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原创~~杆身平面理论(SPS)

(2012-04-09 10:04:32)
标签:

高尔夫

体育

分类: 我的高球心得
(首先声明,这套理论目前只有我自己在使用,还不成熟;对别人很可能是不适用的,请各位看官自己辨别。 如果这个不具备原创性,并且已经有人提出并验证过了, 请大家及时的通知我,万分感谢~~)

名字的由来
这个想法和杆身(shaft)平面 (plane), 还有甜点(Sweetspot)有关,我就命名为 ‘杆身平面理论’,英文缩写 SPS

用途及目的
该方法提供了一种有效的甜点击球模式; 而且避免了某种shank相克的发生

适用人群
挥杆轨迹基本成型,每次挥杆可重复性高, in-to-in挥杆, 或者inside-to-out 挥杆。

起源及原理介绍
用杆面甜点击球是大家都追求的目标。 以前向‘维清’请教过如何用甜点击球, 他说这个很难,需要很高的手眼,身体的协同工作。在网上找了半天也没有一个具体的甜点击球练习方法和理论,唯一的方法就是用杆面贴纸,记录每次击球的位置,自己纠正。 其实这个也不是一个方法,只是一个检查手段。

于是我就自己琢磨。。。我每次练球,都有意识的去用杆面甜点击球, 但是随着练习次数的增多,shank发生的概率也越来越高,让人郁闷啊。我初学球的第一年几乎就没有打过shank。 为什么练习的越多,shank反而增加了?
仔细琢磨之后发现, 问题出在杆身平面和甜点击球上了。 

下面的解释 用小麦当模特来示范,图中是1号木,对于铁杆也同样适用。

图中的红线是杆身平面,从握把处一直指向杆面的尾部。 平时我们常说的挥杆平面一般就是指这个通过杆身的直线扫过的平面。从图中可以看出, 小球以及杆面甜点区域没有与杆身平面重合,之间相差一至一个半球的距离。所以我画出了第二线, 黄线,链接杆面甜点和握把, 这个第二个平面称为 ‘甜点平面’; 顾名思义这个甜点平面是和小球的位置重合,在挥杆过程中‘甜点平面’通过小球才能达到‘甜点击球’的目的。

说到这里真相也渐渐浮出水面。 当本人努力练习甜点击球的时候, 大脑在感受的,身体在控制的是挥杆平面(杆身平面)的位置。 经过练习,当挥杆平面和小球重合,啪。。。 shank发生了,因为杆面尾部击中了球。我在室内练习场曾经连续50个球shank,自己嘲讽自己‘挥杆重复性还挺高。。。。’。

接下来有两条路可以选择
1. 感受甜点平面, 让甜点平面和小球重合
2. 继续感受挥杆平面(杆身平面), 让杆身平面在小球下方(靠近身体的一侧通过)

我选择的是第二条路: 继续感受杆身平面, 也就是这个所谓的 SPS 理论
下面是具体操作:
准备姿势时(如图所示),用杆面甜点方正的对准小球,感受球杆和杆面连接处(杆面尾部)相对小球的位置。 这个距离对于铁杆来说较小, 对于1号木最大。通过手眼的协调,记住这个相对位置。 
在挥杆过程中, 意识 不是想着去击打小球, 而是控制杆身平面从小球下方(靠近身体的一侧)扫过,也就是让杆身回到图中红色直线位置,然后就是 啪。。。一声, 甜点击球完成了~~~


原创~~杆身平面理论(SPS)


根据我自己的实践,这个SPS理论是可操作性很强的甜点击球练习模式。 当注意力不需要集中在小球上, 不再努力去击打小球,挥杆也会变的更加顺畅自然;而且很少发生outside-to-in的击球。

(希望大家多多讨论, 也请分享您自己的甜点击球练习经验。 覃教练, 如果你觉得这个有创新性,可以写个paper,请联系我,我们合作写一篇)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