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尚龙--铁道兵第五师二十三团“大禾山隧道尖刀连”连长

分类: 尹氏资讯 |
前排右一是尖刀连连长尹尚龙,后排是刘林林父亲刘仁义
尹尚龙,男,铁道兵第五师(8505部队,原第一野战军7军19师)二十三团尖刀连(一营一连)连长,首任“大禾山隧道尖刀连”连长,屡获嘉奖,是二十三团的杰出代表和战士们的楷模,并代表全团光荣出席全国先进生产者代表大会。鹰厦铁路建设开工后,1955年2月,二十三团承担鹰厦线控制重点工程大、小禾山两座隧道开挖和6.5公里路基铺设任务。1955年4月和7月大、小禾山隧道相继开工。大禾山隧道处在海拔730米的大禾山上,在鹰厦线园岱与华桥站之间,全长1460米,是鹰厦线上一条最长的隧道,被称为全线的“咽喉”工程,是二十三团从朝鲜回国后修建的第一座隧道,也是铁道兵参加国家社会主义铁路建设中遇到的第一座长隧道。按计划规定,隧道的掘进速度是日进2.4米,但开头日进度还不到1米。就在这关键时刻,铁道兵王震司令员和郭维成、刘克副司令员等领导亲自来到了武夷山隧道工地。当即带领干部和技术人员检查洞内通风装置,就地研究解决隧道掘进、运输、通风、降尘等等问题,一直忙到快开饭了才陆续走出隧洞。“尖刀连”连长尹尚龙更为掘进速度寝食不安,连续几天几夜泡在工地上。几经试验,这位当年三五九旅的炮手,终于摸索出一种连环爆破法,日进度一下上升到5.6米,以后又达到10.8米,提前两个月完成了工程。连长尹尚龙、指导员白石肖受到了铁道兵司令员兼政委王震将军的亲切接见。1955年,连队被铁道兵党委授予“大禾山隧道尖刀连”光荣称号,连长尹尚龙、班长张明万、战士徐德俊还光荣出席全国青年积极分子代表大会。
《铁五师英雄谱:“大禾山隧道尖刀连”连长尹尚龙 》
作者:刘林林2022-12-01 来源: 名手军事 北京
1966年5月,铁道兵五师调出400名干部从云南宣威到四川都江堰组建基建工程兵61支队,铁道兵五师领导出以公心,派出了很优秀的干部,这其中包括在铁五师就很有名气的战斗英雄闫三毛眼和“大禾山隧道尖刀连”连长尹尚龙。闫三毛眼的事迹我以前写文章介绍过,这里单说说老前辈尹尚龙。
我父亲刘仁义和母亲王芙蓉和尹尚龙叔叔都很熟悉,我随父母到了四川都江堰后,就听说尹尚龙叔叔是抢修鹰厦铁路的英雄,但具体情况也不了解。这几年,我翻阅了一些资料,因资料的缺乏,简单地写写老英雄尹尚龙叔叔在抢修鹰厦铁路大禾山隧道时立下的功绩。
“50多年过去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八五0五部队建’仍清晰地烙印在大禾山隧道口,记载着铁五师的历史。不知道那里的老百姓是否还记得8505部队——铁五师。父辈们看见这些照片一定感慨万千。大禾山隧道穿越闽赣边界的武夷山分水岭,竣工后全长1459.2米,是鹰厦铁路全线控制工期的关键工程,也是铁路由江西进入福建的“咽喉工程”。二十三团担负大禾山隧道的开挖任务。”这是铁五师铁二代任小平走上鹰厦线,寻找父辈足迹时写的一段话。
鹰厦铁路建设确定后,中央决定,调铁道兵入闽,力争用两年时间修成。1955年2月,铁道兵部队7个师浩浩荡荡地向闽赣挺进,进驻鹰厦线各主要路段。历史资料显示,集结在鹰厦线的铁道兵,最多时达到了12个师。福建省委把抢建鹰厦铁路当作第一大事来抓,成立支前委员会,指定副省长梁灵光负责这项 工作,动员10万民工配合10万铁道大军施工。
凿通武夷山脉之大禾山,是铁路由江西进入福建的“咽喉工程”,担任这段工程任务的是铁五师23团。
