦转战,打破了湘、鄂、桂、黔四省敌军的围追堵截,与红二军团胜利会师,开辟了湘鄂川黔根据地,并组建了红二方面军,成为中国红军的三大主力之一。红六军团的突围西征,牵制、调动了大批敌军,缓和了中央苏区的压力,为中央红军长征的胜利创造了有利条件。
红色坳南,歌声袅袅。可以说,坳南随处抓一把泥土,便浸润了革命先辈的鲜血;随处可见的弹痕累累的旧址遗迹,诉说着一个个壮烈的红色故事。于是,坳南人骨子里头怀念那段红色历史,便以红歌红舞的形式重温过去,心系家乡,享受生活,在“大珠小珠落玉盘”的音乐节奏中,完成灵魂世界的洗礼与理想信念的升华!
绿色坳南,诗情幽幽。氤氲悠远深厚的历史文化气息,让坳南绿的山、绿的水、绿的树……全都罩上一层神奇光晕。绿色坳南,养颜、润嗓、孕才,这并不夸张。这里的绿,铺天盖地,点缀在每个旮旯,环绕于每座村寨,浸染着每颗心灵。这是自然、纯粹、鲜活、恬静、空灵,无所不在如影随形的绿。甚至伸出手随意攥把空气,就能挤出甜甜香香的绿来。
古色坳南,画意浓浓。撑一支长篙,滑向绿意深处,滑向高士山飘荡的子和调,滑向传奇传说镶嵌的历史画框。是诗?是梦?是那首古风犹存的民谣?水光潋滟,白鹭在眼眸划出一道唯美弧线;山色空濛,仿佛有无数仙子在云雾间翩翩起舞。远处家园飘来炊烟的淡淡香气,醉了渔夫,醉了白云,醉了夕阳……
牛田村、尹氏家族来历
江西省永新县坳南乡牛田村,是不是古时一个授予养官牛的地方,已无从查起。但它却是一个村庄,一个被崇山峻岭围绕的村庄,而且还是江西诗派开山之祖黄庭坚游历过的村庄。何叫牛田?就山区地形而言,村庄所居之地为一山冲,四周群山环绕,一条名曰六七河的河流自曲白而来,经江口至牛田,沿马家坳山脚与富溪江汇合,向泰和县桥头镇津洞奔去……六七河将整片山冲润色得肥沃开朗,滋润出一方山韵与灵性。于是,地势就平坦开阔起来,连接泰和碧溪与坳南江口的山路,上下搁着两条连接两边山体的田间小道,加之六七河从山冲左边一隅穿越,形同一撇,俯瞰酷似“牛”字之状,故望形生义,称作“牛田”。
宋仁宗景佑年间,牛田尹氏开基祖仕宏公从安福城门迁徙而来,见此地势平坦,山谷开阔,土地肥沃,柴方又水便,且远离外界,便停下脚步,在富溪江边的富溪洲,架棚安居。从此,筚路蓝缕,开荒种地,开启山林,创家立业,过着世处桃源的田园生活。
迄今,牛田村是坳南乡一个行政村,下辖牛田、牛陂、牛槽仚、街上、岭上、南岭、双源、立新、桥头、车田、活车、北源坑、山足下、里龙源、外龙源、马家坳、田心、神前、赖远、府足车、罗溪、曾家、肖家、坪坑、蒋坑等25个村小组,682户2650人。
牛田村坐落于六七河两岸,背山面水,以河为轴,古以木桥为纽带,现为水泥桥连接两岸,互通往来。河的北岸以木行及民居为主,河南岸以商铺和民宅居多。牛田段的六七河河面开阔,水势平缓,是曲江山区竹木用材及日用品的重要集散地。因此,古时的牛田,商铺林立,商贾如云,十分繁华。
尹氏宗祠
祠堂是象征着一个家族、一个地方兴隆望族的标志。尹氏仕宏公定居于牛田开辟疆土20年后,家境殷实富裕,儿女也都长大成人,成家立业,逐渐为牛田繁衍出一方群落,开垦出一方田土,耕耘着一方家园。于是,用以族人聚会议事、婚丧嫁娶的场所——祠堂,就应运而生。
至今,历经38世、阅尽近千年历史的牛田村,先后建有尹氏宗祠承庆堂、尹氏二房宗祠、积庆堂等大小祠堂10余座。目前尹氏宗祠承庆堂、尹氏二房宗祠一直在使用。
承庆堂建于明朝宣德年间(1426——1435年),十二世祖天民公,从富溪洲迁居任上,到十七世祖绍兴公为祀任上基祖,独自出资兴建。后因遭灾,二十二世祖学礼、学周二公首捐巨资,倡议族人在原址上按原建筑风格重建,并增建了后寝。
1934年5月,省军区医院就设在这里。2010年2月,因祠堂墙体裂缝,后寝屋顶又坍塌,牛田族人便又在原址上按原貌重建。
