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川汇海,万众齐聚,
我们怀着怎样的侠骨柔情仗剑千里,
又对逍遥千年的古城如何一网情深。
古风古韵古江湖,
热血传奇平遥城。
双林寺
有支著名的民歌《人说山西好风光》,说明山西境内纵横着各类奇特的景观地貌和壮丽的山川,而这些著名的自然景观与悠久深厚的人文景观有机的融合在一起,使山西拥有了十分丰富的旅游资源。不过我认为山西之胜而非自然山水,从汉唐到明清,山西一直是人文荟萃之乡,两千多年的文化积淀留下了许多宝贵的遗产,平遥双林寺就是这艺术精品的保存者之一,这里有无数精美绝伦的彩塑、壁画。今天,就让我们一同走进这座“东方彩塑艺术宝库”——双林寺。
http://mmbiz.qpic.cn/mmbiz/AyKiblic6Mwdt7lUzl9naRiaYPgCWrk1ypAg7DvcoeerGzSI74spz0BNiaThicE7fwdTymzv4x3qiauTUMciapGEZhDsA/640?wx_fmt=jpeg&tp=webp&wxfrom=5&wx_lazy=1
景点简介
双林寺座落于平遥古城西南6公里的桥头村,作为平遥最早开放的旅游景点,以精湛的彩塑名扬海外。1988年被评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7年12月3日与平遥古城,镇国寺一同申报成为世界文化遗产。寺中唐槐、宋碑、明钟掩映其间,但真正叫人动心和赞叹的是这里彩塑那独具特色的魅力。它被中外艺术家称为当之无愧的“东方彩塑艺术宝库”,它以古老辉煌的艺术和迷人的景观吸引着海内外游客。与其说这里是座佛寺,倒不如说它是中国民间彩塑艺术的一个陈列馆。它的始建年代已无考证,但据北宋大中祥符四年(1011)。姑姑碑记载,寺院的重修年代在北齐五平二年,从这儿能推算出始建年代在北魏早期,距今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了。双林寺原名“中都寺”,您看到在牌楼正面写有“中都遗风”四个大字,因在西汉到北魏年间,曾在此设中都县而得名,为什么又易名“双林寺”呢?带着这个问题我们进寺中参观。
双林寺原名“中都寺”,其地本为中都故城所在,因之得名。创建年代很古,但没有准确纪年。据佛经记载,佛祖释迦牟尼涅磐在双树之下,头北面西,右胁而卧,圆寂升天,四边双树顿开白花,称为“双林入灭”,根据这一记载,中都寺改名双林寺。双林寺殿宇历代重修,现保存下来的是元、明、清三代的建筑。它坐北向南,修建在3米高的土台基上。庙群占地面积约为一万五千多平方米,内分东西两大部分。西部为庙院,沿中轴线坐落着三进院落,由风格迥异的十座殿堂组成;东部为禅院、经房等,明代时于寺庙外围建一周高大的夯土包围墙,上置箭垛,外观颇似一座小城堡。寺内现存1600余尊作品全部由木胎泥塑而成,集宋、元、明、清历代彩塑之精华,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称之为“真正的、独一无二的珍宝”。
天王殿
天王殿前廊下的“四大金刚”像,金刚是佛教的卫士,他们“缠衣裹体,执金刚杵”。每尊高达3米,在有限的空间内摆的架势很大,给人的形象是非常生动的。并不像一般寺庙门神狰狞害怕的样子,相对而言就有古代武士的亲切之感了。令人感到坚强有力,甚至忘却了他们是神,而是力大无比的勇士。在他们身上塑造最成功的要数他们的眼睛,在黑暗中好似两颗眸子在闪动,从山门到天王殿这一段甬道上,每走四步,就会明显地感到其中一位金刚在盯着您,如果有兴趣的话,不妨大家试一试,就会发现他们恪尽职守,既在审视您,又在欢迎您,所以要经过他们的审视,才能接近于佛。
http://mmbiz.qpic.cn/mmbiz/AyKiblic6Mwdt7lUzl9naRiaYPgCWrk1ypAgOyGJw6zjiaSibtHE856n87O9jxwAlR9P7RyvUzHEgzsam9iaNqFueHoQ/640?wx_fmt=jpeg&tp=webp&wxfrom=5&wx_lazy=1
