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邢台老沙河城尹氏家族
(2023-01-28 18:27:23)分类: 尹氏世系 |
河北邢台老沙河城尹氏家族
胡顺安《河北邢台老沙河城若干姓氏来源散考》等
2015年时,91岁的尹英自述是来自沙河县的洛阳村(今河北省沙河市城关镇洛阳村),仅几户嫡系本家。民国年间,群居在南街花市街北边一条很窄的小巷子,俗称尹家巷。据说,尹家巷居民除了尹姓,还有几户尚姓。两姓相处和睦,感情深厚,世代友好,民间传说“尹尚不分”,足见这两姓亲密之程度。先人主要经营农作物买卖。但该族重视教育,人数总量虽然不大,而人才辈出。遗憾的是,该姓族人不旺。
代表人物
尹梦龄,沙河城南街人,1917年生,1936年邢台师范毕业。1938年参加八路军129师,1948年任华北军区供给部政治宣传科长。1954年任后勤部政治部宣传处副处长,政治部主任。1981年离休;
尹梦笔,沙河城南街人,民国1930年代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硕士学位。1945年前曾任教于邢台仪德中学等。
尹氏渊源
公元737年,唐朝名相、沙河县十里铺籍人宋璟辞世,子孙“虔奉遗约”,“归葬公于沙河县太尉乡丞相原之先茔(注:沙河城原名沙河镇,隋朝钦定为县城后叫坊关、城关。唐朝天宝年间,一度俗称举直乡,即直辖之意。宋璟被追赠“太尉”,其故里也因此一度在坊间唤作太尉乡。宋元明清时逐渐恢复“举直乡”“坊关乡”“城关乡”之名。宋璟早年先人的老祖坟位于沙河城西北十里、十里铺村西不远处)”。护送宋璟棺椁的部分人员奉命就近敕建宋璟墓园,并在竣工后屯居附近,看护坟茔(这些人聚居成护村,后改写户村,再一分为二,成东、西户村,并有人渐西而成洛阳村,其中焦、闫、尹、尤、张、麻等诸姓多数一脉相承,唯世代远隔,联系亲疏而已)。同时,唐玄宗安顿十里铺的宋璟亲属享受官俸,协助照料墓园,举行飨礼,接待各地前来祭祀的宾客。宋璟族人及其亲友在十里铺附近开垦荒地,挨着驿递开设饭铺,除接待来宾外,还方便沿途路人吃喝,增加收入。厨师曾长期在相府侍奉,厨艺超人,做得饭菜色香味俱全,且自酿米酒,口感香醇,食客盛赞如享皇宫膳食一般。于是,这个饭铺被称作食膳铺。日久,食客纷至,人气愈旺。伴随着不时有人迁入定居,十里铺才逐渐成村。
尹氏迁徙
通过调查和研究史料发现,截止元末,张、苑、李等几个姓氏为沙河县城主要的土著大姓,人口总计二百余人,基本以务农、小商业为主。明朝期间,随着燕王朱棣扫北之后大批移民的到来,沙河城逐步迁入胡、赵、高、李、闫等部分外姓。目前人口占比最大的胡氏,是明初随先祖为官,在县城置产而从沙河县西部的綦村(当年工业经济发达区)移住县城。之后,人丁兴旺,成为县城最大的名门望族。 不久,陆续有尹、尚、王等少量各种姓氏迁居附近。清朝中后期,黄河以北连年灾荒,沙河城远近百里范围内的难民途径沙河城,聚集周边,或搭棚开荒,或凭借小手工艺和给大户扛工(即卖苦力)谋生,这种情况持续至民国达到高峰。据说,1920-1940年代,沙河城周边沿途逃难乞讨者或摆设小摊谋生者,数不胜数,无法统计。
尹家巷
尹家巷,又名尹尚巷,位于河北邢台老沙河城南街花/糠市街稍北二十余米处,路西临街,东西走向。长约百米,宽不足两米,是南街名巷之一。该巷平房土质居多,间或砖木结构。中东段约居住两户尹姓,其中以民国年间的 尹梦龄、尹泰和先生最为知名。尹泰和首倡并鼎力资助兴建女子学校(即西街中段路南后来的监狱,衙门斜对面),邑内闻名。民国二年,沙河县知事卢观渭先生为表彰尹泰和先生捐资助学的善举,亲书“竭力兴学”黑底金字的木质匾牌一块,赠予悬挂尹泰和家门,匾牌长约60厘米,宽约40厘米,如今不知所踪。而现在南街的尹氏后人似乎也为数不多。
另外,坊间传说,尹家巷也叫尚家巷,或者尹尚巷。巷内居住几户尹尚两姓,关系亲密,俗称“尹尚不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