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河北)井陉县南张井村:小小山村非遗奇绝(尹氏村落)

(2020-05-28 06:36:58)
分类: 尹氏资讯

(河北)井陉县南张井村:小小山村 非遗奇绝(尹氏村落)

 

2018-04-25  石家庄日报

 (河北)井陉县南张井村:小小山村非遗奇绝(尹氏村落)

南张井村干礤石窑洞现有600多眼。

 (河北)井陉县南张井村:小小山村非遗奇绝(尹氏村落)

国家级非遗“南张井老虎火”表演起来人火共舞,十分壮观。

 (河北)井陉县南张井村:小小山村非遗奇绝(尹氏村落)

古戏楼的台基和四根石柱及后墙、东山墙仍为原状,四根石柱上的两副对联清晰可辨。

井陉县南张井村是一个有着500多年历史的小山村,整个村落至今仍基本保持着明清时期的布局和建筑风格,现有干礤石窑洞600多眼、石头街巷2000余米。虽然只有200多户、不足700人,却拥有国家级非遗项目“老虎火”和河北省省级非遗项目“干礤石墙技艺”。以前每年正月十九,南张井村都会用古老的烟火欢度新年,被人们称为“焰火之乡”。2016年,南张井村入选第四批中国传统村落保护名录。

南张井村位于井陉县城西南22公里处,隶属于家乡,青山环绕,绿树掩映,环境优雅,村落隐蔽。小小的山村不但拥有丰富的物质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更是南张井人的骄傲。

立村繁衍五百余年

南张井是一个多姓氏的村落,已有500多年的历史。

明成化年间(公元1465-1487),张家从山西洪洞县迁此立庄。约明正德年间,吴氏自井陉核桃园迁入;明嘉靖年间,樊氏自井陉小龙窝迁入;明万历初年,尹氏自井陉东窑岭迁入;约明天启年间,郑氏自井陉郑家地迁入;民国时,张氏迁走。

南张井村的村落建设始自明成化末年。南张井村村委会主任尹国红介绍,明成化末年,村里建成了两眼石头窑洞;明万历年间开挖尹家池,“到明崇祯年间,村里两纵两横的街道框架已经形成。到康熙年间,村里的人口应在300人以上,有房屋大约400间。”光绪二十三年,修建了村北的官墙,至此时南张井村的村落建设基本完成。

尹国红介绍,南张井的自然村红土岭,地处晋冀交界处,山梁纵横,地势险要,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现在还有保存完好的近代战争遗址,主要有:1938年第二次长生口伏击战时陈赓的指挥部,开凿于1937年的抗战坑道,辟于1937年的防坦克石壁以及战壕掩体等。“如果能科学、合理地开发,这里可以开辟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尹国红说。

南张井村隐于山间,唯有村子东北向有一谷口,旧时曾有一条古道起自村北的黄金沟。古道穿过村庄,经双庙、官垴,越马鞍桥、红土岭直达山西的山间古道,如今原貌仍保存完好。走在这条已人迹罕至的古道上,让人浮想联翩,似乎时空倒转,看到了络绎不绝的商旅,听见了悦耳悠扬的骡马铜铃……曾经有联曰:铜铃唱广黄金道,扁担悠长御火乡。五陉张井藏双道,三晋通京第一村。

明清建筑保存完好

南张井村的选址特色体现了一个“隐”字,其形成背景与村内各姓氏的原籍有关。张氏系洪洞移民,后迁入的樊、尹、吴、郑氏分别是本县的小龙窝、东窑岭、核桃园、郑家地人,均为古驿道上的村庄。为何由交通便捷之地迁往交通闭塞之凹?从历史中寻找的答案只能是:躲战乱之苦,寻隐蔽之幽。

南张井村落整体如凤凰展翅之状,巧合龙凤呈祥、丹凤朝阳之意。村内四街八巷,街连巷、巷通街,犹如九曲黄河阵,暗含四通八达之意。通村外之街两纵两横暗合一个“井”字。在东西轴线上,依次建有关帝庙、龙王庙、烟火场、戏楼、禅房、观音堂、马王庙、全神庙、官坊戏楼、尹氏宗祠、樊氏祠堂等,形成村落的公共空间,成为村民祭祀、交流、娱乐的重要场所。

