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中华尹氏一家亲A
中华尹氏一家亲A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509,907
  • 关注人气:790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岳塘火龙(湖南湘潭岳塘区尹氏相关)

(2023-07-22 16:21:50)
分类: 尹氏渊源记事

岳塘火龙(湖南湘潭岳塘区尹氏相关)

 

2023-01-30来源:湘潭在线 作者:肖潇

年少的时候做过一个梦,和一群小伙伴们在田野里玩耍,突然乌云翻滚一声惊雷响过,从云中探出一只龙形巨爪,化为彪悍人形站在我身旁……吓醒后,我久久不能释怀一直至今。

有幸参加“岳塘非遗故事”报告文学征文活动,机缘巧合,我争取到岳塘区省级非遗项目“火龙”。仿佛在冥冥中,有种力量将我和一条龙拉近。几经周转,我联系上了火龙传承人 ——荷塘街道易家坪村的宋国林老人。

易家坪村在竹埠港。竹埠港曾是湘江航道上一个重要码头,因港岸竹子蒲草繁茂而得名,早在清朝光绪年间,便是老湘潭真正意义上的“生意兴隆通四海,财源茂盛达三江”的枢纽。

在一个普通的两层院落里,我见到了第六代火龙的传承人宋国林老人。他虽年事已高,却仍头脑清晰,腰板挺直,精神抖擞擞。在老人口里,火龙的故事与史载无关,李世民在位之时,唐朝长安有位星象家袁守诚与泾河龙王因泾河水族之争而打赌。龙王赌败,难逃一死,惊惶之下去求唐王李世民留一条性命,唐王口头已应允,却在无意中助丞相魏徵误斩了龙王。龙王一连九日在二更时分悲号“李世民还我命来!还我命来!”吓得他魂不附体,求唐僧超度,在每年元宵节这天用纸扎成龙状舞动以示重生。由此,演变成了舞龙灯的习惯。

“这只是个传说。”老人吸了口烟,目光幽深,又沉浸在了遥远的回忆里。他说,真正的岳塘尹家老屋大王火龙的雏形应该是这样的:尹家老屋前有一口塘叫陈家塘,尹氏人在塘边建了一座大王庙,名为齐天古邑大王陈家塘土地。当时尹家第八代子嗣佐堂先生一时兴起,过年时扎了七八个灯笼,将蜡烛点燃插在里面,让自家儿子和当地的幼童们玩耍。次年佐堂先生用布条将灯笼连接,扎了龙头龙尾形成一条龙状给族人们拜年。族人们十分高兴,燃放爆竹以示迎接,有人拿豆子、花生、炒米来招待,这就是尹家老屋大王火龙的雏形。

再往后,佐堂先生带儿子外出拜师学艺。1850年正式形成尹家老屋大王龙灯,由“大锣、大鼓、牌灯、狮子”,“龙珠、龙灯”,“民间鼓乐手”三个主体部分组成。宋国林已是第六代火龙的传承人,于1948年出生。其父宋子元1962年任易家坪大队党支部书记,春节期间,他决定出资恢复传统的耍龙灯活动,而当时经济相当困难,大队统一意见聘请了株洲石塘山火龙嫡系传人许尧臣教导和培训新中国成立后第一批耍龙灯的成员。当时年仅13岁的宋国林为成员中最小的,因耍珠难度大只学会了几个基本动作。1968年,宋国林自荐出任会首,顶着巨大的压力恢复了龙灯活动。

宋国林告诉我,舞火龙是相当讲究的:耍火龙前,不管是正月十五的上元灯还是在六月初六的荷花灯,都要去庙里举行“起猖”仪式,结束后,还要“收猖”。

起猖时,整支队伍约30多人来到庙前。庙台摆放三牲酒礼,会首跪庙前,牌灯左右两边排列。红珠在龙灯前,白珠在龙灯后,会首后站成竖队,狮子立于队伍的右侧。牌灯、龙灯、夜明珠、亮壳子里面蜡烛全部点燃,然后鼓乐齐鸣,法师开始做法,祈祷本次行龙顺利,并杀一雄鸡滴血入酒碗,所有人都要喝一口,传言喝下血酒后舞龙灯就会“猖劲”十足。

