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后“病毒捕手”争分夺秒(贵州周志文、尹文翔)

分类: 尹氏资讯 |
90后“病毒捕手”争分夺秒(贵州周志文、尹文翔)
摘自原题:抗疫一线平凡故事
“哒”,是吸头和加样枪分离的声音,这预示着又加了一个样本。
省临床检验中心实验室主管技师周志文非常满意自己现在的开盖速度。周志文在移动方舱实验室的二区主要负责加样,每天,他要打开约三千个试管盖。
自9月初至今,周志文就一直奋战在移动方舱实验室里。他轻描淡写的“现在已经习惯”背后,是连续近一个月的连轴接力。
本轮疫情发生以来,面对繁重的核酸检验任务,我省核酸检验人员日夜奋战在各个移动方舱实验室和气膜实验室。他们与时间赛跑,争分夺秒地检测新冠病毒样本,为全省疫情防控工作提供了可靠的数据支撑。
周志文是一个“90后”,每天穿戴三级防护装备、进移动方舱车工作8至12小时是他这段时间的常态。虽然每次检验都有可能与病毒“交手”,周志文的心态却很淡定:“我们进入工作区之前都做足防护,还要经过专业的院感防控人员一一确认,确保防护到位。”
省临床检验中心检验检测科PCR组长尹文翔也是“90后”。
为了尽快出具检测结果,这些实验室的病毒“猎手”披星戴月,从白天工作到晚上甚至第二天凌晨,除了吃饭时间外,基本不离开工作岗位。尹文翔的手因手套过紧而犯了甲沟炎,“其他队员有的起了水泡、有的被汗水泡得发白脱皮,但没有一个人抱怨,大家都是相互鼓励,努力完成每天的检测工作。”
尹文翔2018年参加工作,2020年开始从事核酸检测。近三年的“熟手”了,还会觉得有压力吗?“有,但是更多是自己给的,就是每次都会提醒自己要认真再认真、仔细再仔细,毕竟检测工作容不得半点差错。”
为了确保结果准确,检测工作需要精神高度集中,车内空间狭小,仪器又多,即使开着空调,检测人员也会汗流浃背。还有久坐后的腰酸、多层防护装备的憋闷、为了节约时间少喝水……对这些,周志文和尹文翔早已习以为常。
自9月3日起,周志文和尹文翔就一同到黔西南州人民医院检测车支援。这支小队先到贵阳,9月21日后又转到了毕节市七星关区。一开始,因为来自不同单位,大家配合度不够,流程不畅,速度稍稍慢了些。如今,这支小分队已经过了磨合期,用尹文翔的话说已经“配合如行云流水了”,检测速度也不断提高。
当然,这都是用队员们的辛苦换来的。
“累是肯定的,但这也是我们义不容辞的工作。只愿我们的辛苦,能换来大家正常生活的回归!” 周志文和尹文翔不约而同,表达了同样的愿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