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印一--江苏镇江胜天聋哑学校创办人(江苏省镇江县人)

分类: 尹氏名人 |
胜天聋哑学校创办人尹印一
尹克骥和尹克骐
1943年复校后师生合影
纸张上方为校徽“镇哑”和校名,下方和右侧印有标语“聋哑教育职业化”“发扬教育的万能”“体天无弃才之宏旨”等,纸上图文均为红色。信签具有鲜明的时代气息,反映了当时的聋人教育思想。
尹印一,男,江苏省镇江县人,是当年镇江的一名商人,经营有方,家境殷实。他创办了私立江苏镇江胜天聋哑学校,由他本人任校长。尹印一的父经营油坊起家,因诚实守信,很快为尹家积累了第一桶金,尹印一毕业于杭州艺专,学习水粉和西洋画,他深受西方资本主义文明、人权和人生而平等的思想的影响。1920年,表兄妹结亲的尹印一喜得了一对双胞胎儿子。他很开心的给他们起名,一位叫尹克骥,一位叫尹克骐,从名字上可以看出尹先生希望他的孩子能像名驹良马一样,前途无量。孩子慢慢长大了,他突然发现,这两个孩子都患有聋哑的毛病,对于一个家庭来说,这简直就是晴天霹雳。普通人也许就和命运妥协了,但如山的父爱让尹先生坚持让两个孩子接受了教育,他凭自己的努力在镇江建了一座特殊的学校,而这座叫“胜天”的私立聋哑学校,正是现在“镇江市特教中心”的前身。
创建胜天聋哑学校
过去很少有专门为聋哑儿童上学的学校,直到民国初年,南通才开设了聋哑学校。1934年,为了解决自家两个孩子的就学问题,尹印一先生提出了“受教育,学工艺” 的口号,四处奔走呼吁,并动员江苏省民众教育馆组织聋哑工读班”。但他有关部门被告知因为经费有限,无力完成。
两年后,他起先送孩子去南通私立聋哑学校去读小学,而后又送他们去南京聋哑学校完成中学教育。两人学会了用手语交流,读书看报,写字作文,更可喜的是他们还学会了中英文打字、钢板誊印等。1937年7月,兄弟二人从南京毕业。因为自己的孩子上学之路相当不易,尹印一萌发了在镇江建一所“聋哑学校”的念头,一来不仅可以扶助、教育聋人,一来也可以帮助自己的孩子找到合适的职业。
尹印一几次向国民党政府省民众教育馆或有关部门上书,倡议开办聋哑学校,但均石沉大海。为此,他决定将自己的住宅作为校舍,开办私立聋哑学校。1937年夏,在民众教育馆同意并支持下,他和两个中学毕业回来的儿子一道,由他本人任校长,两个儿子任教员,终于开办了镇江胜天私立聋哑学校。这是继南通和南京聋哑学校以后,江苏省的第三所聋哑学校,且是全国为数不多的私立聋哑学校之一。办校不久,卢沟桥事变爆发,接着日军大举入侵,日寇的铁蹄逐步逼近镇江,原已开始的秋季招生只好作罢,学校被迫停办。
1945年抗战胜利后,尹氏父子三人决定复学,学校不忘办校宗旨,不为谋利,只为事业。尹印一再次积极筹划办校事宜。他延聘地方党政名流、商业巨子组成校董会,并呈报县府立案。同年,县府教字第八七一号批文准予立案;1946年2月,江苏声教育厅第五八八号训令准予备案。尹印一将白莲巷1号私宅平房5间改为校舍,招收男女聋哑儿童20余名,“镇江私立胜天聋哑学校”正式批准成立了。
对于新招聋哑学生,根据其家庭经济状况,学校采取学杂费免收、少收或分期收取的办法。学校设小学六年学制,自己编写教材,开办的科目有手势、国语、算术、体育、美工、缝纫、打字等工读课程,许多家长看见聋哑儿童在这里既能接受文化教育,又能学习谋生本领,加上学校宽松的学杂费收取制度,纷纷送孩子入学,到1948年全校学生最多时达40名之多,学校又增加了几名师资和员工(其中也有一两名健全人)。聋哑教员与学生用手语交流,教学方法得当,学校办得有声有色,远近闻名。1946年,在全省举办的小学童子军队列表演和旗语比赛中,该校代表队双双夺得第一。许多聋校,包括北平聋哑学校均慕名来访并作业务学术交流,一时间传为佳话。
