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井冈山尹小平:长歌当哭(散文)

分类: 尹氏作品 |
江西井冈山尹小平:长歌当哭(散文)
河南文学2022-10-31
在我们江西吉安乡下农村,姑娘和小伙子靠媒妁之言或者自由恋爱走到了一起,关系的发展就像一粒种子的成长过程那样自然有序,在经历了发芽开花之后,然后瓜熟蒂落,顺理成章地联姻结亲。到了秋末冬初,地里的一切活计也都忙完,人闲下来,就开始掰着指头算计过年的日程,这时节,正是村庄里嫁姑娘娶媳妇的大好时辰。
喂了一年的肥猪杀了,用茶籽壳熏成腊肉;红薯片晒干,用河砂炒得嘎嘣脆;糯米蒸了,黄酒早就酿造几十坛,一切都在为婚嫁大事准备着,村庄里的男女老少人人摩拳擦掌清理肚腹,等着饱享一顿丰盛的飨宴。
谁都想把自家的妹子风风光光地嫁出去,谁都想在别人面前摆摆排场,人忙一世,图的个啥?就图这关键时刻的脸面,人一辈子能有几次露脸的机会?所以,再穷再苦,也不能趴下,哪怕背上十年的债,也绝不能让妹子在婆家直不起腰说不起话,这就是村庄的志气。
流水的宴席摆了三天三夜,村庄里男女老少一人不落,长筷短箸,觥筹交错,狂斟痛饮,个个满嘴流油,醉眼迷离,相扶而归,整个村庄都陷在一场醉梦里。是啊,生活就是这样,生老病死,婚丧嫁娶,婚嫁是好事喜事啊,人生难得几回醉,这次不醉待何时?
酒宴享用完了,妹子明天一早也该出嫁了,临走前的这天晚上,嫁家就要摆下歌堂,请来四方亲戚好友,热热闹闹唱上一夜的哭嫁歌,为妹子送行。新娘以哭唱嫁歌的形式,来抒发与亲人依依惜别的苦痛,表达对父母养育之恩的感激和兄嫂姐妹的情谊以及发泄心中的积怨。清代诗人彭端淑对哭嫁有过生动描述:“闻说邻家嫁女郎,邀呼同伴来商量,三三五五团团哭,你一场来我一场。”
哭嫁歌堂设在堂屋里,干净整洁,灯火通明,厅堂正中设桌案,备有茶水果蔬,前来坐歌堂的人,要通宵达旦地尽情陪哭伴唱,以示对出嫁妹子的喜爱和不舍,不能半途而废,更不能中途返场,要不那是对嫁家人极不恭敬的。谁唱得最卖劲,谁坚持唱到底,谁就最真诚。新娘哭嫁的内容主要有:“哭爹娘”、“哭哥嫂”、“哭姐妹”、“哭梳头”、“哭穿衣”、“哭上轿”、“哭骂媒人”、“哭谢亲人”等,歌词随编随唱,多用比、兴手法开始,曲调一般与当地山歌有着密切的关系,行腔接近语调,朗诵性很强,句式可长可短,可多可少,常加一些衬字、衬腔,以助长情绪的发展和气氛。谁也说不清这种习俗是从哪朝哪代开始兴起的,在井冈山区农村,哭嫁之习至今仍在延续,而且随着时代的变迁,内容不断更新。
待嫁的妹子呆坐在闺房里,不能在客人面前随意走动,只是与女伴私语聊天,就连吃饭也由女眷送入房中,意为“守闺”,即守规矩。等到哭嫁仪式开始,新娘由自家的伯母、婶婶或嫂子从闺房中搀扶出来,鞭炮一响,新娘先向祖宗牌位下跪磕头,然后再向父母双膝跪地,抱着母亲的腰肢与大腿号啕大哭:“油菜打花满垅黄,怎能舍得亲阿娘。生来是女要出嫁,离家离村好心伤。劳劳碌碌多受苦,养育之恩永不忘。蚕豆打花黑搅白,怎能舍得亲阿爹。莫把女儿当水泼,有个帮手解寂寞;明日进了夫家门,逢年过节来看我。”
