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同愈(尹柏寒)--中共“特别党员”、艺术家(江苏泗阳人)

分类: 尹氏名人 |
尹同愈(1882—1957),字柏寒,祖籍桃源(今江苏泗阳),出生于今江苏淮安城,民国中将,原江苏省文史馆馆员、省政协委员。是姜筠的弟子,工山水、花鸟,饶有气韵。祖父尹耕云,清道光庚戌(1850)进士,官河陕汝道加布政使衔。由于尹家与杨士骧家是世交,后任山东巡抚的杨士骧为尹柏寒安排了一个官费去日本留学的名额,1908年春,入日本陆军士官学校第七期(见《日本陆军士官学校中国留学生名录》55人)学习马兵科,与蒋介石是先后同学(蒋为第十期)。尹柏寒学成回国投人军界,参加辛亥克复南京的“天堡城战役”,南京光复后任“徐上六县(邳、沛、肖、丰、睢宁、铜山)清乡司令”,继任南京要塞第二旅旅长,“二次革命”时,任上海镇守使署少将参谋长。民国以后到北伐战争的二十多年间,尹柏寒相继经历了1920年的“直皖战争”、1924年的“江浙战争”、1926年的“人豫之战”。1915年任湖北全省中将警备副司令,1926年尹柏寒补陆军部参事兼奉军三、四联合军团次席参议,授中将衔,长期军旅生活和尔虞我诈的争斗使他感到十分厌倦,后离职在上海做“寓公”,结识中国民主促进会负责人王绍鏊(解放后曾任“民进”副主席、财政部副部长)。日本发动侵华战争后,尹对蒋介石“攘外必先安内”政策不满,曾秘密加人中国共产党,成为中共“特别党员”,抗战爆发后,利用自己特殊身份和经历,掩护中共高级领导人王必成(中将,曾任昆明军区司命员)、高原(解放后在司法部工作),为坚持苏北抗战的新四军罗炳辉、黄克诚部购买药品棉花等军需物资。在他的影响下,侄辈尹莹升(后改名陈冰)、楚升、珍升(后改名尹定)、秀升(后改名李利)等参加了抗日救亡运动,投身革命,有的解放后成了我党的高级干部。
尹柏寒晚年在淮,常为友人作画,积极参加政协的学习和视察活动。他虽不以丹靑扬名,但水墨画很有特色,他总结自己的技法时说:“水未干时随画随补,不现笔法痕迹,随皴随染,方见水墨融洽。”真可谓经验之谈。他深知自己年高体弱,在世时日无多,曾多次要侄女尹佩珠帮助整理所藏,并说,凡属国家文物将全部献给省博物馆保存。1955年、1956年,尹柏寒先生曾先后两次献出珍、善本书有:《班马字典》(宋本五卷二本)、《墨拓五经》(唐大历十一年刻本六册)、《礼朴》(一卷五册)、《史记》(百讷本七十卷二十四册)、《永丰乡人杂著》(罗振玉著,九册)、《留真谱新编》(杨守敬从日本影印经史子集,十二册)、《心白日斋文集》(尹耕云著,六册)等等,珍贵文物有汉未央宫瓦砚一方,红木匣,上有“未央宫东阁瓦,大汉十年甲午肖何监造”字样,受到省政府的表彰。
1957年10月的一天,尹柏寒先生突发心血管病,立即处于昏迷状态,前后不足四小时,即溘然长逝,享年七十六岁,所遗文物、字画、书籍等均由淮安县政协会同县委统战部,根据尹老遗愿作了妥善处理。
尹柏寒先生一生好学不倦,为人光明磊落,疾恶如仇,富于正义感。他既是军人,又是画家兼收藏家。他早年参加辛亥革命,当过十多年军官,为皖系军阀段祺瑞出过力,又与直系军阀孙传芳在湖北任旅长,但没有像段祺瑞那样在政治舞台上投机,也没有像孙传芳那样拥兵自重。尤其难能可贵的是,他始终追随时代的脚步,不断进步,为人民为地方做了不少好事,在抗日战争中为民族解放尽了一分力量,愈到晚年愈加热爱共产党,热爱新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