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小学数学德育一体化实施案例

(2017-04-17 21:02:27)
分类: 教育理论

评价案例

案例一:图形的密铺(小学)

(一)活动建议

1.制定研究方案

研究内容:(1)什么是密铺?哪些平面图形能密铺?哪些不能?

2)怎样密铺?如何设计密铺图案?

研究方式:(1)查阅资料,了解有关密铺的相关内容。

2)小组分工合作,每人选择一种学过的平面图形进行研究。

材料准备:剪刀、尺子、卡纸、彩笔。

2.实践探究

1)学生独立探究用一种基本图形进行密铺的方法。

2)全班展示交流。

学生发现用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梯形、正六边形都能单独密铺,圆形、正五边形不能单独密铺。

3)引导学生反思:为什么四边形可以密铺?而五边形不能密铺呢?

3.交流有关密铺的资料

让学生相互介绍自己查询的国内外有关密铺的资料,进一步了解密铺的历史和密铺的方法。

4.自主设计密铺图案

比一比,看谁设计的密铺图案更漂亮、更独特。

最后将学生设计的优秀作品在教室的作品栏里展示。

5.对于这样的探究活动,你想跟老师和同学提点什么建议?

(二)评价建议

1.评价目标:理性精神、数学审美

2.评价方法:现场访谈、操作活动、作品展示

3.观测点

1)在探究过程中,你是怎样发现密铺规律的?

通过对这一问题的访谈,了解学生在画一画、摆一摆、拼一拼的过程中,能否通过观察、比较,发现能密铺的图形与不能密铺的图形各自的特点,进而发现图形密铺的内在规律,从中考查学生是否具有透过现象看本质、全面分析问题的能力,是否具有勇于探索、敢于质疑的理性精神。

2)你对自己设计的作品满意吗?为什么?你最喜欢哪个同学的作品?为什么?

通过对这一问题的访谈,了解学生是否能够运用不同的图形设计出不同的密铺方案。通过对学生作品的新颖性、丰富性、独特性、美观性等维度的观察,了解学生是否具有感受美、欣赏美、创造美的意识和能力。

 

案例二:种蒜苗(小学)

(一)活动建议

1.布置活动任务——记录蒜苗在20天之内的生长过程

请每位同学在家里准备蒜、水、碗或者碟,种植两盆蒜苗。把它们分别放在温度高的地方(记作蒜苗A)和温度低的地方(记作蒜苗B) ,观察20天,每两天测量并记录蒜苗的高度。

蒜苗生长情况记录表

观察

时间

蒜苗A

高度(厘米)

蒜苗B

高度(厘米)

2

 

 

4

 

 

6

 

 

8

 

 

10

 

 

12

 

 

14

 

 

16

 

 

18

 

 

20

 

 

2.选择你喜欢的方式,把蒜苗生长情况做成统计图。

3.用文字或图画记录蒜苗每天的生长情况,有条件的可以把蒜苗的变化拍成照片,也可以把照片做成电子相册。

4.通过观察,你发现蒜苗喜欢什么样的生长环境?分析一下影响蒜苗生长的因素有哪些。

哪几天蒜苗生长得比较快?请你预测一下蒜苗能长到多高。

5.学生上网查询有关蒜苗种植的科学知识。

(二)评价建议

1.评价目标:理性精神、严谨思维

2.评价方法:现场访谈、表演展示、成长档案袋

3.观测点

1)以小组为单位,将种蒜苗的活动经历,编成诗歌、童话故事,或者以舞台剧的形式进行展示。

通过表演,看学生能否真实、完整、细腻地再现种蒜苗的活动过程,考查学生是否具有善于观察、认真测量和记录的严谨的学习习惯。

2)让学生把反映蒜苗生长的统计图表、照片、观察日记以及相关的资料等,做成简报形式,在全班展示交流。

通过以上多种方式呈现的学生探究成果,看学生是否能够通过收集整理、对比分析数据资料,探寻出蒜苗成长的普遍规律,考查学生是否具有求真求实、勇于探索、反思质疑的理性精神。

