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的故事才吸引人?——读许荣哲《小说课[贰]偷故事的人》

标签:
阅读杂谈 |
分类: 可以一读 |
小说创作,总要讲述一个比较完整的故事,这就需要作者具有一定的叙事功力。如果作者不太会叙事,那他就一定写不好小说。写小说最难的地方是“起承转合”,怎样把一个个情节、一个个场景连贯起来,怎样让一个个人物鲜活起来,这几乎是没有固定的篇章格式的,要把事情写得读者愿意看,并非那么简单。所有的文学作品都有其鲜明的主题,优秀的文学作品,一定具有感染读者的力量。然而,这样的力量来自何处?也许《偷故事的人》会带给你很大的启发。
书的序言里有这样一段话,深深震撼了我:“你过去所做的每一件事,都将成为未来人生的伏笔。小说因为这样而精彩,人生因为这样而值得活。我越来越喜欢当一个偷故事的人。”正如作者所言,无意中听到的、看到的、感受到的,都可能经由我们每个人的浮想联翩而成为一个完全不同的故事,生活的魅力正在于此,而小说创作的秘密也深藏其中。
关于《偷故事的人》与《折磨读者的秘密》最大的差别,许荣哲这样说:“它收录的大部分是我这些年演讲的主题,距离写作近一点,实用感强一点。我敢保证,读完本书之后,你一定会有一种被雷打中、智慧之火从屁股眼冒出来的奇特感受(我知道你不想听这个,但我想讲),人生就要开始往不可思议的意外走去了。”如果说第一册的37篇是技巧、是外力,那么这一册的28篇短文则是内功、是真传,拥有了技法,而且还打通了气穴,也许你就能到达小说创作的更高境界了。
章节题引——小说家们的话都是秘诀
《小说课[贰]偷故事的人》同样有一个清晰的目录,除去自序《偷故事的人》及附录《关于<小说课Ⅰ:折磨读者的秘密>》外,一共28篇短文,每一篇的题目都与小说创作构思有关。从“原罪”“情节”“两难”“叙事者”“虚构”“意外”到“层次”“悬疑”“象征”“选择”等,看上去依然有些散漫,但细想又很绝妙,目录中所罗列出的每一点都直接关系到小说是否有可看性和吸引力,小说创作构思的关键就这样直截了当地呈现了出来,。
不过这一册中,更吸引我的是每一章节题目下的题引,每一段都是引自名家小说,虽然都只有百来字,却字字珠玑,承担着进入正文之前激趣或导引的作用。有的直接呈现短文中所引用的小说关键情节,让人印象深刻,且过目难忘;也有的旁敲侧击,从另外的角度引领你对小说创作进行崭新而多元的思考。
比如,在“悲剧——两次弄巧反成拙”一文前,作者引了索福克勒斯《俄狄浦斯》中的一段文字:“底比斯国王拉伊俄斯,你渴望有一个儿子。好的,你将如愿以偿。但命运女神判定你将死在儿子手里,而这也是主神宙斯的意愿,因为他听到珀罗普斯的诅咒,说你过去曾害死他的儿子。”作者分析《俄狄浦斯》的戏剧构成是因为A国王和俄狄浦斯两人无意间都犯了“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的错。A国王只知儿子会杀父娶母,却不知儿子并没有死;俄狄浦斯只知自己会杀父娶母,却误以为养父母是亲生父母。父子两人都只想着避免其一,却因为其二的两个错误形成了一个逃不开的圈,最终接力完成了“杀父娶母”悲剧,应验了命运的诅咒。题引的一段文字正是让我们看到小说中命运设定的结果,这样的引无疑能够让我们对故事有更好的整体感知。再看“好奇心——福尔摩斯的第一次推理”一文,题引是柯南·道尔《血字的研究》中的一段:“一个逻辑学家可以推论出那滴水来自于尼亚加拉瀑布或是大西洋,也不需要亲自见过或是去过这两个地方。因此,所有的生命加在一起其实是一条巨大的锁链,只要抽出其中一个小小的部分,我们就可以推论出生命的本质。”作者以推理小说为例阐释了“好奇心”在小说创作中的价值。正如作者所言,好奇心是人的本能,但并非所有的东西乱写一通都可以引起读者的好奇,只有经过作家的精心安排架构,才能在某个点恰到好处地引发读者的兴趣,让读者欲罢不能,进而非看到故事的结尾不可。小说创作中,作者笔下的人物中总有那么一个神一样的存在,他也许是敏锐的发现者、也许是冷静的旁观者,也有可能是一切关键事件的联结者,这个人物总有办法让读者将目光聚焦到他身上,他的真知灼见往往藏在平凡的言语中,读者往往会忽略,且作者也不会对此有过多的解释,因而就形成了一股悬念,逼着读者必须一直往下读,有时还不得不回头寻找潜藏在字里行间的线索。在小说中,巧妙地架构情节和设置人物,不知不觉地引发读者的好奇心,这是小说能够具有吸引力的秘诀之一。