建于明末、续修于清康熙十八年的观音堂,古香古色,至今仍保存完好。与观音堂遥遥相对的古戏楼始建于康熙二十二年,虽然后被改作课堂,但其台基和四根石柱及后墙、东山墙仍为原状,尤其是四根石柱上的两副对联苍劲有力,十分引人注目且耐人寻味:四方来观之欣欣然有喜色,乡人皆好之洋洋乎盈耳哉;色妆者乎古之人如在其上,声相似也今之世众皆悦之。创建于清乾隆元年的关帝庙和龙王庙,经重修后,黄瓦朱门,彩绘一新。重修于清乾隆十三年的山神庙和土地庙虽已残破,但石碑完好,骨架仍存。耸于村东南峰的文笔塔,建于1915年,至今已有百年历史,放眼望去,白云缠绕,巍巍峨峨。

目前村子东西长500余米、南北宽200余米,除村中的全神庙、戏楼被拆除和河沟街略拓宽外,整个村落基本保持着明清时的布局和建筑风格。

南张井村的传统建筑有两个特点:一是干礤石窑洞,分横窑和顺窑两种类型。窑洞多数向阳靠岸,盖好后里面抹泥、外墙勾缝,内虚外实,冬暖夏凉,在现在看来既节能又环保,住起来十分舒适。“这种窑洞现在全村还有600多眼。”尹国红说。二是明房暗洞。村北有一座青龙山,在东西长达里许的青龙山阳坡藏有数十个天然溶洞,这些溶洞是先人的容身之处,里面被先人加工后,抹有灰泥,外面有的表墙、有的盖房,形成明房暗洞的特殊建筑格局。这些洞居有的因长期无人居住已经坍塌了。

非遗项目出类拔萃

“天下奇观老虎火,中华特色干礤墙。”南张井村不仅有着丰富的物质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更是出类拔萃,令人叫绝。

南张井老虎火20086月被列为国家级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保护项目,在全国入选的四家烟火类保护项目中位居第一。其代表火种“老虎火”和“伞火”属表演火,燃放时虽然时值隆冬,但表演者仍赤膊上阵,人火共舞,十分壮观,为目前世上所独有。

南张井老虎火起源于清朝康熙初年,相传为南张井一先祖在山西充哑三载偷师而得。世代相传的“偷老杆”习俗,就是为了纪念这位烟火宗师。清朝后期至新中国成立前,南张井村的烟火一直是井陉县城元宵花会的压轴戏,被视为“官火”。

尹国红介绍,南张井老虎火的特点是纯手工艺制作、安全系数高,烟火造型美观、内涵丰富,适宜近距离观赏。“主要火种有起火、锅子火、宫花、炮打满天星、张飞蹬鼓、七节火、火烧战船、伞火、老虎火、老杆火等,而‘老虎火’是最具特色的代表火种。”燃放时,两人拉一人推,皆光着膀子,充分体现了太行山儿女剽悍的性格和勇敢的精神。

南张井干礤石墙技艺,20096月被列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其特点是垒墙不用泥浆。这种独特的建筑技艺令许多建筑专家惊讶不已。

“南张井干礤石墙技艺已有400多年的历史了。”尹国红介绍,干礤石墙是一门独特的建筑技艺,其特点是砌墙不用泥浆,建筑材料为薄厚匀称的卧层石材,石料除特殊部位外,均呈三角形,墙面均匀错缝,墙体犬牙交错、里外勾联,充分利用三角形的稳定性,不但坚固,而且省料省工,有荒墙和细墙两种建筑风格。在二十世纪之前,尤其是上世纪八十年代和九十年代,南张井村所建的民居基本上都是干礤石窑洞。“现存有明确记载的用干礤石墙技艺建造的建筑物是清康熙十八年建的观音阁抱厦。”尹国红说,干礤石墙技艺有着极高的历史价值和现实价值。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