 

案例三:小学生612岁身高情况的统计活动(小学)

(一)活动建议

1.第一学段的活动

1)指导学生在每学期开学第一周记录下自己的身高数据。鼓励学生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记录数据,如:象形图、列表格、条形图等。

2)初次汇总数据。积累到三年级时,教师组织学生汇总出全班同学的身高数据。通过对比讨论,选择应用复式统计表整理男、女生的身高数据。

3)成长日记。倡导学生每学期根据身高数据,用多种形式与方法写一篇成长日记。如,可以利用绘本、照片的形式,图文并茂地反映自己的成长变化,并对自己的成长提出建议。

4)对汇总后的数据信息进行初步观察分析。比如:全班同学身高的最高、最矮数值以及相差数值,找出大部分同学的身高是多少,并引导学生体会这些数据代表的实际意义。在这一活动过程中,要鼓励学生尝试寻找灵活有效的方法,比如寻找身高的最高值时,可以通过直接观察比较来寻找,也可以分组寻找后再比较。

2.第二学段活动

1)继续指导学生在每学期开学的第一周记录下自己的身高数据。学生可能采用的记录方法有:统计表、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

2)信息发布会。以海报的形式,采用不同的统计图,直观呈现六年来小组、全班同学的身高数据信息及变化情况。

3)成长日记。倡导学生每学期根据身高变化情况撰写一篇成长日记。引导学生把自己的身高与小组、全班数据进行比较,收集中国儿童各个年龄段的身高(男女)标准,以及有关影响身高的知识资料,给自己提出合理化成长建议。

4)组织学生进行数据分析的讨论会。

聚焦的问题:①用什么数据可以代表全班同学的身高?(平均数等)

②把自己的身高与全班平均身高进行比较,关注不同个体之间的差异性。

③对自己的成长过程进行反思,搜集有关影响成长的知识资料,对自己、同伴或低年级同学提出合理化建议。

(二)评价建议

1.评价目标:思维严谨、理性精神

2.评价方法:现场访谈、成长档案袋

3.观测点

1)设立成长档案袋,收集标志性作品。

①个体身高资料。让每个学生把自己每学期记录身高的有关资料进行筛选,把有代表性的作品放入成长档案袋,如:身高记录单,身高统计图、统计表,海报、照片,成长日记等。

②小组和全班的身高数据汇总表和统计图。

③中国儿童各个年龄段的身高(男女)标准、影响身高发育的有关资料和成长建议等。

对成长档案袋中的资料,从全面性、准确性、系统性、丰富性等多个维度进行观察,考察学生是否具有条理分明、严谨求实、一丝不苟的个性品质和不怕困难、持之以恒的学习态度。

2)开展课后访谈,了解学生德育达成效果。

针对全班同学六年来身高的变化情况,你最深刻地感受是什么?通过分析某一时间段的全班身高数据,你有怎样的发现?你怎样说明你的发现?

通过前两个问题的访谈,考查学生在对全班身高进行横向比较的过程中,能否发现同一时间段不同个体的数据虽各不相同,但大部分学生的身高在某一数值范围内,表现出明显的规律性,从而考查学生是否具有用数学的眼光观察事物的习惯,是否能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分析解决问题,是否能用数学的语言表达实际问题,是否具有勇于探索、敢于质疑的理性精神。

通过最后一个问题的访谈,了解学生在对自己的发现进行说明的过程中,能否自觉运用数据有理有据地分析问题,从而考查学生是否具有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在对身高数据进行整理分析的过程中,你怎样选择不同的统计图?

通过这一问题的访谈,考查学生能否根据解决问题的需要,灵活选择不同的统计图对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在对比中体会不同统计图的特点和优势,从而考查学生是否具有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意识与能力,是否具有有根据、有条理、有逻辑的严谨思维的习惯。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