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萧怡【清】(进士,今云南省南涧县人)

分类: 宗彦贤达 |
尹萧怡(1827-1889),曾用名尹绍甫、尹炳甲,字吉芬,号文浦、别号壬斋,1827年【道光(丁亥)七年】出生在云南大理府赵州弥渡兔街(1962年划归南涧彝族自治县宝华镇兔街村委会腊苦村),同治元年壬戌科(1862)进士(榜名尹紹甫,原名:尹蕭怡,改名:尹炳甲),系今滇南尹氏第八代祖。1887年【光绪(丁亥)十三年】举家迁至弥渡前街,1889年【光绪(己丑)十五年】在贵州安顺知府辞世,享年63岁。
清同治元年(1862年),尹萧怡辗转北上,历时约四个月抵达北京参加春闱。一篇篇锦绣文章,潇洒飘逸的书法,五经考试录为会魁,中会试第十三名、殿试二甲第四十七名、朝考第十二名,尹萧怡如愿以偿,入选翰林院庶吉士。1865年,又经考试,以优于文字书法,授翰林院编修。不久,尹萧怡入詹事府,历任左春坊、右中允,修国史,录会要,弘德殿教授,少不更事的同治帝,“凡十有余年”。期间,尹萧怡始终廉洁自持,才学出众,累次在三年一次的京察中获得一等,深得慈禧太后赏识,势有备位台阁之意。可惜,不可救药的同治帝载淳亲政不到两年就于1874年驾崩,尹萧怡失却依傍,加之个性不屑攀权附贵,在新旧势力矛盾纠结的晚清被时人称为“干阁”。光绪二年(1876年)七月,清廷发出诰命称,尹萧怡“学通载籍,品著圭璋,珥笔西清,曾预窥乎四库分藜,东观雅坛,誉夫三长”,授为奉政大夫,妻石氏封为宜人。
尹萧怡墓
【对尹萧怡卒年1889年的考量基于四个基本要素:一是1827年(清道光七年)生于南涧县宝华镇兔街村委会腊苦村;二是1887年【光绪(丁亥)十三年】携家落籍弥渡前街;三是1888年【光绪(戊子)十四年】孟春为腊苦村三官殿题书“上下同流”;四是《民国弥渡县志稿》记载:“尹萧怡,字壬斋,少时文名噪甚......外擢安顺府知府,以清廉著称,卒于官,年六十三。” 】
年志
尹萧怡的出生地腊苦村,地处哀牢山首端,背靠寺佛山,一条丫丛河(即现在的兔街河)从村脚流过,群山怀抱,关山阻隔,坡陡箐深,地处偏僻,有“鸡鸣三地”之称谓,经济文化十分落后。尹郁云这样评价:“萧怡公幼而敏学,长而忠君,身居词林,官为太守,于丫丛取名曰太史河……”。说的是尹萧怡从小就酷爱学习,虽然做了太史官,但依然为人谦和、尊老爱幼,后人为纪念从丫丛河走出去的太史尹翰林,将此河更名为太史河,这正是兔街河曾被称为太史河的由来。
从南涧走出的帝师尹萧怡,因其自幼喜欢学习,博通群书,才思过人,历次考试,一路过关斩将,脱颖而出,成为生长于南涧,归葬于南涧,而又胸怀天下的大儒。云南地处边陲,群山层峦迭障,交通极为梗阻。古代、近代滇人赴京,关山万里,盗匪出没,险情横生,更何况出身于战乱年代的尹萧怡,能赴京会试,并取得功名,谈何容易?远非当今参加高考考个全国第一可比拟,他能造就一番事业,在清朝宫廷中取得一席之地,立住脚根,为当时闭塞贫穷、落后的家乡人民拓出一条文化希望之道。今天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看,还是可钦、可敬、可学的。这是后话。
1827-1855 腊苦务农,中举。尹萧怡不负众望,连过州、府、省各级考试,脱颖而出,优贡联捷乙卯科云南乡试举人,列第10名,成为国子监的生员。据民国《弥渡县志》记载:“尹萧怡1855年【清文宗咸丰(乙卯)五年】乡试中试第十名,以优贡联捷举人”,此次考试的考题,据其后裔珍藏的《聚奎堂》原刻为:“此谓唯仁人,为能爱人,能恶人”。
1856年5月10日,李文学以“我蒙乐、哀牢、六诏之夷众,历受汉庄主之欺凌,满贼至更变本加厉,自恨起义晚,不及早除贼”为纲,率王泰阶、李学东、杞绍兴等,借夷众五千余人,聚瓦卢村后山天生营誓师起义。李文学几度派专人前去说服尹萧怡,并承诺让尹萧怡做他的文书,掌管起义军将领任命大权。然而,尹萧怡在接到李文学的盛情邀请之后却不为心动,自认为人各有志,志与天齐,道不同难相为谋,遂婉言谢绝了李文学的善意邀请。
