醉心榜书20载的天津农民书画家尹世江
2009年09月02日
新华网天津频道9月2日电(孙洪磊 扈树燕)尹世江,一位长相粗框、不善言辞的北方农村汉子,1956年出生于西青区李七庄街程村,自幼酷爱书法艺术,自20年前迷上榜书,一直醉心研究创作,并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一派艺术风格,作品曾先后在《中国书法报》、《中华英才大典》等国家级重点书画刊物上发表。
初见尹世江,很难将眼前这位普普通通、率性憨厚、不善言辞的北方汉子与"中华当代书画家"、"中国杰出艺术工作者"、"世界华人杰出贡献金奖艺术家"等等这些专有名词联系起来,直至他将自己的榜书作品和若干获奖证书一一呈现在面前,并亲自"操刀",用碗口粗的大毛笔写下了几个1米见方遒劲有力的大字,才令在场人对他刮目相看,心生佩服。
自幼酷爱书画艺术
今年53岁出身书画世家的尹世江,自幼喜爱书画艺术,尤其善书大字、画鸡,经常与书画知名人士交流技艺,博采众长,独树一帜,因其作品"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的特点,在天津市乃至全国书画界都颇有名气。闲暇之余,他还喜欢收集古玩、研究"微雕"艺术,没事儿的时候爱用一个高倍放大镜在一个个只有拇指盖大小的东西上篆刻一些诗词、书法,这些兴趣爱好都为他不断提高艺术修养和文化积淀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半路出家
醉心榜书
九十年代初期,一个偶然的机会,尹世江迷上了书画界创作难度颇高的"榜书"。提起"榜书",也许人们会很陌生。简单来说,榜书就是用几斤重的大毛笔或墩布在几米长的宣纸上做画或写字,单个字面积要达到1平米以上。看似简单,但真写起来才知道不容易。因为墩布本身就有一定的重量,再沾上墨汁,足有十几斤重,要在几米长的长卷上写字,倘若力道不够,只要稍稍一下笔,薄薄的宣纸就会被"荫"出一个大窟窿。尹世江没少动脑子、费心思。他专门腾出屋子,把宣纸铺在地上,以"地"为"桌",给墩布沾上墨汁,练习榜书。
谁知经验不足、力道不够,一下笔,纸就破,一眨眼的工夫,一摞摞干干净净的宣纸就都变成了一堆堆破烂脏臭的废纸,墩布也用坏了好几把。尹世江并没有灰心,而是买来许多与榜书有关的专业书籍和光盘,把自己关在屋子里潜心研究创作,并专门走访各地志同道合的榜书爱好者,相互切磋技术。很快,他便悟出了其中的门道:要想把榜书写出气魄和劲道,不仅要练手劲,还要练腰和腿的功夫,不能用蛮力,要用巧劲和柔劲,将"意"、"气"、"道"巧妙地融合在一起,眼疾手快,气沉丹田,一笔呵成。
1996年,尹世江的作品初见眉目,并在天津市的榜书界崭露头角。
自成一派
享誉盛名
青山不墨千秋画,中华自古育英才。20多年来,尹世江一至笔耕不辍地醉心研究创作榜书,多次参加全国各地举办的各类展览,与社会各界知名人士交流榜书技艺,融会贯通,潜心磨砺,汰去糟粕,推陈出新,以至于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他的字墨辣锋烈、苍穹有劲,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一派艺术风格,作品先后在《中国书法报》、《中华英才大典》等国家级重点书画刊物上发表,现任中华名人协会中国书画研究院名誉院长、中国书画协会理事等职务。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