面对女儿的哭诉,母亲听了为之动情落泪,于是,便好言相劝地哭道:“一送我崽心肝肝,北风啸啸雪飞扬,小女为我吃尽苦,二十年来胜儿郎。二送我崽心肝肝,梅花香来因苦寒,愧无金银作嫁妆,幸有泡桐栖凤凰。三送我崽心肝肝,为人处事细掂量,相夫教子记心头,孝顺公婆美名传。四送我崽心肝肝,山又高来水又长,天晴落雨常来往,莫让为娘想断肠。”
这抑扬顿挫的低吟浅唱,演变成母亲的千叮万嘱,亦悲亦喜,如醉如痴。接下来,要由本族年龄最大的老人来唱,这样的歌者往往都须发皓白,颤颤巍巍,听不出曲调,但是现在已经听不到那些稀奇古怪的歌了,年老的人一个个作古,他们把过去的历史都带进地下去了,现在的歌很有时代感,大家都爱听,也都会唱。
一更山吐月,歌堂才开始有了歌意,怕羞的含怯的都在跃跃欲试;二更天籁息,歌堂才有了歌风,歌者已不计男女尊卑不论老幼辈分纷纷登场露脸;三更霜露浓,歌堂中歌兴正酣,粗犷的细柔的,好听的走调的,都互不相让,你方唱罢我登场,每到这时,娘家人就要出来为大家发上三五九块喜钱,以示酬谢。
离别前夕,新娘有满腹要讲的话,但一时难以讲完,只好以哭代言,在“哭哥嫂”中,更是流露了依恋之隐:“小妹今朝要分手,好比钢刀插心头。远嫁他乡为妻后,思来想去泪常流。过去年幼不懂事,多有得罪莫记仇。家业重担挑肩上,再苦再累多忍受。”
村庄还将是否会哭嫁作为衡量妹子才智和贤德的标准,谁家妹子不善哭嫁,或哭声不好听,就被认为才低德劣。因此,新娘难免要对尖嘴利舌的媒人一阵痛骂,借以表现自己高超的“哭嫁”技巧:“板栗开花球对球,自古媒人想猪头;你做媒人想穿鞋,树上雀儿亮歌喉;你做媒人想喝酒,山上猴子哄得走;花言巧语几箩斗,不愁钱财不到手;好比我家馋嘴狗,东家走了西家溜。”
此时,舅母、姑妈等不断安慰新娘,不时唱和几句:“妹子不要太伤心,女大终归要嫁人。莫怪爹娘嫁妆少,逢年过节勤回门……”
歌堂接近尾声时,新娘一个人仍在拼命地哭唱,显得声嘶力竭,力不从心,有一些人却熬不住,已经昏昏睡去,鼾声欢畅,涎水淋漓,他们做梦了,梦见年轻时经历过的哭嫁歌堂,还有一个个水灵的妹子,日子一天天过去,歌曲越来越新潮,可村庄还是村庄,生活还是生活,妹子们也只不过是从熟悉的地方嫁到另一个陌生的地方去,和一群陌生的人生活在一起,然后下一代产生了,继续着婚丧嫁娶,整个村庄是这样生生不息的。
最后,东边天终于露出鱼肚白,天亮了,哭嫁歌堂也该散了,新娘在出嫁前最后唱一段,以谢亲情:“父母养我二十年,恩情似海大如天。日里问寒夜问暖,铺床叠被洗衣衫。千辛万苦皆尝尽,长大离家远远牵。娘亲教导记心上,句句话语在眼前。尊老爱幼多做事,勤俭持家不偷闲。我劝爹娘放宽心,养老送终有人管。做事操劳莫过重,天寒记着把衣添。多谢舅母多谢姑,婶嫂情义重如山。亲戚常来多走动,不怕日子苦和甜……”
然而,这种伤感的场面在村庄已越来越少了,现在的年轻人差不多都在城里打工,他们与土地的关系越来越薄,与村庄的距离也越来越远,他们不再有过多的忧愁和眷顾,他们爱唱流行歌曲,他们向往时尚,他们回到村庄办婚礼,也都是父母的意思,办完婚礼,他们也就匆匆返城了,所以,现在的歌堂也越来越少了感情和人情的因素,人人都在表演,看谁像歌星。为了方便省事,越来越多的人干脆就不摆哭嫁歌堂了,随着城市化的进程,哭嫁这种古老的风俗正一天天淡出村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