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井冈山市茅坪镇马源村

标签:
杂谈 |
分类: 尹氏村落 |

江西省井冈山市茅坪镇马源村,地处黄洋界脚下,四周环山,因地势像马,且最早到村开基落户为马姓氏,故而得名“马源”。马源村共有11个村小组。2021年末,马源村有1066人。马源村有耕地面积980亩,林地7400亩。山上主要以杉木、油菜等种植为主。林业资源丰富,拥有松、杉、荷、枫、柞、竹、楠等树种。让马源村声名远播的正是那座不起眼的小桥——“红军桥”。据马源村党支部书记魏成芳介绍,1927年秋,毛泽东上井冈山,受到袁文才欢迎。当年,袁文才第一次陪同毛泽东去茅坪安家,就走的是马源这条路。毛泽东与当地群众经常在桥边谈心。之后还经常与红军路过这座桥进行革命活动。后人称之为“红军桥”,誉为“红军第一桥”。马源村将红色资源优势和农耕文化与精准扶贫经验教学转化为新的教学资源,打造了红色培训、研学旅行等品牌。村里通过自主研发抓基层党建促精准扶贫、“引兵井冈”等课程,深挖马源村文化内涵,开发农事体验研学旅行,先后被列为全国青少年教育基地、江西军盾国防教育基地等培训机构的现场教学点。茶源古村、马源漂流、太空莲基地……在马源村的正中央,一块路标标注着通往各处的方向,也让这里迸发出别样生机。曾获2019年12月24日,马源村入选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名单;2021年1月11日,马源村入选第二批江西省乡村旅游重点村等荣誉奖项。
“红军第一桥”(尹氏相关)
井冈山茅坪乡的马源村与井冈山当年“绿林”首领袁文才很有关系。原来袁文才家乡叫“马源坑”,其夫人谢梅香是马源新屋陇人,马源坑离新屋陇很近。
井冈山茅坪乡的马源村与井冈山当年“绿林”首领袁文才很有关系。原来袁文才家乡叫“马源坑”,其夫人谢梅香是马源新屋陇人,马源坑离新屋陇很近。1927年秋毛泽东上井冈山,受到袁文才欢迎。当地老表说,当年袁文才第一次陪同毛泽东去茅坪安家,就是走的马源这条路。他们俩人边走边谈十分投缘,迈过新屋陇古石桥,溯溪水而上,经茶坑过岭就到了茅坪,所以当地有新屋陇古石桥为“红军第一桥”之说。
“红军第一桥”建造于清代,高拱,青石,桥中车辙历历在目,述说着昔日的繁忙。它不仅见证袁文才与工农红军的关系,它还是井冈山当地人与外来客家人友好和睦的象征。
井冈山地处湘赣边界罗霄山脉中段,居住人员复杂,既有本地人,又有客家人;客家人虽多数来自粤东的嘉应州(即今梅州)、韶州(即今韶关地区),但来自福建汀州等府和赣南的也不少。大家共处五百里井冈山,要生存,要发展,矛盾纠纷甚至争斗肯定是有的,但包容的时候更多些。毛泽东同志在《井冈山的斗争》中讲过山上土客籍矛盾是错综复杂的特殊现象。为解决这个问题,毛泽东同志制定了正确的土客籍政策,促成了土客籍革命力量的团结,共同打土豪分田地,开创了井冈山斗争的大好局面。
茶源村不大,现今只有20户98人,除一户张姓外,均尹姓,土籍。历史上他们与周边陆续迁来的客家人相处较好,可从村中整治和公益善举中可见一斑。尹姓族人有钱,早就想整治村前沼泽地。后来听说附近天湖从广东嘉应州迁来的魏子玉是有名的石匠,就请他来村,加围连珠五塘和村边泉溪。魏姓石匠就地取材,将村边沼泽修整成五口大塘,既坚固又美观,而且山泉与五塘、塘与塘之间都石砌了水口通道,使水都能自然流通,增添了茶源的活力。
明清时期,尹姓族人热衷公益善举。见村中人们出行过溪多有不便,尤其孩童读书,逢山洪暴发时更多危险,于是族人出钱出谷,请魏姓石匠在茶源村连造两座石拱桥。这两座桥至今还在村中溪上。后来,尹姓族人见溪流下游水面加宽,人们南来北往过溪多不方便,春汛时更难往来两岸,于是族里又出钱,在距离茶源本村三里路外的新屋陇村边(今马源村委会驻地)溪上,再造一石桥。井冈山革命斗争时期,毛泽东同志与袁文才经常带着工农红军从此桥经过,原被乡民称为“功德桥”的石桥,又被人们称作“红军第一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