武夷山连绵起伏数百里,铁路穿过这里,需要修建一系列隧道与桥梁。担负这段工作的铁道兵五师是原第一野战军7军19师,这是一支有着光荣战斗历史的老部队。这支部队曾参加过攻克太原、解放西安、进军西南等重大战役,攻无不克,战无不胜,战功卓著。
福建多山,素有“东南山国”之称。闽西北山地属武夷山脉北,是全省地形最高峻的地区。鹰厦线所经过的邵武、顺昌、南平三明、永安、漳平、华安等县都是花岗岩丘陵地带,必须深挖高填,架桥凿洞。按设计,要开掘隧道47条,总长14公里;修建桥梁159座,总长8公里多;浇筑涵洞1658个,总长33公里。整个工程中, 最艰巨的一段,是江西与福建交界的大禾山、小禾山3条隧道,总长度3公里。小禾山隧道长达1460米,是全线最长的一条隧道,这在当时国内也不多见。
二十三团承担鹰厦线控制重点工程大、小禾山两座隧道开挖和6.5公里路基铺设任务。1955年4月和7月大、小禾山隧道相继开工。
大禾山隧道处在海拔730米的大禾山上,在鹰厦线园岱与华桥站之间,全长1460米,是鹰厦线上一条最长的隧道,被称为全线的“咽喉”工程,是二十三团从朝鲜回国后修建的第一座隧道,也是铁道兵参加国家社会主义铁路建设中遇到的第一座长隧道。
大禾山隧道石质坚硬,多为花岗岩石,施工十分困难。由于部队从未打过隧道,缺乏隧道施工经验,困难确实很多。
全长1460米的大禾山隧道,是控制工期的关键工程,施工部队大力开展技术革新活动,战胜难关。图为电瓶车不停地从洞内运出石碴。
可是这次却遇到了更为顽固的堡垒——武夷山。揭去山的表皮,这里是清一色的花岗岩,合金钻花钻得直冒火星,钻不进,炸不下,进度缓慢。按计划规定,隧道的掘进速度是日进2.4米,但开头日进度不到1米。“尖刀连”连长尹尚龙为此寝食不安,连续几天几夜泡在工地上。
就在这关键时刻,铁道兵王震司令员和郭维成、刘克副司令员等领导亲自来到了武夷山隧道工地。
五师何辉燕师长向担负施工的一连长尹尚龙介绍说:“这是司令员!”尹尚龙不由得大惊:“呀,您您……怎么亲自进洞来啦……”。“你是位老兵吧?”将军拍尹尚龙肩膀问:“你原来是哪个部队?”尹尚龙立正回答:“报告司令员,我是三五九旅八团的。记得打下边时,司令员还在我们连里装过炮弹呢!
“打下边?哦!八团是打过下边。”王震将军想起来了,接着说道:“好啊,打下边时你们机炮连是很勇敢的,炮打得很准。现在搞建设,应当发挥老炮手的威风,赶快打通武夷山呐!”
尹尚龙回答:“报告司令员,我们是想快啊,可就是石质太硬,加上又有地下水,打眼爆破很困难,合金钻花转转都卡壳呢!”
“是吗?走,到掌子面上看看去!”司令员说罢,真个带头钻进了小导坑。窄小的导坑,象一条拥挤的巷道,前有风枪,后有斗车,中间是运碴的队伍。风枪声,扒石声,斗车声,轰隆隆震耳欲聋。那时候部队机械化程度很低,隧道除了开挖,大部分靠人工。其中扒碴、装碴特别辛苦,战士们几乎是跪爬在石碴上,用竹筐、铁镐扒碴;有的干脆用手扒,十个指头都磨破了,一筐筐往回递,组成一条川流不息的人工传送带。将军从这条汗水淋淋的人流里挤过去,一直爬到导坑最前沿,恰遇风枪手孙开冯停机换位。将军问:“小伙子,你这风枪有多重,能扛动吗?”孙开冯不知来人是谁,随口说:“不重,你试试看吧!”说着将风枪递过来。
尹尚龙忙拦住:“别,首长,这风枪重着呐,您可扛不动。”“没事。”司令员接过风枪,刚刚打开风门,枪身猛地一跳,几乎将司令员撂倒。小孙和老尹说声“不好”,连忙上前扶住。司令员却不在乎,站稳脚跟,揉揉肩,继续抱起风枪,突、突、突往前钻。一旁,副司令员郭维成也抱起风枪钻起来。一时石粉纷飞,很快染白了将军们的眉须,抹抹汗都成了泥人。但两位将军却是精神抖擞,巍然不动,似乎又回到了往昔的战场,焕发了青春!