1857-1858 清军文职。时间节点为1857年6月上旬,红白旗起义军由猫街北上会袭南涧。尹萧怡在多次拒绝李文学的邀请后,为尽快摆脱眼前困境,不得不选择了以举人的身份,应召加入驻云南的清军行列,做了一名文职官员的道路,以图报效国家,为日后平步青云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859-1861 辗转求学。时间节点为1859年尹萧怡回滇西秘密调查起义情况。
1859年【文宗咸丰(己未)九年】,尹萧怡借以滇西战乱为由,只身回滇西并秘密调查起义情况。既定尹萧怡已身居军营,却时常担心着族人的疾苦,对族人的磨难依然历历在目,于是尹萧怡借以滇西战乱为由,只身回滇西并秘密调查起义的情况。经过缜密调查,尹萧怡意识到滇西的起义态势已经大大超出了朝廷可控的预期,时下已经不再是解救一个族人那么简单的事情了,这是尹萧怡所不愿意看到的、也无法承受的局面。尹萧怡作为一名清军,却无法为国家、为族人排忧解难,常常令其无地自容。
1860【清咸丰(庚申)十年】尹萧怡经过长时间的思想斗争认为,报定从仕途扶朝纲,求国家振兴之道的决心。认为只有通过会试在京城占据一席之地,报定从仕途扶朝纲,求国家振兴之道,才能缓解滇西起义局面、解救族人之急。尹萧怡决定弃剑从文,于是毅然离开了军营,一心继续博览古代群书,重温“四书”、“五经”及“八股文”,积极筹措资金,准备进京参加壬戌年会试。据尹际孔说,尹萧怡从军时随身佩戴一把宝剑,在离开军营后便把这把宝剑留给了族人,现在这把宝剑就存放在尹明祥家中。
1861年(清咸丰十一年),尹萧怡展转北上,历时约四个月,于年1862年临考前三天到达北京。
1862-1885 京城供职。时间节点为尹萧怡于1862年春闱抵京城应试。
1862年【同治(壬戌)元年】,尹萧怡于春闱前三天抵达京城,一篇篇锦绣文章,潇洒飘逸的书法,中会试第十三名、殿试二甲第四十七名、朝考第十二名,尹萧怡如愿以偿,入选翰林院庶吉士,于是回浙江萧山城东朱家坛娶夫人入京。《弥渡县志》稿载:“尹萧怡,字壬斋,少时文名噪甚,以1855年【文宗咸丰(乙卯)五年】优贡联捷举人,1862年【同治(壬戌)元年】中第十名进士,选庶常,历官翰林院编修、左春坊、右中允、充国史馆纂修官,外擢安顺府知府,以清廉著称,卒于官,年六十三”。
1863年【同治(癸亥)二年】,尹萧怡又经考试,以优于文字书法,俱著授为翰林院编修。
1864年【同治(甲子)三年】,五经考试录为会魁,中会试第十三名、殿试二甲第四十七名、朝考第十二名,中壬科第十三名进士。
1865年【同治(乙丑)四年】,入詹事府,修国史,录会要,被选为太子馆官,先后任开坊、左春坊、右中允,充国史馆篡修官。入弘德殿教授同治帝,担任帝师十余年。据《聚奎堂原刻》记载,举人考题是:“此谓唯仁人,为能爱人,能恶人”;春闱考题是:“子曰谁能出不由户,何莫由斯道也”;殿试考题是:“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尹萧怡始终廉洁自持,才学出众,累次在三年一次的京察中获得一等,深得慈禧太后赏识,势有备位台阁之意。
据《聚奎堂原刻》记录,当时的考题为“子曰:谁能出不由户,何莫由斯道也”。考取进士以后,照当时的清廷规定,还要先后进行复试、殿试和朝考,据几次考试成绩、才能,综合权衡后,由皇帝主持,分别选任不同的官职。以文学、书法优秀者选在宫中为翰官,直接为皇帝、朝廷服务,其他则派往礼部、吏部等各部任主事等职,或以州县知府优先选用,名为散馆(官)。尹萧怡经复试得第一等第十九名,复试的题目内容与会试题目内容相近。然后又参加殿试,殿试是科举制度中最高一级的考试,在皇宫人大殿中举行,由皇帝亲自主持。据《聚奎堂原刻》记录,当时的考题为:“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
殿试后,由皇帝赐一甲第十名进士,因文学书法、文采秀美选为翰林,在翰林院任侍讲学士,练习办事、撰拟朝廷机要文书。尹萧怡不久又进行朝考,得一等第十二名。朝考也是殿廷的考试,特派大臣阅卷,然后由朝廷按朝考的成绩,结合殿试等成绩、名次,由皇帝分别酌情授予官职,皇帝见尹萧怡优于文字书法,被选为翰林院庶吉士,三年后又经考试,以文学书法优秀被授予翰林院编修,修国史、录会要等。不久又被选为太子馆官,先后任开坊、左春坊、右中允,后又赐为奉政大夫。
