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自学高尔夫之六 挥杆路径的奥秘

标签:
高尔夫挥杆路径体育 |
分类: 自学高尔夫系列 |
这是一个每个打高尔夫的朋友都耳熟能详的话题,但是却也存在很多谜团不为人知。
我们先从大家熟悉的挥杆路径说起:内到内(in-to-in),内到外(inside-out),
外到内(outside-in)
图1

图中我画了三个示意图,红线是杆头的运动轨迹在平面上的投影, 蓝色虚线是通过小球指向目标方向,黑色的点是杆头轨迹同目标线接触点,也就是球位。
in-to-in:
很多朋友,教练,甚至一些著名教练都推崇in-to-in挥杆路径,但是这个情况下我不怎么赞同,或许他们对‘in-to-in’这个字面的理解跟我的理解不一样,或是说参考系不一样。我觉得既然是in-to-in,那么就是图中红线和虚线相切的那一个点,几何上说就是一个点而已。这个点的右侧就是inside-out,
这个点的左侧就是outside-in。
我们如果挥杆每次都要打in-to-in路径,这个难度是比较大的,因为容错空间太小;而且一旦有误差,误差的方向也很难判断。
inside-out:这个是我比较推崇的路径,因为容错空间大,早点晚点接触虚线,挥杆路径都在inside-out范围之内。
outside-in:很多朋友开始接触高尔夫时都比较擅长这个路径挥杆。就不多解释了,大家都懂的。
对于挥杆路径的观察,大家可以使用各种仪器测量 Launch monitor: trackman,
flightscope,或者自己录视频。 把手机或者相机放在低位拍摄就能基本看清挥杆路径了,我的一个视频可以作为参考
如果挥杆路径仅仅是上述三种情况,那么就天下太平,也没有什么奥秘可言了。
事实上,很多朋友长期被outside-in挥杆困扰,经常改动作,改来改去可能还是不尽人意。为什么呢?答案是三个字:
参考系
参考系是非常重要的一点,没有定义参考系的情况下描述挥杆inside-out
或者outside-in的概念是很容易引起混乱的。
上面图1 的分析中可以看出, 参考系在‘小球和目标虚线’上,
所有的三种挥杆路径,都是相对于小球以及那根虚线来描述的。
下面我们换个角度来看问题,
假设一个人在空挥杆,地上没有小球,也没有目标虚线。地上只有一根他自己准备姿势时两个脚尖的连线,用绿色虚线表示(为了方便解释,我们先假设他的肩部同双脚平行)。这样我们也能看到三种不同的挥杆路径,为了方便大家区分,我把曲线画得比较夸张;实际情况可能是很微妙的差别。
图2
这种情况下,挥杆路径主要是各种挥杆动作控制的。
有人比较推崇上杆收杆的对称性,那么一般他们的挥杆是第一种情况,in-to-in。 有人比较推崇内侧上杆,采用draw
bias的挥杆,那么他们的挥杆路径一般是inside-out。 最近很多朋友对Stack&tilt 挥杆感兴趣, 其实ST
挥杆就是就是一种典型的draw bias的挥杆。 最后一种outside-in很少有主流挥杆法会采用,但是占的比例很大,
一般都是业余爱好者转肩过快,或者手casting打出来的。
经过上面的分析,相信大家对挥杆路径已经有了明确的认识。下面我们来举个例子,说说大家最关心的外侧下杆(outside-in)问题
图3
情况1: 这个比较容易解决,不需要过多的调整挥杆, 因为这个挥杆(红色)相对于绿色虚线是很不错的。
需要调整的是准备姿势,球位, 击球路径上的最低点控制。 如果这位朋友没有弄明白挥杆路径的关系,
试图去改红色同绿色虚线的相对关系,有可能会越改越出问题,新引入很多其他的问题。
情况2: 这个相对难一些。 单纯的改变球位什么是不能解决大右曲的现状,
需要先把红线相对绿色虚线的关系调整好,形成图2中的 in-to-in 或者 inside-out。
具体怎么做,这里就不过多描述了,很多教材里都有。
最后讨论大家最关系的问题, 怎么打小左曲 draw, 小右曲fade。 打法可以有很多, 我下面只是举几个例子。
图4
Draw_2: 是闭合站位 (绿色相对蓝色虚线闭合) + inside-out 挥杆 (见图2).
这个是我个人比较喜欢的方式,
因为很稳定,从小球的角度来看挥杆很长的一段都是inside-out路径。
Fade: 是开放站位 (绿色相对蓝色虚线开发) + inside-out
挥杆 (图2 中的情况). 这个是我自己计划中准备练习的球路方式。
以上只是举几个例子,大家可以按照各自的喜好随意排列组合,找到自己的挥杆路径。
(篇外: 本文主要讨论挥杆路径,没有提到另一个重要元素:杆面的情况。
杆面的开放与闭合,大家可以参考‘波哥’的博文)
后一篇:瑞奇-福勒 一号木慢动作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