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园】一幅画作再现(湖北)阳新王英水库50年前“消失的村落”

分类: 尹氏资讯 |
【故园】一幅画作再现(湖北)阳新王英水库50年前“消失的村落”
2017-12-10 阳新新阳网
“看,我以前就住在这里!”村民尹家法在水墨画前惊喜不已。
8日下午,阳新县三溪镇横山村奏家畈尹氏宗屋二楼,村民们围在一幅10余平方米的巨幅画作前指指点点。经过半个月的手绘,这幅根据50年前的一张手绘图加工的画,再现了王英水库未修建前奏家畈自然湾的全貌。
这幅画作在某种程度上,让长眠于王英水库底的古村落第一次真实地展示在世人面前。
五十年前的素描画
人们都知道王英仙岛湖的风景如画,却鲜有外人知晓,王英仙岛湖下也藏着数十个古村落。
王英水库修建前,王英至三溪镇有一条王英河。
王英河在王英镇境内流经多个村庄,河流两岸田畴万顷,房舍连片。东源、王英两地人们依着河流而居,过着安静平和的日子。
1967年10月14日晚,15岁的小伙子尹关山走在王英奏家畈的河堤旁。一年后,他就初中毕业。听说毕业后,知识青年要上山下乡,尹关山听从父母劝告,决定回老家奏家畈插队。
虽说是家乡,但因为从小在阳新城关长大,尹关山对奏家畈根本没什么印象。“那你先回老家看看,熟悉熟悉情况!”父亲尹以政说。
回到奏家畈,尹关山吃住在三叔家。第一次走到村口,尹关山就被河边的筒车吸引住了。奏家畈依山傍水,门前田畴连片。
傍晚时分,奏家畈十分宁静,爱好绘画的尹关山拿出铅笔和纸,坐在河堤上开始画起奏家畈全貌来。
“第一次到故乡时,用铅笔写生,回城关再用毛笔画的……庄名奏家畈,位(于)三溪区王英公社九大队四小队,一九六七年十月十四日十九时许。”这是当年尹关山随手在画上写的一段话。
难忘的岁月
1968年,尹关山插队到奏家畈。
一年后,王英水库开始动工,包含东源、王英两地居民开始陆续搬迁。
根据安排,奏家畈的村民全部搬迁至三溪镇横山村落户。尹传银就是那个时候离开家乡的,那一年,尹传银24岁。
尹传银还记得,当时老人们都有安土重迁的思想,离别之际还不忘用布袋或玻璃瓶装一些泥土带走。
搬迁那一年,尹家法16岁,他是家里的老大,妹妹和弟弟还小。搬家的时候,尹家法和父亲每天早上,一人挑一担家当到横山村。由于山路崎岖,一天只能走一趟。中午,就在路上啃几口冷饭。
刚到横山村,奏家畈的村民全部借住在当地村民家里。
没有田地,重新开荒。好在奏家畈盛产大米,搬到横山村的头三年,村民们吃的都是存粮。三年后,奏家畈的村民在横山村陆续盖了土房、分了新开荒的田地。为了纪念故土,人们依然以“奏家畈”名字命名现在生活的湾子。
“重新安家立业是很苦的,说出来都是一把泪。”尹家法说,老家好多青砖灰瓦的房子都埋在了水底,可是修水库毕竟是好事,大家都很支持。
从上世纪90年代起至今,也有一些人搬回了王英镇生活。
让后人知道故园
一晃,近50年过去,现在的三溪镇横山村奏家畈已经有180余人。
奏家畈的人除一户姓倪外,全都姓尹。2015年,在全湾人的努力下,奏家畈的尹氏祠堂落成。为了纪念,村民们沿用了沉在水底的祠堂名字——续古唯贤。
在祠堂戏台阁楼,村民们有意留了一面白墙。“我们想让尹关山回来,把老家画出来!”尹传银说,50年前,尹关山在画奏家畈时,好多村民都过来看新鲜,时间过去这么久,但大家没忘记这事。
当年插队的尹关山随家人搬迁到横山后,由于表现突出,被推荐到武汉上了电力技校。1976年,从学校毕业后,尹关山被分配到武汉青山热电厂上班。因为爱好文艺,1979年,尹关山调至阳新文化馆工作,一直到退休。
令尹关山没想到的是,50年前,他当年随手的一幅素描竟成为村民们缅怀家园的精神寄托。
如今65岁的尹关山,身体不如从前。近半个月时间,他爬高、蹲下,用毛笔、排笔、丙烯颜料、墨水在那面白墙上画起了奏家畈全貌。
在绘画期间,湾子里的村民纷纷跑过来看热闹。水井、打谷场、筒车、正屋、渔民、青砖灰瓦的老房、数百年的古枫,这些物象勾起了老人们的回忆。
尹家法说,当时没有人用相机拍下奏家畈,这幅画作十分难得。“我们一看,就知道自己从哪里来,那儿是我们成长的摇篮,那儿的一草一木都深入我们心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