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寿松—原吉林梨树县知事(今安徽省桐城市人)

分类: 尹氏名人 |
这是吉林省四平市的尹寿松雕像
梨树县四平街市纪念碑,也被称为“尹公德政碑”。
碑文
尹寿松,字秀峰,生卒年无考,安徽桐城县孔城(今安徽省桐城市孔城镇人,一说枞阳县)人,原吉林梨树县知事,四平开埠建设第一人。其女婿为当代美学家朱光潜弟弟朱光泽(妻尹席珍),长孙尹德光,是中国人民大学统计学院退休教授。孙尹志尧是有着中国有“半导体国产设备教父”之誉的中微半导体设备(上海)有限公司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外孙朱式蓉,1938年4月出生,是安庆师范大学退休教授。
尹寿松1902年考入吴汝纶创办的桐城中学,成为该校第一届学生。1906年秋在桐城中学因学习成绩优异被学校选派赴日本留学,学习铁道工程,当时与中国铁路之父詹天佑是同学。1915年至1919年,尹寿松任吉林省怀德县(今公主岭市)知事,其间马占山是驻守怀德县城的哨官,因此而结识,结识后情投意合,后来结拜为兄弟,并在一起工作了4年。当时日本侵略中国是以许多谈判的形式来进行的,他们谈判形式多样,计谋十分狡诈,也是在当时,许多人因为害怕而投降。这时的马占山与尹寿松在一起的时候经常研究如何抗日、如何与日本人谈判,包括谈判的一些技巧,研究制订方法并把这些经验写成册子。尹寿松的这种思想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当时的马占山,一个有勇,一个有谋略和见识。也许是马占山受了熏陶后才有了后来抗日的决心和信心。尹寿松1920年至1924年调任吉林梨树县知事。他到梨树县知事任不久,即积极主张创建四平街市场,振兴民族经济,同日本利用“满铁附属地”进行经济侵略相抗争。1925年,尹寿松调任热河省热河省政务厅厅长,当时四平街市的商务会长及工商名流决定铸造一块石碑以纪念四平街市兴建及尹寿松对当地民族经济发展做出的贡献,于是,工商户集资修建纪念碑一座,由奉天著名书法家世荣撰文志其事。即梨树县四平街市纪念碑,也被称为“尹公德政碑”。据《梨树县四平街市纪念碑》记载,尹寿松在任期间,为繁荣四平街的商业,投资建设了一大片新市街区。具体说,1921年5月至1922年5月一年时间,建筑市房1000多间;由1922年5月至1923年5月,建筑市房2800多间;自1923年5月至1925年5月三、四年间,又建筑市房共3000余间,以致该市区“人烟辐辏,瑰货云屯,阛阓之兴,蒸蒸日上。”
1931年11月4日是发生在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泰来县江桥蒙古族镇的哈尔戈江桥的江桥抗战,黑龙江省主席马占山带领东北军阻击日本侵略军的战争。它标志着黑龙江战役的序幕。江桥抗战打响后,尹寿松放弃了去北平当官的机会,而是去前线支持马占山,帮助他出谋划策。值得一提的是,作为马占山的结拜兄弟,尹寿松解放前写的《江桥抗战日记》记载了马占山指挥江桥之战。战役发生在1931年11月4日-19日,历时16天,尹寿松称这场战役为“中华民国抗日战争开始之第一战”(《马占山将军》第48页,中国文史出版社,1987年版)。江桥之战是20世纪中叶中国军队抗击日本侵略的第一战,同时也标志着中国抗日战争的开始。后来江桥之战虽然战败,但虽败犹荣。
尹寿松不久又到北平工作。七七事变后,为了抗日,离别妻女,独自一人从北平赴重庆。途经老家安徽桐城时曾留下三本资料:一本日记,另两本是《中日条约》和《满蒙条约》,后来全部散失。编著《中日条约汇纂》、《中美条约及公文汇纂》等,皆刊行于东北。
1938年8月,马占山约尹寿松随军到抗日前线,曾广集各种资料编成《马占山将军抗战史料》一书,署名袖风,1941年8月印发。抗战胜利前夕,尹寿松在马占山将军陕北榆林办事处因病去世。全国解放后其尸骨运回老家安葬。
“这几年我们也一直在找这块碑,现在终于找到了!”隽成军说,通过阅读碑文,确定这块石碑是《四平市志》和《梨树县志》中记载的那块纪念碑。
四平街市场于1920年丈量和收买民地,1921年建成街基、街路,使荒村变成店铺林立、人烟稠密的街镇,逐步发展成为四平街东部各县镇、农村的粮谷集散地,深受商民的欢迎。
铭文多次提及招商政策
“石碑上有铭文14行,592个字,提及了多项招商引资政策,是四平商业发展的重要史料,更是四平民族经济起步发展的一个见证。”隽成军说,铭文中提到尹寿松对日本侵略者抢占中国铁路修筑权和经营权,欺压敲诈中国商户十分不满,上书张作霖,要求开发四平街市。得到批复后,尹寿松又制定了一系列招商引资政策,诸如免费提供土地,几年之内不交税等优惠政策。
