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宝鸡金台区)尹宝智:走进儒林只为文学的良心

分类: 尹氏作品 |
(陕西省宝鸡金台区)尹宝智:走进儒林 只为文学的良心
【作者简介】
尹宝智,男,本科文化,笔名温馨古塬,一个不折不扣的文学铁粉。出生于陕西省宝鸡金台区,教师出身的他,酷爱阅读写作,多篇散文、杂文发表于《宝鸡日报》《宝鸡教育网》《今日头条》《炎黄文学》《散文百家》等媒体。炎黄文学社会员,中国爱情诗刊在线诗人。儒林文院文学顾问。
儒林文院,因儒林翰士而得名,温文儒雅,尽显儒家风范,让文院名至实归,表里如一。在文院,每一天都在阐释着中国文学的良心这个初心,看似高大上的目标,实则朴实、接地气。儒林是众多文学平台中的一股清流,潺潺水声,滋润着作者与读者心智。
网络文学盛行的时代,自媒体文学平台甚多,只是初心却大相径庭,真正为文学而来,为了文学的良心而创作者,只是凤毛麟角罢了。结识儒林文院创始人钟建文老师,看似偶然,实则必然,他让我更加确信了什么是中国文学的良心。
那时钟总在另外一个文学平台的编辑部,他的笔名中的“儒林”二字很清新,一下子引起了我关注。说来惭愧,由于我的粗心,在一篇文字里,竟然把钟老师的笔名儒林翰士,写成了翰林学士,闹出了笑话事小,大有对文友不敬之嫌。一段时间后,从其他文友口中知道,钟老师也是那个平台的创始人之一。后来,为了追寻心中的梦想,也为了中国文学的良心,儒林老师离开了当初的文学平台,独辟蹊径,创建了儒林文院。一路走来,几经周折,初心不改,才有了文院今日之局面!
对钟老师的了解,主要源于他那些激情四射,充满家国情怀的文字,也源于他的文字间,表露出来的大度与善良。钟老师文字功底非凡,总是用带着情感,充满人情味和家国情怀的作品,扣动读者心弦,也是他的文字,拉近了我们彼此的心距,有相见恨晚之感。
令人感动的是他那篇《德令哈,我和诗人最后的约定》,文中写的是一位女诗人、作家,还是某省的省级作家协会的会员。或许是生活艰难,或许是命运多舛,造化弄人呢!她患上了一种疾病,一种凭借现行的医疗手段无法治愈的病,必须长期服药抑制病毒的复制从而延缓病情的发展。为了治病,诗人写了一本诗集,想通过筹款售书的方式解决不可预知的医疗费用。
然而这些闪烁着泪光、渗透着鲜血的文字却未引来多少世人的垂怜,没有遇到知音。她的这本诗集卖得并不好,因此筹款售书并未取得圆满的结局。长期的病痛,加之生活的艰难,经济的拮据,让女诗人产生了放弃生命的念头。不过诗人有一个愿望,就是让钟老师带她去德令哈走走,钟老师毫不犹豫地答应了。这个故事,让我看到了他七尺男儿的侠骨柔肠,也看到了他豁达、善解人意的心底。当然还有他们对文学的执着。也许是性情相投的缘故,从此感觉不再陌生,似乎是一位相知多年的故交,虽然未曾谋面,却很熟悉。
再后来,我知道那位女作家带病写了长篇小说《海兰珠传奇》,这次筹款治病活动,我也随钟建文老师一起参加了,自己买了书,还在头条里面撰文呼吁,让朋友们购书。一来二去,我和建文老师的友情有加深了一层。
不久,又读了钟老师的《长汀,长汀》,使我对他的品性有了更加深入全面的了解。这篇看似寄予乡愁的文字,实则是积淀厚重的历史文化散文,作者把长汀近两千年悠久的历史文化传承与中国近代史、革命史深度融合,使客家人的勇敢顽强与爱家爱国紧紧交织,让文章熠熠生辉。钟老师深沉的家国天下情怀,令人赞叹不已!
两篇作品,让我看到了钟老师良善的心底和浓郁的爱国之情,这些恰恰是一个文学创作者应有的美好品质,确切地说是文学的良心吧!这也就奠定了我们相识的基础。其实,真正让我们走近彼此的,还缘于当初那个文学平台组织的作品大赛。当时钟老师是那家平台得力助手,我们都担任评委。大家都很虔诚,用心用意地品读每一篇作品,力争用一颗公允的心,去面对每一个创作者。毕竟每一篇作品,都是作者灵魂与智慧的结晶,自然也融入了作者文学的积淀和对生活的思考。真正的创作不易呀,那不是简单的文字游戏,是作者的心血。那次评审过程一直很公正客观,大家也感到心安理得。只是在决定一等奖花落谁家的时候,主编更倾向于一篇主题与文笔平平,阅读量却很高的作品。坚守文学良心的我一时难以接受这样的“导向”,带着情绪退出了评审组,也退出了编辑工作……时隔半年之后,方知钟老师也退出了那家文学平台,其中缘由与我大抵相同。只是他很快踏上了创建良心文学平台的征程,而我还在茫然的创作之路上徘徊,甚至有几分苦闷情绪。
暑往寒来,时光的脚步匆匆。正当我默默关注“儒林文院”的时候,2021年初春的一个黄昏,钟老师发来了约稿的信息,真是心有灵犀一点通啊!
于是,我便带着十二分的小心,为儒林文院(当时名为儒林文创)写了第一篇稿子,因为深知钟老师文字功底深厚,文采非凡,生怕拙作难入钟总“法眼”啊!所幸的是2021年3月29日,我的散文《赞歌,究竟应该在那一刻响起?》在儒林推出了。那时起,就算是与钟老师携手走上了良心文学的创作之路呢。
一路走来,我对钟老师,对儒林文院有了深层次的认识:儒林关闭了打赏功能、组织文学大赛和双月评不看重阅读量,重在关注作品的主题、情感、文字底蕴和结构等,每次评选优质作品,都是在周子远老师的精心策划下,组成评审小组,大家在反复阅读作品的基础上通过初评、精选、复议等环节最终在数百篇(首)散文、小说、诗歌、随笔中选出18个作品,按评审组成员背靠背选出的作品排名,产生出奖项。从总编到每一个编辑,大家都处于公心,完全凭着良心参与。力求选出真正优秀作品进行奖励,为文院老师们树立“标杆”,激励大家创作良心作品。令人感动的是,每年的优质作品奖金都是处于工薪阶层的钟老师一个人出资,实属不易,仗义疏财一词用在钟建文老师身上,一点也不为过啊!这一切,大家都看在眼里、记在心上,朱寿江、王莉、朱新文、张秀梅等老师都在不记名利地为文院工作着。也正是因为如此吧!许多优秀创作者陆陆续续加入了儒林文院,献出了他们精心打磨的作品。如今我们文院已经有160多名天南地北的优秀作者云集一起,实在是一件欣喜之事。
为了儒林文院的美好明天,也为了大家共同的爱好,作为文院一名普通创作者,在文院创刊一周年之际,衷心希望大家拿出耐心和细心,带着浓浓的情感,拿出自己用心用意创作的“精品”投入儒林文院,让我们同行,只为中国文学的良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