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结里编出的小康生活——记山东尹崇芹16年的非遗扶贫足迹

分类: 尹氏资讯 |
中国结里编出的小康生活——记山东尹崇芹16年的非遗扶贫足迹
文化尚品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非遗扶贫也是助力脱贫攻坚的重要方式,具有带动城乡就业、促进脱贫增收的资源优势。
在百花洲传统工艺工作站,有一位驻站传承人,在非遗扶贫路上一走就是16年,用身体力行的付出,践行了非遗传承人对国家扶贫政策的支持与落实,展现了传承人对社会责任的担当。她就是“尹氏结艺”传承人——尹崇芹。
从2006年开始,截至2020年12月,尹崇芹的扶贫足迹先后遍布河南、河北、山西、安徽、广西、内蒙、山东等省的50多个市县,300多个村庄。16年来总共帮扶非遗扶贫人数达到25000余人,带动加工总产值达1500余万元,帮助上万人实现基本脱贫。这份非遗扶贫成绩单,让尹崇芹分外自豪。
说起尹崇芹的非遗扶贫之路,要先从她与中国结艺的结缘说起。
相比其他传承人从小的耳濡目染,尹崇芹与结艺结缘却开始的有点晚。在将近40岁时,才因一次偶然的机会结缘结艺。因为年轻时就有过创业的经历,当尹崇芹痴迷上结艺时,就萌生出依靠编织中国结创业的想法。于是,2001年尹崇芹就创立济南金梦工艺中国结制作中心,专门从事结艺编织贸易。凭借结艺作品花样多,样式新颖的优势,很快便获得了一定的市场知名度,接到的订单数量越来越多。
自己的业务好了,热心肠的尹崇芹就琢磨着如何用结艺帮助更多的人。因为结艺不需要太多的知识和体力,即便是没有文化或者身体残疾,只要肯学照样可以做得很好。于是尹崇芹成了妇联、残联的座上宾,一次次地为下岗工人、残疾人朋友举办中国结编织培训班。
2006年,尹崇芹开始跟随市妇联在济南长清、槐荫、济阳等地举办的“巾帼新农民大课堂”传授中国结编织技艺,从此开启她的非遗扶贫之路。
2015年起,尹崇芹又开始积极响应党中央“精准扶贫”政策号召,先后助力省工商局、省商贸厅、省水利厅、市文化和旅游局、历城区驻村第一书记在贫困村开展扶贫培训活动,培训3000余人。
尹崇芹的扶贫不仅是培训技艺,还将培训与生产直接挂钩。她把自己的订单业务分派给各个扶贫对象,有偿收购他们的编织作品。使帮扶对象足不出户就可在家完成订单任务,每月都能获取一笔可观的代加工费用,切实帮助贫困地区人员实现居家创业就业。
总结尹崇芹的扶贫之路,有几点经验值得推广学习。
第一:要有较大的做事格局。从尹崇芹结缘结艺的那一刻起,就没有想着简单的批发零售,而是把结艺当做事业来做,成立工作室、不断接国内外贸易订单,这才使她有能力为贫困地区人员提供订单式扶贫培训。
第二:要有社会责任感。相较于跋山涉水,到全国各地的贫困地区培训结艺技术,哪有组建一支自己的固定加工团队轻松。但尹崇芹觉得中国结艺是属于民族的宝贵文化财富,她希望结艺的技艺可以在不断地扶贫培训中得到广泛的传承和保护,发挥非遗扶贫的社会价值。
第三,注重渠道的力量。支撑尹崇芹16年不间断扶贫还依赖于她不间断的订单。而接到这些订单看似是一个个机缘巧合,实际是尹崇芹抓住每一种渠道的机会。她的订单有来自旅游博览会、报纸广告、网站、也有来自女企业家协会等平台。不把自己放在封闭的中心,注重渠道的力量使尹崇芹的机会看起来总比别人多一些。
第四:要有把传统工艺发扬光大的信念。尹崇芹有一个习惯,就是无论去哪儿,都会拿着中国结的工具包,走到哪儿,编到哪儿,并把亲手编织的中国结送给身边的人。凭借着这份信念,尹崇芹收获了鼓励也收获了资源,使她的非遗扶贫工作有源源不断的动力。
回看尹崇芹的扶贫之路,既体现了非遗生产性保护理念,使中国结艺技艺得到广泛的活态传承和保护,也发挥出非遗精准扶贫的造血功能,使所有帮扶人员都掌握赖以生存的一技之长,实现基本脱贫。
去年底,我们国家如期完成了脱贫攻坚的目标任务,但是尹崇芹的帮扶之路却未曾停歇,“脱贫摘帽不是终点,下一步我还将跟随咱们国家乡村振兴的重大战略,把非遗带到广大乡村,促进非遗保护传承全面融入乡村振兴,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中发挥更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