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向善--老红军(今青海省海东市乐都区人)

分类: 尹氏名人 |
江西宁都起义指挥部旧址
江西瑞金红军学校校舍
红军福建汀州兵站旧址

今青海省海东市乐都区瞿坛镇河西村
尹向善(1906.12-1984.10),男,今青海省海东市乐都区(原乐都县)瞿坛镇河西村人,中共党员,1929年参加冯玉祥领导的西北国民军,中原大战后被编入第26路军。1931年随孙连仲的26路军被调往江西1931年12月参加宁都起义,加入中国工农红军任红五军团某部战士。因其枪法好,而被调入红军学校警卫排工作,为校长刘伯承当警卫员一年多。一年后,尹向善先后调任福建汀州兵站、曹房兵站、宁都兵站等地任红军兵站司务长。第四次反围剿作战胜利结束后,红一方面军歼灭了蒋介石的52师等三个师,他奉命带领500多人运回枪支7万余支和大量弹药运回江西苏区后方的重要任务,还为俘虏发放了回家路费。
1934年10月红一方面军主力长征后,尹向善奉命留在苏区开展游击战争,并加入了共产党。他们白天藏在山林,晚上偷袭敌人。当时生活非常艰苦,常以挖野菜充饥。在江西上田的一次战斗中他们200多人被蒋军俘虏,并在押运途中趁机逃脱,和游击队取得联系,之后长期留在江西从事地下工作。全面抗战胜利后,尹向善辗转回到青海乐都老家,因病于1984年10月去世,享年78岁。
乐都人成为红军
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之际,乐都区委党史研究室在调研流落乐都的红军西路军战士情况时,发现乐都曾有7人参加了红军。他们是最早参加中国革命、为党和人民的解放事业出过力、流过血的乐都人。
北伐战争中蒋冯合流后,冯玉祥部改称国民革命军第二集团军,冯玉祥的属下孙连仲,任冯部第二方面军总指挥兼京汉前线总司令。1928年5月,孙连仲调陕西绥靖地方。后甘肃发生“河湟事变”,孙部前往平息了这次事变。由于连年征战,孙部兵力由2万减为1万左右,于是孙部以冯玉祥的国民革命军的名义,在甘肃大量补充兵员。作为甘肃西部碾伯县的部分乐都人,参加了这支部队,早期在孙连仲军中服役。
1929年2月,青海从甘肃划出,单独设立行省,孙连仲任青海省主席。孙到任后,其所属的91旅驻扎乐都,92、93旅驻扎西宁,以控制局势。9月,孙连仲调离青海,接任甘肃省主席。1930年4月,被任命为冯玉祥部第八路军总指挥。
后来蒋介石和冯玉祥之间发生战争,冯玉祥失败。孙连仲见风使舵,向蒋发出通电,表示愿意接受国民党中央的改编,被蒋介石任命为第26路军总指挥。1931年初,26路军开往江西,参加第二、三次反共围剿。
1931年7月后,孙连仲为巩固自己在国民党中的地位,经常去南京活动,部队交由参谋长赵博生(中共地下党员)指挥。在共产党员刘伯坚等的努力下,参谋长赵博生、25师师长董振堂等,率26路军1.7万将士发动宁都起义,被改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五军团,董振堂任副总指挥兼13军军长,刘伯坚任政治部主任。吴生霭等乐都人跟随董振堂成为红军。后来,红五军参加了赣州、漳州战役以及第四、五次反围剿的几乎所有战斗。长征中,红五军担任全军后卫,在湘江血战和金沙江阻击战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1936年10月,参加长征的红军一、二、四方面军在甘肃会宁胜利会师,成立了中央革命委员会主席团,毛泽东任主席,朱德任红军总指挥,战略目标是带领红军北上,抗日救国。
当时,斯大林领导的共产国际决定,在红军占领宁夏后,提供一批武器装备。据此,中央革命委员会制订了宁夏战役计划,以打通接受苏联援助的国际通道。红四方面军的30军、9军、5军及总部,于10月25至29日,从甘肃靖远的虎豹口渡过黄河,准备北上宁夏。红军过河后,西有马步芳、马步青堵截,北有马鸿逵、马鸿宾阻拦,南临兰州北进之敌。因此,其余红军无法渡河,遂成河东、河西红军的态势。在这种情况下,中央放弃了宁夏战役计划,电令过河红军组成“西路军”,承担策应河东红军,建立河西根据地,打通国际援助通道的任务。并决定由徐向前任总指挥,陈昌浩任副总指挥。吴生霭、丁增善随董振堂西征河西。
红军西路军组建后挺进河西,在面临缺粮食、衣服、弹药的情况下,在极其寒冷的河西走廊的冬天,鏖战一条山、血战古浪、激战凉州、攻克永昌、占领山丹、血染高台和倪家营、冲出梨园口、兵败祁连山、石窝分兵、西进星星峡。西路军在河西走廊与数倍于己的马匪激战100多天,历经大大小小的战斗100多次,较大规模的战斗数十次,付出了巨大的牺牲。7千多将士喋血战场,9千多战士被俘,其中5000多遭虐杀,4000多名流落甘、青各地,其中流落乐都的就有60多位。吴生霭流落在河西走廊,解放后长期在酒泉地区任医院院长,郭爱琏辗转返回家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