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土默特左旗)尹瑞耀先生作品:土默川上的母亲河

分类: 尹氏作品 |
(内蒙古土默特左旗)尹瑞耀先生作品:土默川上的母亲河
2023-02-25土默特之声
大黑河,秦代时称之为黑水河,汉朝时上游称为荒干水,下游称为沙陵河,隋唐、辽、金时期称之为金河,据《水道提纲》记载,其蒙古名为伊克图尔根河,后因流域内土质黝黑而得现名。发源于地处阴山山脉的内蒙古乌兰察布盟卓资县十八台乡,向西流去,后又折向西南,于呼和浩特市托克托县河口镇汇入黄河。与黄河共同冲积出美丽富饶的土默特平原(即土默川)。全长约236公里,流域面积约1.37万平方公里,主要支流有牛角川、大庙沟、白银厂汗沟、石人湾沟、哈拉沁沟、什拉乌素河、宝贝河等。其中宝贝河在汉代称为百渠水,唐时称为濛水。大黑河上游山区地势较为平缓,植被覆盖率低,水土流失严重,河床宽窄不一,宽处可达300米,最狭窄仅70米。中游河流两岸山高崖陡,土石裸露,河谷蜿蜒曲折,河谷中时有河滩地分布,下游地形逐渐开阔,流入了土默川冲积平原,河槽即宽且浅,泄洪力低。
大黑河流域的土地肥沃,古时牧草丰美,地理位置极为重要,自古就是兵家必争之地,有多次战争发生在这里,由契丹建立的辽王朝灭亡于此。有多个王朝先后筑城开发、防守,北方游牧民族发展到一定阶段,或为了与中原农业地区进行交易、交流,往往也修筑城池。这里先后有过许多城市:始建于战国的云中城;西汉的振武军(城);北魏的白道城;辽代的丰州城;明代蒙古部建立的库库和屯(今呼和浩特市前身)等。其中云中城是内蒙古地区第一座城市。西汉振武军(城)历经一千五百余年,直至元末才废止,是内蒙古地区历时最长的古城。而辽代的丰州城中的万部华严经塔(因其通体洁白,又称为白塔),虽已历尽了近千年的沧海桑田,仍安然无恙,并将继续迎接着土默川上,大黑河畔的朝朝暮暮。
去年秋末,我从呼和浩特市出发,沿着昭君路,又折向去往托克托县旧公路向西行进。经过了我曾经工作过的土左旗白庙乡、三兩乡时,一路顺着大黑河堤驶去,河堤与公路忽远忽近,若即若离。
此时,大黑河南岸的庄稼已成熟。金黄的玉米,红艳艳的高粱,还有黄灿灿的谷穗,不时地被车抛向后方。
当经过我曾经教书的村庄,那沉封在脑海的一件件往事如脱缰的野马在奔跑,一发不可收拾。
一九六一年秋季,我接到呼市郊区文教科的通知,被分配到离我家乡土左旗塔布赛公社最近、仍属呼市远郊的白庙学区。
那时,大黑河还没有改道,仍流经我的家乡。从我家乡出发,仍需坐渡船到南岸,沿着乡间小路步行七八个小时,才能到达目的地。即使上了呼托公路也少有平坦的沙石路。
当呼托公路贴近大黑河时,我第一次看到高大的围堤。听长辈们说,这两岸的围堤是那年上半年才修好。我站在高高的围堤上,望着滚滚向西流去的河水,只觉得心荡神移。第一次知道这泛黄的水 是会通往我村前面的永顺渠的。
现在,我靠近大黑河时,对眼前的母亲河更加崇敬与赞赏。
这古老的大黑河流淌了几千年了。南北朝时期,北魏著名的地理学家郦道元在《水经注》即有记载。一条称为芒干水,一条称武泉水。直至清代才正式有大、小黑河的称呼。大黑河发源于卓资县以北、察右中旗以南的灰腾梁山中,向西南流经卓资县、呼和浩特南郊、昭君墓附近。从土默川折向西南进入托克托县境内。流到河口镇注入黄河。全长2O0公里。
