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赤峰市翁牛特旗阿什罕苏木乡“尹家皮匠”

分类: 尹氏渊源记事 |
内蒙古赤峰市翁牛特旗阿什罕苏木乡“尹家皮匠”
来源:【内蒙调研】潘鲁生:翁牛特旗的尹家皮匠(2017年11月8日)
前坐尹明,后排左尹福祥,后排中潘鲁生,后排右尹晓伟。
“尹家皮艺”简介
尹家祖籍在河北省顺天府玉田县。
1890年逃荒移民到翁牛特旗乌敦套海镇那吉来村。
尹家皮艺创始人:尹顺
尹家皮艺第二代传承人:尹秀海,1920年出生。
尹家皮艺第三代传承人:尹明,1940年出生。
尹家皮艺第四代传承人:尹福祥,1970年出生。
尹家皮艺第五代传承人:尹晓伟,1990年后出生。



尹家是当地闻名的“尹皮匠”,也是内蒙古翁牛特旗唯一一家还在坚持制作马具皮匠的家族。据家谱记载,尹家祖籍在河北省顺天府玉田县,1890年逃荒移民到翁牛特旗乌敦套海镇那吉来村。尹家的皮匠手艺最早始于尹顺。为养家糊口,当时十多岁的尹顺出外给牧民放牛放羊,跟随牧民学习了熟羊皮的白皮匠手艺,能做羊皮袄、羊皮大衣。之后尹家便开始靠皮匠手艺讨生活。1920出生的尹秀海是尹顺的儿子、尹家皮匠手艺的第二代传人。尹秀海自幼随父亲学习白皮匠手艺,期间也曾拜过一位熟牛、马皮的黑皮匠师傅为师,手艺行当讲究“艺不外传”,他便交钱学艺。掌握黑、白皮匠全套手艺后,尹秀海开起了自己的皮匠作坊,给周边的牧民老乡做些大车皮具、马具,成家立业。尹明是尹家皮匠手艺的第三代传人,他1940年出生,自幼随父亲走南闯北,学习马具皮艺制作。为求生计,成年后的尹明去牧区找活儿,给牧民做大车皮具、羊皮袄,给生产队维修马具,期间为求工艺精进他还用赚来的钱拜师学艺。日子久了,尹明在牧区结识了很多朋友,也有了不小的名气。1958年阿什罕苏木成立了综合厂,尹明受聘进厂做了皮匠师傅。成家后为方便工作又能照顾家庭,便举家搬到现今居住的阿什罕苏木。尹明膝下有两儿两女,他把手艺传给了次子尹福祥。1970年出生的尹福祥初中毕业随父亲学习皮匠手艺,成为尹家皮匠手艺的第四代传人。时代变迁,游牧生活发生改变,骑马的人少了,马具、皮匠的活儿也少了,尹福祥平时只能接一些维修马具的零碎活,空闲时打工赚钱,考虑家传手艺不能丢,时不时也会教儿子尹晓伟一些皮匠手艺的基本功。90年代后出生的尹晓伟,是尹家皮匠手艺的第五代传人。2011年从敖汉旗职教中心毕业后到北京当了维修工,2014年中秋节回家探亲,听爷爷尹明唠起自家的皮匠手艺,“以后没有人骑马了,我做的东西没用了,也卖不出去了,这种脏活累活也没有人愿意干下去了”,经过深思熟虑,他辞去了北京的工作,回到家跟爷爷、父亲学习皮匠手艺。手艺学习是一个艰苦的过程。从选皮子、熟皮子入手学起,腐臭难闻的味道、恶劣的工作环境,加上市场一度不景气,他曾打起了退堂鼓。正在犹豫坚持还是放弃的时候,尹晓伟突然接到镇政府的通知,他被列为新一代皮匠传承人。他开始觉得传承自家的手艺不仅是对爷爷和父亲的一个交代,对社会和民族也是一种责任,他也相信自家的手艺能够养活自己,能够给家人带来好的生活。认识上的转变让他的信心变得更加坚定,经过3年的系统学习,他熟练掌握了制作马具皮具的全套工艺,成了名副其实的皮匠传人。近些年,随着大众消费能力的提高,蒙古族传统手工艺品越来越受欢迎,马具皮具的价格也逐年上涨。以马鞭为例,普通的售价在几百元,精致的可以卖到数千元。据尹晓伟介绍,这几年他家的订单越来越多,很多人买去收藏或当作礼品赠送朋友,也有不少民族特色商店与他家建立了合作关系。2016年4月,“尹家皮艺”正式挂牌,从零散接活儿到专业经营,尹家皮匠手艺迈出了新的步伐。


