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古运新城(山西运城)尹东海】忆农村闹家戏

(2022-09-01 07:30:23)
分类: 尹氏作品

【古运新城•(山西运城)尹东海】忆农村闹家戏

 

古运新城2022522

河东人讲河东轶闻丨运城人听运城故事

 【古运新城(山西运城)尹东海】忆农村闹家戏


【古运新城(山西运城)尹东海】忆农村闹家戏

【古运新城(山西运城)尹东海】忆农村闹家戏

家戏这个词是对过去农村老百姓闹戏的称呼,像我们五六十年代岀生的人,大部分对戏剧是偏爱的,从小就受戏剧的熏陶,而且在看戏的时候还能享点口福,一碟凉粉,一碗醪糟,两个油糕,或一把水煮的花生,就高兴得不行,感到十分地满足。所以盼戏看戏常常是我们的梦想,剧团、演员在我们心里充满着羡慕和光环,甚至有点神圣与神秘。

可能是这种氛围的影响吧,闹家戏,也就是农村庄户人排戏演戏便应运而生。据说在旧社会,农村也有文化活动,但无非就是跑船,或者立个秋千,只是有个别大村或稍富村才有高台、锣鼓之类。农村闹家戏最兴盛是上世纪六十年代,也就是现在个别人嘴里的所谓苦不堪言的时代。每年一到冬闲,各村为闹戏就躁动起来,那些会敲的,会拉的,会唱的,爱热闹的,甚至有五音不全的都跃跃欲试。那时的人,搞活动全是自觉自愿,哪里有要报酬一说!

细说那时村里闹家戏,现在回想起来,感到最惊奇的是那时的人,一是“憨”,不知道想方设法挖空心思要报酬,要说有点意思,就是偶尔能吃口老百姓自愿捐的麻花。二是“才”,那时根本没有现在这么多培训点,一个小孩八般武艺,浑身是“班”,四处发力,恨不得遍身生“财”。那时,只要干部一声令下或个别爱好者牵头,很快就能组起班子,毫不夸张地说,当时全县至少有百分之八十的村都闹家戏,而且不少的村演的是大本戏,象《红灯记》《智取威虎山》《槐树庄》《白毛女》《一颗红心》等,在这里,我想着重说说我们大队。改革开放前,那时都叫大队、小队,现在都明白叫成行政村或居民组。我们大队当时由四个自然村组成,稍大的是新城堡,约八九百口人,排二的是站东堡,不到五百口人,位第三的是前后屯,二百四十多口人,最小的是东马村,满打满不到二百人。

这些数字我是有根据的,谈这些人口数,我是想告诉大家一个事实:这四个村有三个村闹家戏,并不是联合在一块演,而是各演各的!且都是排的大本戏!象新城堡、站东堡还好说,毕竟村型稍大,而不到二百四十人的前后屯村,居然也排岀了全本《红灯记》,大家想想,惊讶不?我感觉算个奇迹!而且这个小村排的戏,周围村都还觉得很不错,一是场面全,也就是现在的时髦话叫乐队,打板敲锣大小钹一件不少,板胡二胡笛子三弦样样不缺,按行当说,正旦老旦小旦丑旦个个齐全,须生花脸老生配角面面俱到,他们演的是戏,献的是爱,洒的是汗,颂的是民族精神,彰显的是公而忘私!图名吗?出不了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图利吗,白白搭了两个月工夫,享受吗?文化不高更得起早贪黑背台词,辛苦吗?肯定辛苦,大部分都是干从没干过的事,没有人一上台就能表演。在这里,赞扬他们的精神是一方面,更欣赏的是他们的进取精神,一个二百来人的小村,能完成这样一本大戏,难道不会给人一些启示?先不说觉悟,那种积极向上敢于进取的精神多么令人联想和感慨啊!

我写这篇文章丝毫没有其它含意,更不要过分解读而给我扣上左粉的帽子,要说怀旧,有一点,旧孕育新,新源于旧,这是客观规律。写过去闹家戏这个题目,是因为它是我小时经历过的比较难忘的事情,而念念不忘不仅是因为我爱戏曲而是那个小村故事让我感触太深,值得一提。当然现在好多了,文化生活相当丰富,表现手段更是花样不断,但我还是愿意把这个心结写岀来,既体现我对蒲腔眉韵的留恋,更想对那一代人的奉献和进取精神说声谢谢!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