1871年【同治(辛未)十年辛卯月戊子日】2月吉旦,尹萧怡敬题腊苦尹氏谱序:谱者系也,系者志也,志历代祖宗之本,源以使子孙见而知之也。孰为远祖,孰为鼻祖,昭穆历有可知;孰为大宗,孰为小宗,支派自有可考,遂使一目了然;返本寻源哉,想吾祖系少昊之第九子,封于洛邑,姓氏之同由此始矣。迄于今乃天水郡人氏,自吉甫公辅相周室偃武修文入而为相,即出而为将者勋猷莫亚于是矣。至大宋焞公黄卷青灯名列,先贤著书立说,永世无穷。还原返本诚哉,继往必开将来,承先启后无徘徊,百世可知先代。
1873年【同治(癸酉)十二年】2月,奉旨以五品京堂用(大清穆宗继天开运受中居正保大定功圣智诚孝信敏恭宽毅皇帝实录卷之三百四十九)。据弥渡县志记载:“尹萧怡在京城经几次考试,先后被选为进士、学士,选为庶常,授国史编修,充开坊、左春坊、右中允,(穆宗)帝师,任清宫属官十有余年,势有备位台阁之意。可惜穆宗皇帝仙逝。尹萧怡也不得大展经论”。
1875年【光绪(乙亥)元年】尹萧怡携其三个兄弟修其母亲诰封宜人尹母石太人宜人墓冢。碑联是:“凤诏五花露湛,龙従万叶云祥。”碑文为:经筵讲官礼部尚书世侍生万青藜、赐进士及第壬戌榜眼年侄何金寿【《1862年清同治元年壬戌科殿试金榜名录》第一甲进士及第二名】顿题。
1876年七月【光绪(丙子)二年】,授为奉政大夫,1876年【光绪(丙子)二年】七月,授尹萧怡为奉政大夫,被光绪皇帝嘉奖特发一道圣旨。清廷发出诰命称,尹萧怡“学通载籍,品著圭璋,珥笔西清,曾预窥乎四库分藜,东观雅坛,誉夫三长”,授为奉政大夫,妻石氏封为宜人。
据弥渡县文史馆珍藏的文物记载:登基一年的光绪皇帝为嘉奖尹萧怡的学业成就,和肯定做(穆宗)帝师的功绩,授尹萧怡为奉政大夫,特发四道圣旨。
奉天诰命
修加七级尹萧怡学通载籍,品著圭璋珥西清,曾预窥乎四库分藜,东观雅坛,誉夫三长,兹以覃恩;授尔奉政大夫,锡之诰命于戏,和澡称论,思之选疏,荣及清切之帮渥泽,宜承素修加励。
制曰:丕绩奏于中朝,端赖闲家之助,宠章颁乎庆典,宜分济体之荣。尔翰林院编修加七级尹萧怡之妻石氏,早习女仪,克修妇职,鸡鸣交儆,既砥节于素丝蚕、绩执劳用,邀恩于紫绋,兹以覃恩,封尔为宜人于戏巾褂,彰和顺之风,鸾书诞责,廷陛焕褒嘉之命,象服茂膺。
光绪二年(1876年)柒月初四日。
奉天承运,皇帝制曰:宠渥朝章锡类不遗于一命祥开家庆貤恩爰及夫重闱尔尹舟迺翰林院编修尹萧怡之祖父,弓裘衍泽瓜瓞绵庥作述相承再世式彰其祖武渊源有自一经早裕夫孙谋兹以覃恩貤赠尔为文林郞,锡之勅命于戏旧德维昭用广显掦之志新纶时贲允增泉壤之光。妣石氏诰封宜人。
奉天承运,皇帝制曰:礼由义起宏孝治于中闺命自天申贲荣施于大母尔石氏迺翰林院编修尹萧怡之祖母,德懋闱仪光生槐里珩璜作则式垂淑慎之荇藻流芬芳,振光昌之绪,兹以覃恩恩貤赠尔为宜人,于戏鸾书焕彩合彤史,以扬庥象管境辉,荷云章而锡庆。
光绪二年(1876年)柒月初四日。
1876年【光绪(丙子)二年】冬,尹萧怡告假回到家乡,与文友吟诗作对、品茶论史,这也许是尹萧怡最为惬意的一段时光。
弥城中和书院在当时极富盛名,以翰林的学问德行,地方多有意求其书法对联,而最有影响的要数尹萧怡向中和书院赠送楹联:“名录压滇西,源溯文江,看前辈六科六解亚;祠曹联阙北,宗朝学海,愿诸君一室一琴书”。上联说的是弥渡人才辈出,地灵人杰,六科六亚元名震滇西,表现了对文人学士崇敬之情,字里行间溢满自信心,自豪感。下联勉励莘莘学子,继承先辈的优良传统,寒窗苦读,金榜题名,报效祖国。在六次科考中,举人一二名均为弥渡学子所得,在省内传为一时佳话。尹萧怡将此撰入对联,悬于书院中激励后人,学子博览群书,不负先贤,可谓用心良苦。同样是在弥城中和书院,尹萧怡还赠送楹联:“琢磨有灵都缘绿竹,安排预定请看梅花。”勉励后学诸君以竹为师,谦虚有节,像梅花经历一番苦寒,定能成就一番功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