艰难办学史
民国政府成立后,于1929年将江苏省省会从南京迁至镇江。为祝贺这所特殊学校的成立,当时党政军及社会名流题词作贺。
其中,蒋介石题词为“成德达材”;
宋子文题词为 “覃敷教译”;
汤恩伯题词为 “人尽其能”;
白崇禧、王云五、吴国桢等也先后题词,地方商界士绅纷纷捐资助教。
尹印一把全部的精力投入到学校的建设中,他任首届校长,并聘请了事务主管1人,教职员5名。
这座特殊的学校第一年就招收男女聋哑儿童20余名,分预科、低级、中级3班。学校配有设国语、常识、算术、发音、手势、美术、劳作、体育、缝纫等课程。
因学生的特殊,学校利用实物与挂图,以哑语及手势进行个别教学。在职业训练方面,学校设服装部,学习裁剪刺绣;设修理部,学习钟表及打字机修理;绘画部学习广告制图。
这一年,学校还购置中文打字机3架,英文打字机1架,缝纫机4架。
同时,校内聋哑儿童还组织特种童子军团,编为飞虎队和飞鹏队,购置服装、军棍和帐篷。
聋哑学校的办学,得到了很多好心人的资助,第二年,全校共有聋哑儿童30人,其中男23名,女7名,教职工9人。
1947年,学校准备扩充学级,广招新生,筹建校舍,加强工科,后因时局动荡,并且因经费严重不足而无法实现。
随着时局的混乱,在校聋哑儿童日益减少。到了1949年学校已不足10人,学校濒于倒闭。
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对待教育事业非常重视,除了对该校政治上给予关心外,在经费上还给予补贴,稳定了教师情绪,使这所特种教育的学校得到了巩固。
奉献大爱、追求卓越
由于私立办学受到校舍、设备、经费、师资、教材等各种办学条件的限制,无法适应新形势的发展需要,镇江市人民政府接受尹印一先生的多次请求,1952年9月正式将学校接收改为公办,学校更名为“镇江市聋哑学校”。
随后,校址也迁到了剪子巷117号,校舍面积从60平方米扩大到220平方米,规模也渐扩大,各项教学设备逐步改善,1956年已有6个班级,学生65人,教职工9人。
到了1971年,校址迁至东河边24号,教学条件日益改善。
1980年镇江市还专门拨款9万元,翻建教学楼和生活楼各1幢,于1982年底竣工。
1995年9月成立“镇江市特教中心”,坐落在美丽的宝塔山公园后面。1997年职业先修中学挂牌,2002年9月,原润州辅读学校并入我校,目前已发展成聋弱一体(集聋教育、弱智教育为一体)的综合型特殊教育学校。
一直以来,这座学校的师生以自强不息的精神风貌,以博爱的情怀,形成了“奉献大爱、追求卓越”的学校精神。
如今,这座有历史的学校已搬入新校区,它以“功能齐全、内涵丰富、特色鲜明的省级示范学校”为发展目标,以“以人为本、化弱为常,持续发展”为办学宗旨,积极探索残疾学生“一证多技”和特教老师“一专多能”的师生培养和发展模式,赢得了社会的一致点赞。
回想八十多年前,尹印一先生因为”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信念办了这座扶助聋哑孩子的学校,终得社会支持发展至今。镇江,确实是一座名副其实大爱的城市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