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广饶尹秀民)永葆军人之本色——为纪念入伍55周年而写

分类: 尹氏作品 |
青未了
(山东广饶尹秀民)永葆军人之本色——为纪念入伍55周年而写
齐鲁壹点2023-03-02
1968年3月,我满怀壮志豪情,投笔从戎,走进了军营,成了一名军人。
部队是所大学校,更是一座大熔炉,是它熔炼铸就了我们军人的素质,是它培养锻打了我们军人的性格,是它熏染陶冶了我们军人的本色。吃苦耐劳,不怕牺牲,冲锋在前,享受在后,服从命令,听从指挥,遵纪守法,令行禁止,谦虚谨慎,不骄不躁,廉洁奉公,不计名利,等等。这些,已渗透在我们的血液里,成为生活、工作的一种自觉,始终不会改变。军旅生涯,十多春秋,或许,这就是我一生最大的收获。
戎装在身,钢枪在握,摸爬滚打,卫国戍边,随时准备打仗,歼灭一切敢于來犯之敌。此情此景,时时展现在眼前,时时警示着自己,不能忘记,自己曾是一名军人;不能忘记,那压倒一切敌人的英雄气概;不能忘记那雷厉风行的作风;不能忘记那敢于拼博、敢于开拓的豪然之气;不能忘记那勇于担当的责任感;不能忘记那钢铁般的坚强意志;不能忘记那不怕牺牲的果敢坚毅;不能忘记那团结协作、互相学习共进共勉的精神;不能忘记那对党和国家的忠诚;更不能忘记那对同志火一样的热情。因为,那是一个军人永远不褪的本色。
1978年9月底,我脱下了军装,转业到地方,开启了我人生的第二征程。
在转业到地方的几十年中,我转换了六个单位,每一个单位,都是一项陌生的工作,繁重的任务,都需要认真学习,刻苦努力。不论所调单位困难大小,是否适合自己,我都愉快接受,按期到职。因为我知道,我曾是一位军人。军人以服从命令为天职,从不讲什么条件,更不讲什么价钱,只有愉快的服从,努力的工作,去争创一流。
转业后的笫一站,是在农机局工作。方知,农业机械,虽与装甲器械有些共同之处,但它服务的对象、性质、工作方式、任务,却截然不同。它所达到的目的,是农业的机械化和粮食的增产和增收。因此,需要深入农村,认真从头学起,下乡住村,那是经常之事。1979年秋,随同局领导去六户公社(现属东营区)东六户大队住村搞秋种。期间,因家中有事,请假两天。假满那天,正值下雨,虽如此,丝毫没有犹豫,搭乘一辆敞蓬卡车,按时返回村里。领导见我淋得就像落汤鸡,心疼的说:“晚两天來也不要紧,何必那样认真呢!”领导这些话语,使我十分温暖,但想到,我曾是个军人,必须遵守纪律,什么时候也不能忘记军人的本色。
在县委组织部工作的十多年间,领导按排的工作从未耽误过,因为,那是砺炼党性的地方。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那时条件差。每次考察乡镇领导班子,不论远近,往返都是骑着自行车,从不打折扣。撰写考察材料,全是手写,从不怕麻烦苦累。那时,经常加班加点,甚至打通宵,也从不叫苦。
那时,没有节假日,没有星期天,还需经常加夜班。夜间加班,超过零点,可以报夜餐,标准是每人二角钱,每次都是二两炝锅面。如此,大家也是高兴万分,十分快乐,干劲十足。
1990年3月,按排我到县经委企业党委任职,但却属平调。所以,有些好心人,m认为对我这样安排不甚合理,劝我说:“干了十多年的组织人事工作,就这样平调出去,太不公平了,不要去上班!”。但,我没有那样做,而是愉快地告别熟悉的组织人事工作,按时走上新的工作岗位,立即熟悉情况,尽快展开工作。因为,我牢记,我曾是个军人。
1992年10月,又调我到县委党史办工作。党史办无职无权,无钱无车,只有与笔墨纸张史料打交道,很少有人问津。但我却非常高兴,因为那里,没有繁杂的应酬,没有人际关系的纷扰,只有潜心做学问,搞研究,只有秉笔直书,写出没有浮夸,没有虚构的真史。如此清净,何乐而不为呢?
如此好景,只有一年。1993年10月,我又被调县政协办公室工作。此项任务,需要的是诚心,真心,耐心和虚心,去协调领导间、同志间、各委办间,以及各乡镇政协办之间和联谊社会各界的关系,并做好各项服务和会议筹办、保障工作,事务繁杂,责任重大,不能马虎从事。五年间,我始终不忘军人的本色,尽到了自己的应尽的职责。
如果说,前面所从事的几项工作,有它不同的性质、特点和难度的话,那么,1998年6月,按排我去从事崭新的文博工作,那才是真的陌生而棘手,且困难重重。办公经费紧缺,人头经费不足,安全保卫任务繁重,馆舍破旧,陈展手段落后,文物需要征集、整理、保护等等。头绪繁多,需要认真解决。面对困难,我没有退缩,而是挺直脊梁,以冲锋的姿态,迎难而上,以奋发有为之举,赢得了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经过全馆人员的共同努力,终于彻底改变了面貌,使博物馆的发展步入了快车道。
在我转业到地方工作三十多年里,转换了六个单位,从事了六项不同的工作,增加了阅历,得到了砺炼。在各级领导和同志们的指导帮助下,使我学到了许多,综合素质得到了提升。而这,都与部队的培养教育、熔炼锻造是分不开的。是它把军人的本色早已注入了我的血脉,而永不忘记。
回顾过往,峥嵘岁月,有坎坷,有曲折,也有成功和喜悦。然而,无论什么时候,什么情况之下,我始终不忘我曾是一名军人。那坦克马达的轰鸣,那隆隆的炮声,那雄壮的步伐,那嘹亮的军歌和那响彻在耳畔的军号,始终伴我奋进在人生前进的征程之上!
(写于2023年3月1日)
作者简介:尹秀民,山东广饶人,转业军人,退休公务员,副编审,中国人才研究会会员。主研人才管理理论,习作散文等。出版多部专著,发表论文多篇,计四百余万字,多获省市奖项。
壹点号博山区作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