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献县郭庄镇尹屯村

分类: 尹氏村落 |
尹屯村,隶属于河北省献县郭庄镇管辖。位于献县城东约15公里处,村南2公里紧邻307国道,黑龙港河在村北穿境而过。人口4500多人,位列第三大村。自然村落,大而散漫。自明朝尹姓官员尹振在此开垦屯田,而定名尹官屯,后简化称尹屯。往大里说尹屯地里位置优越,自然风光秀丽,北依托著名子牙新河南北大堤,讯期子牙河水浩浩荡奔腾而入海。旧社会连年水患,饥民遍野,民不聊生。为了吃饭生存,尹屯人民也和其他村一样,不得不外出讨饭,扶老携幼,离乡背井,“献县的奶奶”“大爷大奶奶给口吃的吧”,就是那时水灾泛滥所形成的真实写照,流传了多少年,多少代,饱含着尹屯人民和献县人民的辛酸过往。自从毛主席“一定要根治海河”号令,大兴水利,修建了子牙新河南北大堤,有效杜绝了水患,人民得以幸福生活,安居乐业。
《献县地名汇编》记载尹屯的由来:明朝永乐年间,尹姓从山西迁此屯田而得名。其实不然,应该是河北献县最有代表性的军屯村庄。
在尹屯尹秀林家《尹氏家谱》中,竟有了一个重要的发现,尹屯不但是军屯村庄,而且是至今为止献县最有代表代表性的军屯村庄。《尹氏家谱》序言记载:原籍河南省河南府洛阳县延秋保镇,洪武开过有功授羽林右卫前所千户。永乐扫北以来,授直隶沈阳中屯卫右所千户,累有军功擢带刀指挥使世袭。记载是从始祖尹童儿开始的,世袭九代(清咸丰版《续献县志》卷四也有尹氏世袭九代的记载。民国版《献县志》卷十记载尹童儿、尹民、尹宣世袭指挥使),时间由洪武到万历年间跨越200来年,世袭官职由卫指挥使降到百户,直至终结,见证了明朝卫所制度的兴衰。序言详细地记载了各世代的生平主要事迹,有的都有确凿史料可查,如记载二世祖尹敏:“永乐八年(1410年)二月初十日,随驾迤北征进,五月十三日到玄宜河,杀败胡冠本雅失理,追至红岭儿。本月二十一日回还至灭虎城。六月初九日,到静虏镇,杀败胡冠河鲁台……”四世祖尹瑄:“天顺五年(1461年)七月初二,擒杀反贼曹钦……”。家谱序言中列举的这些历史事件都能在史书查到。 从序言中也可以印证明朝卫所制不仅屯兵世袭,而且武官职也实行世袭,并且由长子世袭,对研究明朝的兵制有重要参考价值。我按照《尹氏家谱》所叙九世史实,整理出如下之表:
世序
一世
二世
三世
四世
五世
六世
七世
八世
九世
从列表可以看出,沈阳中屯卫至晚在洪熙年间就在尹屯屯田,至少在存在一百四五十年的时间,并建立尹官屯村(后面有例证),后来简称尹屯,由于没有了“官”字才被人们忽略,而误认为一般的民屯村庄。历史虽然过去五百多年的时间,沈阳中屯卫在尹屯村的遗迹与故事没有随岁月的流逝而泯灭 ,尹屯村南至今残存着有一条南北走向约200米长的马道,低于两边的田地一米有余,原先一直通到南边三里外的滹沱河,解放后大部分被耕作,只保留住穿过枣树林部分。村中人们之所以称其为“马道”,是因为当时的沈阳卫所在村里喂有大量的战马,每天清晨,卫所的屯兵轰着马去滹沱河饮马或遛马,战马由村头边一直绵延到河边,千年古道变成河,久而久之,就踏出一条南北走向的马道,并流传下许多动人故事。再据清乾隆《献县志》载:明万历四十八年(1622年),县东尹官屯尹振家牛产麒麟,火闪闪见鳞甲间,其家骇而毙之。进士耿橘以石匣埋于献王墓侧,植柏其上。邑令刘重庆与橘为铭两章,重庆书之。石题曰:见鳞郊。从记载中可以为我们提供一些有价值的信息,一是尹屯在明万历期间还名为尹官屯,屯前带官字的村庄往往与军屯有关,这证明尹屯是军屯;二是据《尹氏家谱》来看,尹振(十一世)在历史上确有其人,并被纪晓岚载入《阅微草堂笔记》 ,他的从祖父就是表中所列的百户尹昌吉(九世),说明到他的父辈才中止世袭,这段时间也正是明卫所制度衰败的时期;三是据《明朝进士名录》记载,进士耿橘属于沈阳中屯卫军籍,他祖籍的富镇姜官屯村名也可以证明其为军籍。耿橘身为学者名人,当时被邀在献陵书院讲学,当听说同为沈阳中屯卫军籍的尹振家牛产麒麟,也就想去一看究竟了。
从以上资料来看,尹屯尹氏军屯官籍世袭九世,家谱、县志皆有载,军屯的始讫时间可考证,军屯的名称可考证,军屯官员姓名及职位可考证,所以说郭庄镇尹屯村是献县现存资料中可知最有代表性的军屯村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