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道真县县名的由来

分类: 尹氏渊源记事 |
贵州道真县县名的由来
道真县简介
道真仡佬族苗族自治县位于贵州省最北部,西北、东北与重庆直辖市之南川市、武隆县、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毗邻;西南、东南分别与本省正安县、务川仡佬族苗族自治县接壤。素有“黔蜀门屏”之称。国土面积2156平方公里,辖10镇4乡(含1民族乡)84个村(居),总人口33.7万人 。道真地域,秦属巴郡,汉隶涪陵,隋归信安,唐入珍州。明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置真安州,清雍正二年(1724年),改真安州为正安州,民国3年(1914年),改正安州为正安县,均辖今道真地。民国30年(1941年)7月,析正安县东北地置道真县,以纪念汉代学者尹珍(字道真)而命名。此名既宣传了县,又宣扬了历史名人。1949年12月,隶属贵州省遵义专区。1958年12月,撤县并入正安县。1961年8月,复置道真县。1986年,经国务院批准撤县设自治县。
贵州道真县县名的由来
在贵州大学中国文化书院门口孔子像的右侧草坪上,有一座呈坐姿,头微微上扬、眼含笑意,身体两侧摆放着象征在高原上播撒儒家文化的种子的竹简的雕像。它就是贵州人文鼻祖、教育先驱尹珍的雕像。
贵州大学尹珍像
尹珍--【东汉】
http://www.globalyinshi.co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1572&page=1&extra=#pid2042
这是一座2010年才立起来的雕像,除此之外,还有贵阳的扶风山阳明祠旁边有尹公祠,遵义地区的汉三贤祠以及正安县和道真县都有大量的尹珍雕像等。那么尹珍为何许人也?对贵州教育有多大的影响呢?
尹珍(79-162),字道真,东汉牂牁郡毋敛(今贵州省正安县)人。他出身于当时的贵州汉代“四大家族”之一的尹氏大家族,他是贵州有文字记载的最先走出大山去叩问中原文化的著名儒学者、文学家、教育家和书法家。曾任尚书承郎、荆州刺史等职,是贵州的人文鼻祖。
尹珍出身豪门但是没有纨绔习气,从小就聪敏好学。在他20岁的时候就已经有相当的基础,闻名于远近乡里,但是他并没有满足,自以为居于蛮荒。于是他在毅然遽然千里跋涉去洛阳拜师学艺。在那个年代,可没有飞机高铁、也没有火车汽车,一路全靠两只脚来丈量。
在历史考证中只有五尺道一条官道能达川南,然后通过难于上青天的蜀道才能到达洛阳。也就是说很多地方是小路,或者就没有路,沿着一个方向走下去,那将会是怎么样一段路呢?那是一路的饥餐渴饮、晓行夜宿,20岁的读书人还是需要巨大的毅力才能走到洛阳吧。经过一路的艰辛,到达洛阳以后,他拜了许慎为师!
许慎何许人也?就是撰写《说文解字》和《五经异义》的那位大家,那是当时的著名儒学大师,经学家。我们都可以推测,一位来自蛮荒的20岁的青年要拜当代大儒为师需要经历多少困难。但是尹珍还是成功了。尹珍拜师以后,每日早起晚睡,跟随许慎学习儒家经典和文字学,由于他勤奋好学,进步非常快。据记载,他在学习期间,正值许慎撰著《说文解字》,因此我们也有理由相信《说文解字》里面也有尹珍的部分功劳,或许是收集资料、也或者是整理、也或许是部分就是他撰写的。同时尹珍在许慎指导下,研习篆书、功习隶体,书法技艺大为提高,成为著名的书法家,尤精隶书。后世南北朝时期的书法专著《文字志》、唐代《法书要录》以及清代《广金石韵府》均有尹珍之名并收录有尹珍书法作品。
公元107年,28岁的尹珍终于在洛阳学成归来,他没有忘记家乡回到毋敛,受到家乡人民的热烈欢迎,而尹珍也如大家期望一样,在毋敛坝“手建草堂三楹”,设馆收徒教学。
足迹遍及夜郎(桐梓)、毋敛(正安)、南平军(重庆南川)、鄨(遵义)等县,于是“南域始有学焉”。
尹珍是贵州地区早期教育事业的创办者之一,有“南域知学自珍始”之称,对西南地区的文化影响深远,“凡属牂牁旧县,无地不称先师”。
实际上,在民国以前,西南的很多地区都有尹珍祠,没有尹珍祠的地方文庙也会有尹珍的祭祀牌位。
这也反映出后世对尹珍的景仰之情。
公元153年,已经七十多岁的尹珍又拜在武陵郡(今湖南湘西、贵州黔东南一带)的应奉为师,学习图纬(那个时候的神学),学成,精通“天地人”三才之道。
一般认为尹珍的教育分为两阶段。
第一阶段是蒙学,学生主要是识字和写字,当然写的是正体小篆,在识字和写字的过程中接收一些简单的句读、韵文和文学知识。由于尹珍本身书法好,对学生要求也高,因此他的学生大都书法造诣较高。
第二阶段学生主要学习《论语》、《孝经》等儒家经典,对学生进行较系统的儒家道德教育。让学生“修十义以治七情”,十义者,“父慈、子孝、兄良、弟悌、夫义、妇听、长惠、幼顺、君仁、臣忠”也;七情者,“喜、怒、哀、惧、爱、恶、欲”也。
尹珍于桑梓之地办学、传道、授业、解惑、启蒙教化,“兴起学校,渐进迁其俗”。使蛮荒之地的南夷边民潜移默化地接受了当时中原地区的文明、道德和风俗。
尹珍身体力行,言传身教,对父母兄长的孝顺,对弟妹子侄的慈爱,以及忠于职守,交朋友重信义,对民众谦恭和蔼等,都被地方官和乡党舆论公认为“孝廉”楷模,名声远播。在东汉时,没有科举制度,实行的是“举孝廉”的制度,尹珍是许慎高徒亦是名师大儒,既是豪门贵子,又有启蒙教化之德行,守孝道之善状,在郡县声誉很高,因此地方官以其精通经术,选入文学科向朝廷举荐。
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
尹珍被朝廷录用以后,先担任尚书丞郎,后官至荆州刺史。
尹珍任荆州刺史时,其秩本来是六百石,但是朝廷给其二千石,这就像今天的县长享受省长待遇一样,可谓秩卑权重而赏厚。
这和尹珍既有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修养,又有以儒术治吏的经伟奇才分不开的。
尹珍年老辞官还乡,重操旧业,将原学馆改名为“务本堂”,矢志育人。公元162年病世,葬于务本堂后,卒年84岁。
尹珍其人其行在中国历史上有重要影响,后世很多史书对尹珍均有记载,近代的《中国人名大辞典》、《辞海》等权威性辞典也有专条介绍。
尹珍与同时期的舍人、盛览被后人并称为“汉三贤”,遵义地区的汉三贤祠即是纪念这三位先贤。
唐代时期为了纪念他,在贞观十六年以其出生地命名为珍州,后多次变换,在宋以后多为真州,隶属播州。
后来到民国32年(公元1943年)当时的贵州省政府“特呈准中央政府,将正安县划出一部份,另设一个新县,称为道真县”,后道真县一直延续到今天。
道真成为全国唯一以人名命名的县,就是为了纪念这个伟大的贵州教育先驱、人文鼻祖尹珍(其字道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