宋国林回忆,在30余名高举龙架与龙衣的舞龙人手上,高昂的龙头威武地抖动与旋转,长长的龙身里油纸捻子燃烧旺盛,夜色中的火龙宛如活了一般。

“吃了血酒耍起灯‘猖劲’足,这‘猖劲’可使灯火格外明亮。”一说起舞火龙,宋国军眉飞色舞。他告诉我们,在“起猖”“打纽丝”“起轿”等仪式之后,由3名会首组成的“亮壳子”、大锣大鼓以及高举着的两盏寓意“威武”“肃穆”的牌灯摆阵而立,紧随其后,龙珠、龙头、龙把子、龙尾依次排开。伴随着热闹的吆喝声与锣鼓声,火龙便威武出山。

只见30余名舞龙者身穿黄色丝绸衣,腰系红色喜庆带,舞动火龙,健步如飞。一路上,高昂的龙头威武地抖动、旋转,舞龙队伍后面跟随着一大群看热闹的大人、小孩,那是一年中最热闹的场景。舞龙的人们熟练地耍起“打纽丝”,明亮的龙灯在暗夜里绽放出耀眼的光芒。这条栩栩如生的火龙,时而左右盘旋,时而上下翻腾。然而,无论动作多么复杂,龙把子里的明火,既不会被风吹熄、雨淋灭,更不会燃烧到别处,此真乃一绝。

火龙舞在湘潭已经传承140多年了。每年正月十五和六月初六,村里的田间地头和乡间小径,都会有一条腾空飞起的火龙穿梭游弋。火龙经过的地方,火花四溅,夜空如昼,锣鼓喧嚣,场面热闹非凡。

正月十五这天,火龙必须进入家中的每一间房,每进一扇门,主人都会拿出香烟、糖果用来招呼舞龙人,相互之间报以吉祥话。村民们把“火龙仪式”看得和春节、中秋一样重要。

收猖行龙时队员们狂舞呐喊,霎紧锣密鼓,热闹非凡,龙把倒转,龙尾牵头,队员们手举火龙把,从龙尾到龙头依次从点燃的稻草上跳过去,才算完成了收猖。

我凝视着激动的老人,从他闪烁的眼光里仿佛看到夜幕中一条通体光亮的火龙正发出阵阵龙吟,欢快地翻腾着。这时,老人的脸上突然露出了小孩似的得意笑容:“我们的龙灯在60年代初至70年代中是鼎盛时期,火龙一出,万人空巷呀。”

听人说,宋国林老人不但有丰富的组织经验和玩耍技巧,同时还写得一手好字,画得一手好画。在他家采访时,墙上挂着他写的一幅幅隶书条幅和他画的他和夫人在国庆20周年阅兵日的合影照。那合影照画得像相机拍的一样逼真。

老人制作火龙手艺高超,龙头鼓眼扬须,张口伸舌,栩栩如生。他书写的牌灯、灯笼体现出深厚的书法造诣,多次出任尹家老屋大王龙灯会首,几次危难关头扭转危机。特别是在1966年“破四旧立四新”时,龙灯遭到了毁灭性的破坏,是他顶着政治压力制作龙灯,组建队伍,龙灯活动才重新恢复并延续至今。

20世纪80年代以后,在改革开放大潮和现代娱乐方式的冲击下,火龙搁浅了,处于油将尽灯将枯的困境。“我老了,舞不动了,龙就交给后生仔去玩吧。”老人涩涩地笑了笑,满是不甘。老人至今仍在热心为火龙文化尽心尽力地操劳着,培养着后继之人,为火龙的传承奔波、呼吁。

天已在不知不觉中黑了,我起身告辞,老人执意要送我一程,皎洁的月光照着脚下的路。老人一路不停地重复着:“传承是我们应该做的,别让火龙失传了。”我上了车,老人仍在挥手,路边的灯光将老人的身影拉得很长很长,恍惚间,我似乎看见了一条龙,就是那条梦中的苍龙,默默地守护着这古老而又生生不息的故土。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