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宝黛吵架”的心理描写

(2015-02-18 09:38:10)
标签:

情感

文化

“宝黛吵架”的心理描写

李文刚

读过《红楼梦》的人都有这样的看法,《红楼梦》在刻画人物性格和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时候,通常是以人物的行动和人物的对话来展现的,极少运用描写人物内心活动的心理描写去写人的。“宝黛吵架”就是一个例外。

“宝黛吵架”是《红楼梦》第二十九回“享福人褔深还祷福,多情女情重愈斟情”里的一部分。“宝黛吵架”描述了宝玉、黛玉这两位恋爱中的主人公吵架的起因和愈吵愈烈、最终两人都后悔的过程。揭示了恋爱中的少男少女内心与言行不符乃至悖反的普遍现象,甚至是为不起眼的小事却吵得不可开交,也就是人们常说的:爱到极处,反生争吵;爱之愈深,想的愈多,争吵愈多,吵得愈烈,说的愈狠。反映了少男少女在恋爱中心理的复杂及内心的奥秘。在这里我读出了曹雪芹——他不愧是一位研究少男少女心理的专家。

本来宝玉见黛玉病了去看黛玉,可黛玉因昨天张道士为宝玉提亲一事还耿耿于怀,于是说:“你只管听你的戏去罢;在家里做什么?”宝玉一听这话,想:“别人不知道我的心,还可恕;连他也奚落起我来。”本来心里就不痛快,这样一来,“心中更比往日的烦恼加了百倍”。于是说道:“我白认得你了!罢了,罢了!”他这一说,就加剧了黛玉要吵架,于是黛玉“冷笑了两声道:‘你白认得了我吗?我那里能够象人家有什么配得上你的呢!’”“宝玉听了,便走来,直问到脸上道:‘你这么说,是安心咒我天诛地灭?’”这样你来我去,闹的黛玉哭哭啼啼,说:“我要安心咒你,我也‘天诛地灭’!……何苦来呢!我知道昨日张道士说亲,你怕拦了你的好姻缘,你心里生气,来拿我煞性子。”

宝玉和黛玉是相爱的,而且爱之极深,宝玉“早存一段心事,只不好说出来。故每每或喜或怒,变尽法子暗中试探。”黛玉同样如此,“也每用假情试探”,“你也将真心真意瞒起来,我也将真心真意瞒起来,都只用假意试探”,“两假相逢,终有一真”,就“难保不有口角之事”了。

宝玉心里想的是,“别人不知我的心,还可恕;难道你就不想我的心里眼里只有你?你不能为我解烦恼,反来拿这个话堵噎我,可见我心里时时刻刻白有你,你心里并没我了。”黛玉心里想的是:“你心里自然有我,虽有‘金玉相对’之说,你岂是中这邪说不重人的呢?我就时常提这‘金玉’,你只管了然无闻的,方见的是待我重,无毫发私心了。怎么我只一提‘金玉’的事,你就着急呢?可知你心里时时有这个‘金玉’的念头。我一提,你怕我多心,故意儿着急,安心哄我。”这些都是心理描写,通过这些心理描写刻画了两个人的性格。两个人相爱,可在少男少女的时候,对“爱”难以启口,就这样掖藏着、猜忌着。这样的猜忌,只能是往坏的方面猜忌,绝不会往好的方面去想——这就是恋爱中的少男少女内心与言行不符乃至悖反的普遍现象。如果是成年人或老年人,这样的情况就很少发生,双方是怎样想的,互相说出来,事情就解决了。可是,对于不谙世事的少男少女来说,当面说出来可就难了。文章好就好在这里。

接着就愈吵愈烈,吵到宝玉摔玉、砸玉——这是不要命了!黛玉拿剪子剪掉她送宝玉穿在玉上的穗子——这是黛玉送给宝玉的一颗心呀!一个砸玉,一个剪穗;一个说“何苦来你砸那哑巴东西?有砸他的,不如来砸我。”一个说:“你只管铰!我横竖不带他,也没什么。”这都是绝话!这都是断交的话!这也是最让双方伤心的话!这就是少男少女:爱到极处,反生争吵;爱之愈深,争吵愈多愈烈。什么话解气,就说什么话,恨不得把人气死!

当 贾母王夫人进来,宝玉和黛玉谁也没说什么,“问起来,又没为什么事”,读者可不要小看“问起来,又没为什么事”这九个字,这九个字是点睛之笔。这九个字真真实实地反映了少男少女在恋爱中的复杂心理和他们心里的奥秘。他俩的争吵,有什么大不了的事呢?没有。就是两人相爱,爱到极处,想的多,想的细、想的深,少男少女又不好说出口,爱之愈深就反生争吵,爱之愈深,争吵愈多愈烈。

过了一日,薛蟠生日,家里摆酒唱戏,宝玉已经后悔跟黛玉吵架了,“无精打采,那里还有心肠去看戏?”黛玉见宝玉不去看戏,“心里想:‘他是好吃酒听戏的,今日反不去,自然是因为昨儿气着了;再不然他见我不去,他也没心肠去。只是昨儿千不该,万不该,铰了那玉上的穗子。管定他再不带了,还得我穿了他才带。’因而心中十分后悔。”当贾母所说的“不是冤家不聚头”这句话“传到宝玉黛玉二人耳内,他二人竟从来没有听见过‘不是冤家不聚头’的这句俗话儿,如今忽然得了这句话,好似参禅的一般,都低着头细嚼这句话的滋味儿,不觉潸然泪下。虽然不曾会面,却一个在潇湘馆临风洒泪,一个在怡红院对月长吁。正是‘人居两地,情发一心’了。”两人后悔吵架了。

作者总结概括地好:“你也将真心真意瞒起来,我也将真心真意瞒起来,都只用假意试探,如此‘两假相逢,终有一真’,难保不有口角之事”。作者运用直接的心理描写,展现了人物内心世界细腻而微妙的变化,反映出人性的复杂和内心的奥秘,达到了“曲径通幽”引针探海的艺术效果。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