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光传:《山东省高青县尹家楼的传说》
(2023-03-12 21:13:01)分类: 尹氏渊源记事 |
尹光传:《山东省高青县尹家楼的传说》
清末至建国初,在山东省高青县高城镇石槽村村北,有一片茂密的小树林,其树木高耸参天,从远处望去就像是一幢幢高楼大厦,因地处尹氏家族墓地,人们将其称之为“尹家楼”。至今,附近村庄的老人们仍知道石槽村有个“尹家楼”。为探寻“尹家楼”的传说,笔者特意向几位健在的村老人进行了求证。
现年94岁的尹士福是村中的最年长者,比他小20岁的堂弟尹士友介绍,他们早年对此有所耳闻,据老人们说,尹氏祖先有在墓地种植树木的习惯,其位置大致在石槽村北200米,即现今的尹氏家族墓地处,曾有一片高大的杨树林。该处土地肥沃,被村民称为“金盆地”,特别适合树木生长,树木逐渐长高变粗,树冠覆地,树枝间相互衔接,人们能在空中从这颗树移动到另一颗树上,粗大的树干需要两三个人才能合抱,伐倒后的树墩上能躺下一个大人。在一、二十里外的高苑、博兴县城外,远远地就能看到这片树林,遥看一处攒云树,就像一幢高楼大厦,时间久了,人们习惯将这片树林称之为“尹家楼”。
尹士福的儿子尹承光,现年57岁,现在高青二中从教,据他母亲讲,曾听他太奶奶说过,尹家墓地上的树木高大茂密,遮天蔽日,有很多种鸟类在树上筑巢,有些以鱼类为食的水鸟,在吞噬食物时,不慎将鱼跌落到地面上,每天早上去墓地转一圈,往往能在地上拣到许多鱼,多的时候能拣到一小筐。
现居北京的尹氏后人尹士科,现年82岁,他记得尹家墓地有一片大树林,主要是杨树和松树,树林南北长约五六十米,东西宽约三四十米,到里面上坟时要从树丛中钻进去。从四周看,树枝高大整齐,祖坟周围的树不能轻易去动,文革前基本变化不大。1966年文革开始后,到处破四旧立四新,便打破了这一祖传规矩。
现居县城的孟繁江,现年78岁,他记忆中尹家墓田的树林有两处,一处是村北现在的尹家墓地,也就是人们所称的尹家楼,杨树大多在南部,是当地的青杨树(即毛白杨),北部多为柏树(俗称松树)。另一处在其西北角约一百多米处,是尹家另一支的墓地,面积较尹家楼稍小,也是一处以柏树为主的树林。他上初中以前,还经常到这两个树林中去玩。夏天一进林子就覚得凉爽了不少,林外虽然沒有一丝风,但林内却有轰轰的松涛声。大杨树上栖息着一种鸟(我们当地叫它键键子),后来才知道是一种猛禽,村里有个小名叫老位(徐金銮家大儿子)的,经常爬到树上的鸟巢里掏小鸟,有一次险些让大鸟把他的头啄破。
现年72岁的尹光忠,曾在村负责多年,早年他听父亲说过,家族墓地上曾有一片高大的杨树林,中间也有很多松树。上世纪六十年代文革期间,高大的树木被砍伐,家中留下的部分树枝,仍可用作房梁使用,他曾住过的西屋房梁就是当年尹家楼的树木。他的堂姐尹光秀,现年78岁,她清楚地记得墓田的外围是大杨树,里面是大松树,树龄很长了,她听老人们说,松树在夜间开花,由于晚上天黑看不见,只听到啪达啪达的开花声音。七十年代末,他父亲尹正田又在墓地上种植了杨树和刺槐。30多年后,树木已能遮阴避日,前些年因发生盗伐现象才被砍伐,想来实在可惜。现在的原址上,是尹光忠后来种的小杨树。
尹家楼的高大树木早已消失,唯一留下历史印记的是一座石碑,该碑刻于清宣统元年(1909年),距今已110多年,是清末监生尹道宗(笔者之曾祖父)为纪念其曾祖父尹兴玉而刻制的,上面主要记载了尹氏家族的谱系沿序,碑中提到“今莹树为黄水潦(涝)死,共卖钱四佰餘千,……以此钱项于曾祖坟前建立一碑”,其中的为黄水潦(涝)死,应为清光绪二十一年(公历1895年)黄河在马扎子决口后,因洪灾而涝死的树木,村人见到的树林应为涝灾后重新种植的树木。
尹家楼的传说,体现了尹氏族人爱树护树的好传统,在百年前就传承了植树造林的理念,与当今倡导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一脉相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