尹氏承庆堂宗祠
承庆堂位于牛田虎型岭山下,也称后山下,坐西朝东,居高临下,俯瞰着全村和六七河。祠堂长约40米,宽约13米,前有厅廊,祠前有一广场,广场左边设有6对共12块栓马石(或称旗杆石),每块上方凿有一个棱形方孔,方便祠堂举办重大活动时竖旗和栓马之用。
承庆堂的规模、气势充分说明当时牛田尹氏至明朝时期的家族兴旺。而保存最好、最能体现牛田祠堂建筑年代、建筑风格以及祠堂文化的,当属尹氏二房宗祠。
尹氏二房宗祠
尹氏二房宗祠位于马家坳山脚,坐东朝西,一进三栋,与尹氏宗祠承庆堂遥相呼应。六七河从祠前静静流过,两岸生态近似原始的100多棵古樟古树沿着河岸或婆娑起舞,或相互拥抱结成枝篷,每棵树都受到林业部门挂牌保护。
二房宗祠的前栋已修复如初,中栋设有轿楼,后栋设有祭祀堂。前、中、后三栋以天井相隔,既有利排水又可防火。在外面,可观其雄伟之气势,在祠内,可观其画龙雕栋,雕刻的飞禽走兽栩栩如生,足见尹氏先祖族人富裕又大方,以及较深的文化底蕴与内涵。
一个家族的兴隆与旺盛,离不开族人的耕读传家及勤劳节俭的家风家训,牛田村尹氏先祖也是一样。
仕宏公到达牛田后,除开垦水田种植稻子外,还因地制宜发展席草,织编草席。牛田草席紧密耐用,又不过水,名噪一方。由于有了地方经济产业,又勤劳节俭,家境日渐富裕起来,但尹氏先祖未忘教育。
尹氏先祖深知教育的必要性和以教育谋求功名的重要性,于是“罐里焖饭也教崽读书”。仕宏公先后培养了大儿子尹轸被推举为孝廉,二儿子尹躬考取进士,取得功名。
三儿子尹辅,字安仁,聪明过人,虽博览群书,喜研古典词文,著文立说,只为孤芳自赏,爱好游山玩水、捕兽打猎,但不愿考取功名。为躲避尘世烦恼,他在鸣谷山庵旁建一茅草屋,吃住在山上,吟诗作赋,吟咏遣兴,过着自由自在的清静生活。
鸣谷山位于牛田村西南,山势陡峭,海拔1000余米。山上洞奇石怪,泉鸣瀑飞,鸟语花香,是游玩赏景、避暑休闲的好地方,超尘脱俗、静心养神的好去处。
江西诗派开山之祖黄庭坚游历过的村庄
宋元丰五年(1082年),阳春三月的一天,被贬谪到泰和任县令的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江西诗派开山之祖黄庭坚,轻车简从来到高行(今泰和县元洲村)调研采风。听说牛田村有座鸣谷山,便慕名游览。
在山上,黄庭坚拜谒道人、僧人后,结识了尹安仁。俩人情趣相投,一番寒暄之后,互恨相见太晚。于是在茅屋里谈古论今,吟诗作赋,切磋文章,忘记天日早晚。
当晚,黄庭坚下榻于尹安仁处。翌日早饭后,尹安仁邀请黄庭坚游览牛田村的鸣谷山、牛山亭、牛石、文昌阁、观音阁、圆摩庵、龙泉庵、尊胜寺(今曲江东坑)等八景。
“春来苔长毛油柔,夏日雨汗山林流,两岸青草杂开口,天地同牢夜不收。”黄庭坚游兴酣畅,文思泉涌,在游览富溪江边牛石时,诗兴大发,随口吟出了赞美的诗篇。
那天,黄庭坚未回泰和,又下榻于尹安仁读书处。仲春的夜晚,皓月当空,黄庭坚与尹安仁把酒当歌,开怀畅饮,吟诗品茗,酣史沉经,无话不话,不亚于当年陈蕃与徐孺子之交,心动处,黄庭坚为安仁草堂撰联:“书读秦汉三代而上,人在廉让二水之间。”
并赋诗:“莓台石点雨痕斑,又忽寻诗到义山。疏影障空岩树老,清阴向日野花闲。望从碧水孤城下,行尽白云双巽间。日暮荒村聊寄枕,乡关惟有梦飞远。”
黄庭坚两宿鸣谷山,临别时,又以一幅“山以高而秀,名因士乃传”楹联赠予尹安仁,并嘱咐他将“鸣谷山”改为“高士山”。
从此,牛田村因黄庭坚游历而出名,鸣谷山改为“高士山”而扬名,尹安仁因遇黄庭坚而成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