战士们看得入神,心里不胜钦佩。尹尚龙乘机鼓动说:“同志们瞧啊!司令员亲自扛风枪咱们还不赶快加油哇!”部队一呼百应:“加油!加油!”的喊声在山洞中嗡嗡作响。一时群情振奋,你追我赶,形成了一条奔腾的热流。
到底年岁不饶人,风枪又似暴跳的野马,将军坚持了好一阵,震得浑身酸痛。尹尚龙扶着他跌跌撞撞走出导坑,来到正洞,很过意不去地说:您累坏了,这里宽敞。快歇一会吧!“不要紧,不要紧!”将军摆摆手,紧紧挽住尹的肩膀象一对老朋友一样。
尹尚龙心头扑扑直跳。这是他生平第一次和一位高级领导,一位他所敬仰的将军手挽手,肩并肩的散步,他心里有许多话想和将军说,可这时又不知从何说起。从将军沉思的神情中可以看出,将军的内心也是不平静的,他亲身体验到了隧道施工的艰难和部队的英勇、顽强。突然将军在师团指挥员面前站住,说:“你们这劳动条件太差了,能不能改善改善?!”刘克副司令员接首说:“是的,尤其是风枪,应当有个支架,看把肩膀都压肿啦!”师长两手一摊:“我也没辙啊!要不请首先长批点装备,帮助我们实现机械化!”
“别光当伸手派!”司令员脸带笑容指着导坑说:“象掌子面通风不足,尘粉严重,接上通风管就可以解决嘛!老刘,你是技术副司令,这件事就交给你罗!”刘副司令员说:“好的!”当即带领干部和技术人员检查洞内通风装置,就地研究解决隧道掘进、运输、通风、降尘等等问题,一直忙到快开饭了才陆续走出隧洞。
在上级领导的支持下,尹尚龙信心倍增,几经试验,这位当年三五九旅的炮手,终于摸索出了一种连环爆破法,日进度一下上升到5.6米,以后又达到10.8米。
铁道兵第5师部队奋战235个日夜,提前118天于1956年2月胜利打通大禾山隧道
大禾山隧道经过全团指战员235天的苦战,终于提前118天胜利完成了施工任务。当铺轨的列车拉响汽笛穿过大禾山隧道时,全团指战员无比高兴,工地上一片欢腾,一曲“双手磨出千层茧,汗水冲开万重山”的英雄赞歌响彻了大禾山上空。工程竣工后,师部在大禾山洞口召开了庆功祝捷大会,二十三团受到了中央军委通报表彰,被中央军委授于“隧道攻坚老虎团”,一连被铁道兵党委授予“大禾山隧道尖刀连”的光荣称号。尹尚龙、张明万、徐德俊等同志被评为出席全国青年积极分子代表大会的代表。
时光已经过去了60多年,尹尚龙叔叔也早已去世,他们这一辈人活在世上的人也寥寥无几,但他们为祖国为人民留下的丰功伟绩,却永远印在人民的心中!
作者刘林林简介
刘林林,1952年出生,1970年参军,在基建工程兵一支队服役,参加过长城特钢厂的建设,后转战鞍山。1973年当兵复员后,分配至四川都江堰一家国有工厂。后回到太原先后做过公安处干警,当过社区书记。退休后,常住山西省太原市。刘林林的父亲刘仁义1945年参加八路军,经历过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战争,原任铁道兵五师通信科长、基建工程兵第61支队通信科长,转业后任太原五交化公司副经理,1985年离休,其父现已病故。
《开国上将遇到困难,找县长帮忙,却被误认成农民,差点被公安抓捕》记载:
1955年鹰厦铁路浩浩荡荡的动工建造,王震身为司令员,带头修路带头下工地,要把崎岖的山路,打造成一条康庄大道。当时在开凿武夷山隧道的时候,王震亲自登临前线,告诉大家这乃是心脏工程!能不能完成彭老总的交代,这条隧道事关重要!开凿的位置是大禾山,铁五师负责此项艰难到近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虽然所有人都下手,昼夜不停却进展缓慢,为了完成任务,每天最少开凿2.4米,但实际上连1米都很难达到。望着高高的大山,望着山那面贫困交加的山村,看在眼里急在心里。
修路"尖刀连"的连长,名叫尹尚龙因为任务严重滞后,心里面很难受,几天几夜不睡觉,靠蛮力根本就无济于事;可是紧接着,一位炮手想了个高明的办法。经过多次试验之后,发明出"连环爆破法",每天的速度达到了5.6米,后来经过深入研究之后,速度高达每天十多米!愣是提前两个月,完成了隧道工程。
《鹰潭铁道史话|鹰厦铁路(二)》记载:
鹰厦铁路工程修建到底有多难?时任福建省领导叶飞曾用一句话形容:“如果说厦门海堤是移山填海,那么鹰厦铁路就是劈山开路。”凿通武夷山脉的大禾山,是铁路由江西进入福建的“咽喉工程”,担任这段工程任务的是铁五师。按计划规定,隧道的掘进速度是日进2.4米,但开头日进度还不到1米。“尖刀连”连长尹尚龙为此寝食不安,连续几天几夜泡在工地上。几经试验,这位当年三五九旅的炮手,终于摸索出一种连环爆破法,日进度一下上升到5.6米,以后又达到10.8米,提前两个月完成了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