这样的例子举不胜举,每一篇短文前都有这样的题引,用实证的方式和作者文中所叙述的秘笈呼应,捧读《小说课[贰]偷故事的人》,单是题引就能给读者极大的启发,结合作者的简析,甚至你还能悟出更多的小说创作法宝。
构建故事——作者的方法真的很简单
在《偷故事的人》中,作者依然沿用了第一册的方式,以古今中外文学作品的故事架构作为例子,解读故事构成、发展的关键点,让读者不但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
涉及的文学作品依然很丰富,《80天环游世界》《少年派的奇幻漂流》《东方快车谋杀案》《余震》《人间四月天》《麦琪的礼物》《赌注》《堂吉诃德》《金银岛》……也许不是每一篇都称得上是大部头的经典名作,但篇篇都耳熟能详,自然而然地激发起读者的兴趣。
每一个话题都很细碎,我粗粗地分类,发现在作者笔下,小说创作的关键至少涉及这样两个主要话题,一是关于故事的架构,二是关于故事的推进。所谓架构,我的理解是整体结构。作者提供了一个包含了七个问题的通用公式,只要把这七个问题想明白,把彼此之间的关系理顺,那就足以呈现出一个完整的故事框架。我尝试着仿照作者的方法,用这个公式搭建起一个故事的结构,姑且可以称之为《追梦少年》:
1.目标:高中生小南想要成为一个网络游戏的设计师。
2.阻碍:小南的哥哥中学时代就是因为迷恋网络游戏导致学业受挫,一蹶不振,离家出走,杳无音讯。所以小南的喜好从来都没有得到父母的支持和认可。
3.努力:小南偷偷地加入了学校的创新实践项目,尝试着在课余学习更多的电脑技术,并且寻找着将自己的设想变为现实的机会。
4.结果:学校的创新实践项目获得了市级比赛的大奖,作为主力队员的小南受到关注。
5.意外:新闻媒体对小南的报道被他的父母看到了,父母得知小南参加的项目和游戏程序设计有关,坚决制止,瞒着小南拒绝了高一级比赛的邀约,小南得知后极度逆反,甚至放弃了学习。
6.转折:哥哥的归来打破了这个家庭的僵局,哥哥用自己的经历告诉小南,任何时候都不能放弃学习,要想在网络技术上有所发展,知识的储备是多么重要;哥哥其实并没有放弃自己的梦想,在经历了种种挫败后也认识到沉迷游戏的危害,因此他在大城市里参加了技术培训,现在和几个同龄人一起组建了一个小规模软件公司,将自己的兴趣做成了事业。父母从中也有所反思。
7.结局:小南不再纠结、逆反,父母也开始慢慢宽容了起来。因为小南知道,他的未来需要当下的脚踏实地。
虽然,上述故事是一时兴起,显得有些幼稚简单,但从中不难看出故事架构的完整性。对于中学生而言,不必想到小说创作,但就怎样把一件事写具体写生动,这个公式已经具有了极大的意义和价值。
当故事有了清晰的框架,如何让每一部分都丰满起来,并且推进得张弛有度、有起伏有意趣呢?许荣哲告诉了我们很多个小秘笈,比如,可以设置两难的困境和多重的意外;可以借题发挥,把要揭示的内容含蓄地隐藏起来;还可以用“打赌”的方式让情节突破常规,并且设计赌注,让其曲折跌宕……每一个方法都是那样地浅显易懂,借助许荣哲的文字,我们不但能够读出文学作品的玄机,而且还找到一些创作的秘密。
我觉得许荣哲对小说创作的理解和阐释,就如同给了我们一个线条简单的骨架,我们可以以此为基础创作出一个具有个性的人物,我们可以尽情地根据自己的喜好决定这个人物的胖瘦高矮,可以给他穿上任何你想得到的服饰;许荣哲又给了我们很多小机巧,你可以选择运用,这就好比给衣服定个扣子、缝个花边、做个褶皱……最终呈现在大家面前的就一定是一个充满活力又富有个性趣味的形象。
小说创作大抵也就是这样的,有兴趣不妨一试。
故事可以“偷”,门道要自己悟:
1.只要问自己“七个问题”,就可以在三分钟内,立刻说出一个“有开头、有结尾、有冲突、有转折”的完整故事。……
问题一:主人公的“目标”是什么?
问题二:他的“阻碍”是什么?
