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原理 vs 挥杆原理
(2013-12-17 15:17:47)
标签:
高尔夫物理文化 |
分类: 我的高球心得 |
好久没有打球了,不过很多问题一直在大脑里转来转去的,正好可以利用冬天好好研究研究
物理学原理 vs 挥杆理论
挥杆肯定是一个物理现象,必须符合物理规律,这两种理论本来是不应该有冲突的。但是事实恰恰相反,很多挥杆的理论是没有物理上的依据的。很多著名球手,教练,都有自己的理论和金科玉律;高尔夫杂志高尔夫频道也经常会展示一些‘理论’。
令人印象最深是golf channel里有个评论员分析职业球员挥杆时总是强调说 stable head, 在他看来只要是stable
head似乎就是好的。
用物理规律去研究会发现很多挥杆理论都存在一些小问题。最常见的例子是‘加速击球’或者说‘加速通过击球区域’。击球是一个碰撞问题,碰撞的时候是速度起作用,这个时段加速度大小有什么关系呢?碰撞的公式里更本就没有加速度这一项。但是‘加速击球’是对人体很合理的一种提示,能够避免在击球前人为的减速。
另一个常见的就是‘右手是否要加力’, 很多人提倡的挥杆是左手带动往下拽,右手被动。
侯根他老人家似乎喜欢右手主导,但是他的书里写得含含糊糊不太清楚。初学者右手加力经常会造成捞球的动作,高水平球手右手主导/加力,
往往能打得更远。仔细推敲一下,左手主导和右手主导的差别在哪里呢? 我猜有可能是下面两条:
1. 如果右手主导打得远,说明杆头速度一定比较快。
杆头速度快,说明之前经历的加速度值比较大(力大),或者说是类似的加速度值出现得比较早(提早加速)
2. 从杠杆原理来看,由于肩部转动,右肩距离球比较近,力臂小;在同样的转肩力矩下右侧的力应该更大一些。
除了上面两个例子,其实还有很多都值得思考
1. 胯制动学说
2. 延迟释放
3. 肩胯分离,转肩还是转胯呢
。。。。
能抓老鼠就是好猫,甄别很多似是而非的‘理论’首要的还是要看能否增加距离,或者是否增加了击球的精度,
或者是否减少对身体的负担。研究表象的同时也研究实质,能找出物理规律来解释是最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