铭文中提到,从民国十年(1921年)五月至民国十一年五月,四平街市建成房屋1000余间。至民国十四年,建成房屋已近6000间,商业发展迅速,成为周边地区的粮食集散地。
1925年,尹寿松调任热河省任职,四平街市的商户决定铸造一块石碑纪念他,此想法也得到了时任梨树县知事的赞成,于是便有了这块石碑。
梨树县四平街市纪念碑
《周易•系辞》有言曰:“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盖取诸《噬嗑》。”《虞书•益稷》亦云:“懋迁有无化居。”说者,谓食货者,生民之本。以故圣王御世,首重农商,固未可以本末,稍分轩轾也。后世经学不明,或反以商贾为末务,而于古圣人运世之意熟视焉,而无所赌,以致东西洋商舶云来,市廛林立,胥以中国为销货之场,而获利且千百倍焉!《记》曰:“相观而善之谓摩。”吾国于古圣之所,重谁失于既往,而于外人之所长,又安可甘让于将来耶!吾奉梨树县四平街,奉、吉间之要冲也。自南满铁路既兴,外人多集于此,商业称盛。逮邑侯尹公秀峰莅任兹土,慨然于日中为市之利,多方提倡开放新市街区。由民国十年五月至十一年五月为一周年期,建筑市房千间有奇;由十一年五月至十二年五月为两周年期,建筑市房二千八百间有奇,建筑费约八十一万有奇;由十二年五月至十四年五月为三四周年期,又建筑市房共三千余间,建筑费约九十万有奇。计新市街基,每方十二号,每号地三亩分,第一次计划共四十方,二三次展放共十五方,合计五十五方。人烟辐辏,瑰货云屯,阛阓之兴,蒸蒸日上。商民饮水思源,深感尹公往年谋划之精,乃思勒碑,以垂永久。该县今之邑侯藏公彭伯暨该埠商务会长李君芳园、高君作霖属余。同年友该县税捐局杨局长芷青介绍,丐余文以纪之,余不敢以不文辞,乃为志,其原委于右。并深佩尹公厮举,实有合于古圣人利用后生之旨,而使熙来攘往之俦,皆愿藏于其市,迥非寻常俗吏,区区补苴之为,而叹通经之果足以致用也,后之览者可以兴。是为记。
《尹氏家传———尹秀峰碑文》
尹寿松(生卒年无考),字秀峰,安徽桐城人。1915—1919年,任怀德县知事。1920—1924年(民国9—13年),调任梨树县知事。自光绪二十五年(1899)以来,俄、日帝国主义强取东清(日改为南满)铁路的修筑和经营权,并不断扩大四平街道西“附属地”,县内民族工商业和税收均受影响。为抵制日本经济侵略,扶持民族工商业的发展,尹寿松遂于1920年(民国9年冬)呈准在四平街道东收买民地2?082余亩,开辟四平街市场。建成东西大街4条,南北纬路10条,共建店铺和民房4?318间,小商号214家,超过满铁附属地内工商业户的108%,人口增至4?992人,迫使日人不得不变更收税章程。四平街道东新市场建成后,县境及伊通、西安(今辽源市)、西丰、东丰各县产之粮食、煤炭、山货多集市于此,与“满铁附属地相抗衡。1922年(民国11年)9月,又呈准在郭家店“南满铁路”北侧,收买民地417.9亩,辟为市县所产粮食大都云集于此,梨树工商业得到振兴。铁道东新市场开辟后,市场交易日益繁荣,唯市内无电,入夜昏暗。尹寿松“谋诸地方士绅,发起创办电灯”。1924年(民国13年)春天始筹建,12月15日送电,使四平街市场面貌为之一新。1926年(民国15年)又引电至梨树县城。县城至四平街市有两条大车道,但路线迂回,坎坷不平,雨后泥泞,车马难行,颇为不便。1920年(民国9年)尹寿松勘验民地,修筑由县城直达四平街市新道1条,沿路河沟7处,各修木桥1座,从此道路平坦,人皆称便,为梨树县历史上第一条公路。1923年(民国12年)尹寿松在县城西南隅创办了第一个苗圃,占地16.9亩,栽植榆、塘槭、洋槐、樟杏、苹果、樱桃等十余种苗树,草木花卉30余种,又督促修整各乡的道路桥梁,置途征标牌,筹款修茸年久失修的县署文庙。百姓为尹县令立一石碑,以志尹县令之德政。
《中日条约汇纂》
1934年北平外交月报社出版社出版的图书
《中日条约汇纂》是1934年北平外交月报社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尹寿松。
出版时间1934年
页
丛
内容简介
分光绪条约、宣统条约、民国条约、国际公约、互约4编及“追加”,共计157件。附其它各国密约、换文、合同等46件。
目录
第一章:光绪条约
第二章:宣统条约
第三章:民国条约
《中美条约及公文汇纂》
1935年北平外交月报社出版社出版的图书
作者: 尹寿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