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遂昌县大柘镇柘溪上村街头自然村

分类: 尹氏村落 |
浙江遂昌县大柘镇柘溪上村街头自然村,依山而建 ,伴水而生;如诗如画, 灵秀不凡;2017年被评为首批浙江省传统村落。
根据《尹家宗谱》记载,浙江遂昌县大柘镇柘溪上村街头自然村形成于宋代以前,位于遂昌中部,距县城21公里,柘溪穿村而过,山清水秀,景色优美。街头村东面翠绿缭绕,南面青山常绿,西面茶园茶香扑面,北面石母尖、雨伞尖高高相望,环境优美,柘溪溪水从村中流过。与红色革命圣地——泉湖寺隔溪相望。
街头村的道公祠,即尹氏宗祠,县级文物保护单位。位于街头村柘溪路189号西侧,坐北朝南,建于民国十四年。二进五开间,总进深27.24米,总面阔19.84米,总面积540平方米。上悬“德泽永延”“理学世家”的匾额。
遂昌尹氏属北宋崇瑞公世系,乃和靖公(焞)之后裔。据其族谱,以谊(思贞公8世孙)为第一世,直系如下:谊一崇瑞一仲宣一源一林一焞(和靖),焞共五子:坤、城、堪、增、均。城之子道(谊公第8代),字复臻,宋朝乾道年间(1165-1173),任浙江遂昌(古名平昌)县令,退休后定居大柘(今大柘镇),为遂昌尹氏开基祖。道公陵墓在今大柘镇高山村,保存完好。
道公三子:尧、韶、晖分为三大房。
长房尧公(谊公9代)为右支。汪(13代)迁岩溪;湛(13代)迁南溪。祖懋(16代)迁潘接。自亮(20代)迁福建浦城。宗智(21代)迁山早坪。
次房韶公(谊公9代)为中支。后裔未详。
三房晖公(谊公9代),进士,为左支。君(17代)迁大坪;子璇(17代)迁妙高(今县城)。锦(20代)迁塘根;镌(20代)迁方村;锃(20代)迁定村。尚佑(25代)迁湖山。
泉湖寺,位于街头村内,内有银白色旗杆,高高悬挂五星红旗,精神抖擞,是中共遂昌支部旧址,也是浙西南第一个党组织诞生地。泉湖寺曾是遂昌县立第二高等小学(即大柘中心小学前身),培养出许多文人墨客,孕育了一批铁骨铮铮的共产党员,校长谢甫墉、教员陈恂等四名党员,一九二七年一月在此成立了中共浙西南第一个党组织——遂昌支部,燃起了革命火种,在凄风苦雨的革命运动中,虽遭屡屡挫折,但先贤百折不挠,周旋回击,前仆后继,星星之火终于燎原。
玉井樵唱
村人引以为豪的名人,就是《玉井樵唱》的创作者尹廷高。字仲明,号六峰,才学出众,尤以诗著名。
大柘车龙,是起源于江浙地区的传统民俗活动之一,在集体所有制以前普遍存在于我国南方各省市的年度盛大活动。这一元宵节习俗至今已几个世纪。这种舞龙舞蹈,相传源于汉代,由“舞龙求雨”的宗教活动演变而来。相传,在很久以前,遇上了大旱,东海的一条水龙不顾一切跃出水面,下了一场大雨,但水龙由于违反了天条,被剁成一段一段,撒向人间。人们把龙体放在板凳上,并把它连接起来(人们称之为“板凳龙”),人们不分昼夜地奔走相告,希望它能活下来,舞“板凳龙"的习俗也由此产生。街头尹进贤在板龙基础上改进,发明了“大柘车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