作为“马背上的民族”,蒙古族对马有着天生的喜好,牧民们或多或少都会制作一些马具。在漫长的历史岁月里,蒙古族马具制作工艺逐渐成熟,形成了自己的一套体系。全套的马具一般会包括辔头、鞍具、绊索、马鞭、马汗板、套马杆等。辔头又有络头、马衔、马鑣、笼头花和缰绳等,鞍具又分鞍桥、鞍垫、鞍花、马镫、鞍韉、梢绳、肚带和障泥等部件。马具制作材料包括皮子、铁、铅、铜、铝、木头、骨头、织品等,马具制作工艺涉及熟皮子、金属加工、木匠、手工雕刻等多种技艺。可以说,蒙古族马具制作技艺是一门综合性的手工技艺,该技艺于2008年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尹家皮匠能制作全套马具,但最擅长的还是马鞭、辔头、梢绳、马鞍等皮活儿。皮匠行当对皮料有特定的称呼,将我们通常所说的“皮革”划分为皮、革、韦3种。皮,专指毛皮;革,指脱了毛的皮;韦,是指熟过的革。熟皮子的过程,就是把皮做成韦。制革,首先要把毛皮放入石灰水池中浸泡数日,皮厚者可多泡几天,待皮毛腐蚀掉时,再用刮刀“推里子”除去皮上的肉和油,同时脱去杂毛。制韦,俗称“熟皮子”。首先是润皮去渣,将僵硬的皮子用清水润湿,软化后加热水温,同时加入适量皮硝,反复揉搓、加热数次,直至皮子彻底熟透;接着“盘皮子”,再次刮净皮子,拧去水分,涂上动物或植物油,反复揉搓将油渗入皮内;晒干后进行钩锦,使其柔软。熟皮子的确是一件非常艰苦的工作,且不说费力、费神,单说皮料腐烂后散发出的气味就让人难以接受。接下来便是根据用途切割熟好的皮子,俗称“割经子”“割皮条”,相比“熟皮子”的力气活儿来说这是一个技术活儿,需要两个人合力才能完成。割经子用的刀很特别,型如镰,刃上有一小木棍儿,操刀时要用大拇指按着木棍一端在皮上划行,掌控割出皮条宽窄均匀则全凭经验。割好的皮子,即可用来编织马鞭、稍绳或制作其它一些皮具。这是熟皮子、割经子工序的一种情况。蒙古族皮具制作工艺,以马鞭为例。一般来说,马鞭由鞭把、鞭体、鞭鞘3部分组成,根据鞭体的不同大致可分双龙头马鞭,俗称二龙头绪马鞭,以及圆鞭、赛马专用鞭、四棱鞭等。双龙头马鞭和圆鞭由16根皮条编制,编赛马专用鞭要12根皮条,编4棱鞭要8根皮条,鞭子柔中带刚、小巧灵便、是驯服和驾驭牲畜最好的工具。鞭体是马鞭最为重要的部分,其芯儿是硬牛皮,牛皮外编织柔软的狗皮条。牛皮坚挺,狗皮柔软,两相结合松紧适度、弹性好,这样的马鞭最好用。上等的马鞭需要上好的皮料,辨识皮料也是皮匠的必备技艺。编织马鞭的过程,既需要力量,也需要经验,技艺纯熟的皮匠编织马鞭是一种艺术。马鞭制作需要特制的工具,有硬弓、割刀、扎锥、扎刀、角质扎锥、倒钩等,这些工具基本都是由皮匠本人亲手制作的。马鞭编织通常会采用管状编织法,综合运用肩结、勒编、平编打结等技法,将柔软的狗皮条均匀地绕编在坚挺的牛皮芯上,最后整型。目前各地流行的蒙古族马鞭款式大体相似,基本保持了传统马鞭的样式。此外,马鞭的鞭把制作也很讲究,常用材料有牛骨、羊骨、果木、牛羊犄角及金属等。以牛骨为材料的传统做法,先要用开水反复煮,去除骨头内外的油脂,再根据鞭把长短需求断开、打磨、掏孔、抛光、雕刻。为追求精美的效果,皮匠也常会在鞭把上做各种装饰,除去雕刻一些吉祥纹样外,还会采用镶嵌、绘制等技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