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东坡宋元祐年间所遇奇人异事(道士尹可元相关)

分类: 尹氏渊源记事 |
苏东坡宋元祐年间所遇奇人异事(道士尹可元相关)
李德柔绘苏轼像
宋哲宗元祐二年(1087)七月二十六日,诏除翰林学士知制诰苏轼兼侍读。苏轼时年五十二岁。
当月,一个名为李德柔的道士主动为苏轼画像。这位道士绘画的技艺高超,且禀赋来自先天,并非当世所学。
相传宋仁宗景祐年间,驾部员外郎李宗固出守汉州,有一位精书善画的道士叫尹可元,因为失手遗火获罪,判为死刑。李宗固怜其过失,故意缓其刑期,适逢朝廷大赦天下,尹可元得以获免死罪。当时尹可元年已八十一岁,发誓来生为李宗固之孙以报不杀之恩。尹可元死后二十余年,李宗固的儿媳身怀有孕,一日梦尹可元登堂入室,醒后生下一子,李宗固明白孙子乃尹可元转世投胎,故取名德柔,字胜之,小名蜀孙。李德柔幼而善画,写真妙绝一时,以孝谨事母闻名遐迩。年稍长喜读庄、老之书,后出家为道士,赐号妙应。
据《铁围山丛谈》卷五记载,李德柔能诗善画,酷肖于传神写照,出入公卿之门。……鲁公(蔡京)亦喜得其“戒徐王好色”句,数为大笔书之。其后徽宗方向道家流事,尊礼方士,都邑宫观,因寝增崇侈,于是人人争穷土木,饰台榭,为游观,露台曲槛,华僭宫掖,入者迷人。独德柔漠然,益示为朴鲁。群黄冠多揶揄之,遂闻于徽宗。徽宗曰:“德柔贫耶?”命赍钱五百万,俾新作其斋房。德柔不得已拜受,乃为一轩,而名之曰“鼠壤”。徽宗笑,亦为之御书金字榜之。
当日,苏轼为感谢李德柔为自己画像逼真,特撰书《赠李道士诗并叙》相赠:
驾部员外郎李君宗固,景祐中良吏也。守汉州。有道士尹可元,精练善画,以遗火得罪,当死。李缓其狱。会赦,获免。时可元年八十一,自誓且死,必为李氏子以报。可元既死二十余年,而君子世昌之妇,梦可元入其室,生子曰得柔,小名蜀孙。幼而善画,既长,读庄、老,喜之,遂为道士,赐号妙应。事母以孝谨闻。其写真,盖妙绝一时云。
世人只数曹将军,谁知虎头非痴人。腰间大羽何足道,
颊上三毛自有神。平生狎侮诸公子,戏著幼舆岩石里。
故教世世作黄冠,布袜青鞋弄云水。千年鼻祖守关门,
一念还为李耳孙。香火旧缘何日尽,丹青余习至今存。
五十之年初过二,衰颜记我今如此。他时要指集贤人,
知是香山老居士。
“千年鼻祖守关门”二句,宋人林子仁注此句说:“鼻祖,指尹喜也。李耳,指老聃也。案《史记·老子传》:‘姓李氏,名耳。为周守藏室史,周衰,遂去。至关,关令尹喜,强令著书。今李道士前生姓尹,后为李氏子,而皆为道士,故用尹喜、老聃事。’”鼻祖,始祖。
五十之年初过二,苏轼当年五十二岁。
知是香山老居士,苏轼自注说:“乐天为翰林学士,奉诏写真集贤院。”乐天,白居易的别号。白居易有诗说:“昔作少学士,图形入集贤。今为老居士,写貌寄香山。”香山,在洛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