大黑河自古以来川流不息,水量充足。为呼和浩特平原提供了十分便利的灌溉条件。因此,土默川土地水草茂盛,盛产玉米、小麦、高梁、谷子等。大黑河流经土默特平原,因土地肥沃,享有“黑河圈子”之美称。
永顺渠是大黑河下游的一道支渠,又叫洋面渠,据老人们说,在开通这条灌渠时,我们家乡正是日伪统治区,日伪政府驱赶农民开挖这条渠时,名义上挖一天发给一斤洋面(即日本在归绥市机器磨的小麦面),但很少兑现。家乡的农民用半年多的时间完成了这项水利工程。起初这渠叫洋面渠,解放后改叫永顺渠。这道渠宽十多米,总长20多公里。自从有了这道渠,我家乡乃至下游受益的地区,只要浇上黑河水,土壤肥沃,一定会长出好庄稼。
水是好水,但国民党政府从不治理河道,因此大黑河泥沙沉积,经常泛滥。最经不起大量雨水的冲击,两岸矮小的堤坝挡不住山洪暴发。
一九五八年夏天,地里成熟的麦子、莜麦有的割倒,还没来得及拉回场面,夜里永顺渠的水漫过堤坝,向四面八方冲去,夏季作物浸在水里,秋季作物大片地倒下。我村有的房屋被冲垮,院里竟有二尺深的水,我和母亲、二哥逃离被水淹的小村子,到大村子亲戚家避难。
好在一连三天的倾盆大雨终于停下来了,洪水开始退了。当我们回到村里,遍地一片狼藉,不堪入目,连猪羊都在惨叫。
那年大黑河两岸决堤的地方不止一处,淹没了不少村庄,浸没了大片庄稼。大黑河水害让人心悸胆颤。
那年上半年,人民公社刚成立。土默特旗政府为了避免洪灾的再一次侵害,第二年,就组织动员各生产大队治理大黑河。
从一九五九年到一九六一年上半年,基本完成大黑河两岸的围堤工程。
为了治理大黑河,土默特旗政府动员全旗人民,利用农闲,在大黑河上游榆林镇修筑水库。并清除大黑河淤积的泥沙、修筑堤坝。大黑河两岸现在高大的堤坝,就是父辈们一锹一锹,一筐一筐地垒起来的。那时,没有铲土机,更没有推土的工具。全靠人用肩膀担土,手推车推土,一车一车地垒积堤埧。
当时,正值三年经济困难时期,农民各自带着口粮,来到工地。那几年粮食困难,每天不到一斤的米面,对于干重活的农民们来说,几乎是饿着肚子干活的。但农民们一想到治理好大黑河,再也不会遭受像五八年那样的灾害,干劲就来了。据父辈们讲述,他们每天天不亮就起床了,拌上一碗炒面,喝下一碗稀饭,就到了工地干活儿。很多工地上,常常出现农民晕倒的情况,主要原因是饥肠辘辘,难以支撑繁重的苦力。就这样,父辈们用自已的汗水,在大黑河两岸修筑了高高的堤坝。从此大黑河水不再泛滥。永顺渠成为引大黑河水灌溉农田的主要支渠。
我情不自禁地为父辈们骄傲,他们用自已的汗水构筑了高大的堤坝,从不计报酬,义务兴修水利。这是一种无私地造福后代的奉献精 神。我更为父辈高尚的精神而自豪。
过去的几年,每当我回家沿着大堤走过的时候,心情也像大黑河的水一样震荡。大黑河是我们土默川的母亲河,世世代代孕育着兩岸人民。
直到今天,大黑河河水水清无污染,仍旧常年流淌,发挥着重要的灌溉农田的作用。
作者简介尹瑞耀,笔名桑榆晚霞,是中国阴山作家网作家。土默特左旗人。一直从事中小学教学和教育工作。长期担任初、高中语文教学。退休后,曾出版个人回忆录《往事常在记忆中》、《拾遗文集》等著作。爱好写作散文、小说、诗歌。近年多篇散文、诗歌在《中国阴山作家网》、《今日头条》、《华人头条》、《土默特之声》等网络发表。多首现代诗编入诗集《中国阴山诗歌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