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于都县:红军连长朱焙灿,您的家人在哪里?(尹善祥相关)

分类: 尹氏资讯 |
江西于都县:红军连长朱焙灿,您的家人在哪里?(尹善祥相关)
2023-04-03 来源: 人民资讯
肖力民 丁良跃 肖洲华

4月2日上午,江西省于都县禾丰镇尧口村土围组,在修缮后的红军连长朱焙灿烈士的墓前,于都县党员干部、参战老兵、民兵、小学生和当地尹氏家族的代表,一起举行俭朴而又庄重的祭奠仪式,尹善祥满含热泪讲述朱焙灿烈士当年的英雄壮举,以及一家五代接力守墓的故事,在场的人无不泪目。
祭奠仪式结束后,记者跟随尹善祥的家人,来到他家里。在他家客厅的墙壁上,一幅“我的红军太爷爷朱焙灿”的简笔画,与尹善祥孙子尹志清的奖状并列在一起,引起了记者的注意。尹善祥告诉记者,“在学校,我的孙子根据我们大人的描述画了这副画,被老师发现后进行了装裱并挂于家中。”
1931年10月的一天,一支红军队伍来到村里,村民心里涌起一种亲切感。当时土围组的人口200余人,仅尹氏族人就有16名青壮年参加了红军,村民都知道红军是为穷人打天下的,情迎上去,帮红军挑担子、搀扶伤员。
尹善祥的祖父尹星阶是一位私塾先生,他和妻子刘圆面带着家人把几十个房间全部腾出来,地上铺满稻草,热情邀请五团机枪连连长朱焙灿带着全连的指战员住在他家。
红军在尧口村宣传发动群众,打土豪分田地,消灭白色据点,建立了尧口乡苏维埃政府。在尹星阶的房子内外写满了红军标语,共计180条,落款为“中国工农红军三军团二师”。
红军与当地村民同吃一锅饭,亲如一家。尹星阶和朱焙灿都是文化人,两人有共同语言,经常彻夜长谈,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两个月后,红军队伍要离开了。临行前,朱焙灿与尹星阶再次交谈,相约革命胜利后再相见。说完,朱焙灿要将一支钢笔和一个小木箱送给尹星阶,木箱配有提手,外面包着真皮,非常精致小巧,既可以放置一些贵重的物品,又可以作枕头。一开始,尹星阶说什么也不肯收。朱培灿告诉他,“你是文化人,这些东西你用得上,千万别跟我客气。”说完,朱焙灿上前紧紧拥抱了一下尹星阶,便转身离开了。
部队走了不远,刚到禾丰与丰田交界的隘上,便与国民党军发生遭遇战。朱焙灿连长身先士卒杀入敌阵,不幸中弹牺牲,为革命流尽了最后一滴血,年仅29岁。
噩耗传来,尹星阶和整个尹氏家族的人无比悲痛。红军战士遵照朱焙灿连长的临终遗言,将他的遗体抬回至尹氏宗祠的后山,乡亲们与红军战士一起把他安葬在松山背埂上,没有立墓碑,也没有文字记载,只用3块大石头摆在坟墓上作了记号。每年清明节,尹星阶都会带着子孙去给他扫墓,和他说说话。朱焙灿连长送给他的两件物品,一直以来被他视如珍宝,晚年时候经常拿出来看,一端详就是大半天,看得满脸泪痕。
有一年清明节,尹善祥的父亲尹扬珍带着他给朱焙灿烈士扫墓,尹善祥问他父亲,“朱焙灿烈士的墓地又不是我们家的祖坟,为什么年年都要来扫墓?”尹扬珍告诉他,“天下都是他们打下来的,我们的好日子是他用生命换来的,他的墓地比我们家的祖坟都更重要。”
为此,尹扬珍专门新增了两条家规:一是红军留下的标语,是红军为穷人打天下的见证,非常珍贵,一定要保护好;二是每年清明节,所有子孙必须给朱焙灿烈士扫墓。
尹善祥牢记家规,每年清明节,都会带上全家人给朱焙灿烈士扫墓,隔三差五去他的墓地看看,让他的英灵不再孤独。如今,这份责任又沿袭到了他的子孙尹志清等人身上,算上祖辈,这已经是第五代了。尹善祥虽然住在老屋,但每天都要去看看红军标语是否完好。2018年,他老屋的红军标语,被公布为于都县文物保护单位。
谈起朱焙灿烈士,尹善祥的眼眶盈满泪水,他告诉记者,“我的家人一直有一个心愿,一直在找也希望能找到他的家人,90多年过去,都没实现。”
尹善祥家和朱焙灿烈士的故事,感动了无数的人。前不久,于都县人武部、县历史博物馆、县退役军人事务局、禾丰镇政府的同志专门一起前来查看朱焙灿烈士的墓地,按照当地的风俗习惯,制定修缮方案计划,专武干部、民兵、退役军人和尹氏族人一起上阵义务帮工,赶在清明节前,把朱焙灿烈士的墓修缮好了。
于都县退役军人事务局局长郭小文深有感触地告诉记者,“每一位烈士都是一段血写的历史,寻找烈士后人,是光荣使命更是责任担当。我们将开展‘为烈士寻亲’活动,利用‘互联网+’为烈士寻亲机制寻找朱焙灿烈士的家人,希望在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下,让他早日魂归故里。”
“禾丰镇是一片浸染无数红军烈士鲜血的红土地,是一个令人敬仰的革命圣地。新修缮的朱焙灿烈士墓,将成为我们镇祭奠英烈的场所,也将成为游客凭吊、学生开展革命传统教育的重要基地。” 禾丰镇党委书记谭永生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