问题三:他如何“努力”?
问题四:“结果”如何?(通常是不好的结果。)
问题五:如果结果不理想,代表努力无效,那么,有超越努力的“意外”可以改变这一切吗?
问题六:意外发生,情节如何“转弯”?
问题七:最后的“结局”是什么?
把上面的七个问题简化之后,就可以得到故事的公式:
1.目标→2.阻碍→3.努力→4.结果→5.意外→6.转弯→7.结局
不管小说、电影,还是漫画,只要它的核心是故事,大部分都有类似的戏剧结构。
2.事实上,这个公式并不是故事制造机,而是一条串故事珠珠的线。创造故事的过程并非无中生有,而是把我们脑子里,散乱的故事碎片,利用因果逻辑,一个一个串了起来。……
仔细核对便会发现:1.目标=“因为”;2.阻碍=“但是”;3.努力+4.结果=“所以”;5.意外+6.转折=“但是”;7.结局=“所以”。
发现了没有?七个问题其实是一条逻辑的线,它把依照时间顺序排列的“故事”,转换成依照逻辑因果排列的“情节”。
3.故事就像散落一地、未经拼凑的积木,彼此之间没什么关联;情节则像积木的“卯”和“榫”,一个凹,一个凸,当凹和凸一个接着一个组合起来,具体的东西才会慢慢成形。
4.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说得好:“每告诉小孩一个答案,就是剥夺一次他学习的机会。”换句话说,不告诉小孩答案,反而可以帮他展开想象力的翅膀。
凡事皆有可能,重点在于你能不能说出自己的道理,也就是“自圆其说”。
5.小说家不仅拥有述说的权利,更重要的是,他还拥有虚构的权利。
小说的英文就叫“fiction”,意即“虚构”。现实生活里,虚构让人心虚、遮遮掩掩,但小说家面对虚构(fiction)时,必须有我是“唯一”一个的强烈自信,不管我说出多么难以置信的故事,读者诸君呐,你们都必须接受。
“我是唯一一个逃出来向你报信的人”里的三个关键词,强有力地一语道破小说创作的核心精神——虚构。
6.一般而言,所谓“意外”指的是“料想不到”。但从小说、戏剧的观点,我喜欢把意外定义为“努力之外”,也就是费尽心机都无法达成的事,却在某个转折点发生了。
读者你呀,可能不以为然——那还不是一样,都是料想不到哇!
其实不一样。对我而言,“努力”之后的意外,才有意义;如果只是单纯被雷打到、中了彩票、发生车祸……这种不需努力的意外,就纯粹只是意外了。
7.当小说家希望笔下的人物,从索然无味的日常跳出来,突然干起不寻常的事时,就必须给人物一个合理的动机。所谓动机,就是促使人从事某种行为的力量和念头。
在我所见过的各种动机里,最不负责任的一种,叫“打赌”。
所谓打赌,就是针对某件事物和他人赌输赢。
不过我也必须承认,“打赌”简单而有效,因为只要一打赌,平时不可能做的事,一下子就有充足的理由了。
8.电影《怪物史瑞克》里有句名言:“洋葱有层次,妖怪也有层次,万事万物都有层次!”
我非常喜欢这句话。如果不能看出层次,那么史瑞克将永远只是一只丑不拉几的怪物。如果能看出层次,那么怪物就会有很多种可能:一个值得信任的好朋友、值得相守一辈子的好情人……
同样的,我非常喜欢有层次感的故事,随着故事一页页往下翻,读者看到一层又一层不一样的风景。
9.思索什么是有用的常识,什么是阻碍进步的常识。
思索什么是有用的创意,什么是只能养蚊子的创意。
最重要的是:思索什么才是问题的核心、改变一切的关键。
一层一层思索下去,你才可能抵达问题的核心,发现并且改变自己的命运。
10.日本人喜欢吃鳗鱼,所以常常从台湾运送鳗鱼到日本。但鳗鱼天生娇弱,运送过程中容易缺氧而死,为了提高鳗鱼的存活率,聪明的渔民想到一个妙招——在每一箱鳗鱼里都放进一条生命力强悍的土虱。土虱是鳗鱼的天敌,一见到敌人来了,为了活命,鳗鱼无不使出浑身解数,拼命逃窜,大口呼吸。最后虽然有几条鳗鱼会被土虱吃掉,但大部分的鳗鱼都活了下来,因为凶猛敌人的存在,激发了强大的求生意志。
同样的道理,如果小说里的主人公软趴趴,一点劲儿也没有,那就加入一个凶猛的敌人。一旦有了敌人,主人公就会立刻升级,而且是升到超越敌人的等级,如此一来才能打败敌人,存活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