天王殿是整座寺院的打头殿,供奉的主像是弥勒菩萨,说到弥勒,大家会想到大肚子弥勒菩萨,其实弥勒有两个化身,我们现在看到的是五代以前的形象,是佛教中真正的弥勒菩萨,而经常见到的是五代以后的形象。传说在很久以前,有个名叫“契此”的怪和尚突然出现在浙江的奉化,长的又矮又胖,肚子特别大,整天用竹竿挑着大口袋(里面装着日常用品),笑嘻嘻地化缘,并经常为穷人治病,十分灵验,但不收分文。契此圆寂时坐在一块磐石上,口中念念有词:“弥勒真弥勒、化身千万亿、时时示时人、时人自不识”。人们突然领悟到他原来就是弥勒佛的化身,于是就照他的样子塑成了中国式的大肚子弥勒佛。
http://mmbiz.qpic.cn/mmbiz/AyKiblic6Mwdt7lUzl9naRiaYPgCWrk1ypAWcl7gLOo8a1Yrn7tBiaGB3nhTKl4icxy7B0XQS9sOT2ia8XL227DibiaqRw/640?wx_fmt=jpeg&tp=webp&wxfrom=5&wx_lazy=1
我们看到的这尊是大肚子弥勒佛年轻时候的。两面是八大菩萨。倒坐南墙左右的是四大天王,佛教说,四大天王的任务是“各护一天下”。所以又称“护世四天王”,即世界的保护者。在传入中国后就完全汉化了,身穿中国武将的服装,他们的威力和慈善相结合,让人感到可敬可亲。
南方增长天王护法于南方,能促使人的善根和智慧增长,手持清风剑,意为“风”,是一位性格刚直,见义勇为的壮士。东方持国天王护法于东方,是帝释天的主乐神,怀抱琵琶。保护东胜神州的人民,意为“调”,他肤白面温,似一位满腔热忱而又慈祥的文将。西方广目天王护法于西方,能以净眼观察护持人民,左手持伞,意为“雨”。是一位赤胆忠心的勇将。北方多闻天王护法于北方,专门护持人们财富,他右手抚舍利塔。左手握蛇,意为“顺”,是一位多谋善断,久经战场,临危不乱的善将的威仪。人们根据四大天王手中所持的法器,附会为“风调雨顺”的象征,表达了向往天下太平,五谷丰登的美好愿望。但遗憾的是,彩塑年久失修,他们手中的法器已经看不到了。
http://mmbiz.qpic.cn/mmbiz/AyKiblic6Mwdt7lUzl9naRiaYPgCWrk1ypA3icfBCtaMVClXqq8LvWaVEd9bWVxPiaQmUDAU0sy2a3APBpHe6NhjVMw/640?wx_fmt=jpeg&tp=webp&wxfrom=5&wx_lazy=1
这个殿是明代的作品,距今有500多年的历史,由于是打头殿,风吹日晒比较严重,颜色不是太完整。这里殿内的彩塑泥土都是使用当地一种粘性很强的红胶泥土,干后能坚硬如石,经久不裂。泥塑干透后,先用胶矾水刷,干后用鸡蛋青加胶水配制大白粉涂刷,刷上白底色后要用棉花或者白布反复擦抹,直至擦出光泽,最后可进行石色彩面,所以彩塑身上的衣,裙均色彩艳丽。和元代《画塑记》中记载的古代彩塑的用料情况大致相同。
伽蓝殿
进了关帝殿,看到清代所塑的关羽像,您看他丹凤眼,卧蚕眉,气势威然,神态逼真,为山西运城解州人,是三国时期的历史人物,自从宋代把关羽封为“义勇武安王”后,更是名声大震,到了明代,关羽头上又加了“三界伏魔大帝威远镇天尊关帝圣君”的封号,升入神界,并且与文圣人孔子并列,成为一代武圣人,在民间,人们又给这位圣人附会了种种法力,佛、道两家也争着把他拉入自己的队伍来壮大声势,关羽从此当上了佛国的护法伽蓝。我们从这个殿可以看到双林寺的雕塑手法---悬塑,塑像都在空中悬着,所以立体感特别的强,两面塑造了关羽一生的丰功伟绩。有怒斩华雄,桃园结义,过五关斩六将等,人物造型生动传神。
http://mmbiz.qpic.cn/mmbiz/AyKiblic6Mwdt7lUzl9naRiaYPgCWrk1ypAQTsxVEyQCsLERYeNTia78ppqPLlt2YP12icdRmpy9MaGgJXqDkEULbng/640?wx_fmt=jpeg&tp=webp&wxfrom=5&wx_lazy=1
罗汉殿
罗汉殿主像观音菩萨居中而坐,十八罗汉像分列两侧。罗汉是梵文“阿罗汉”的简称,梵文意为“应供”,即跳出轮回,除去烦恼,应当受到众生供养的意思。罗汉是由比丘修行觉悟而得到的正果,他们的形象易于辨认,和我们常见的出家人几乎没有两样,也是身着僧衣,剃须落发。双林寺罗汉像塑造写实、概括、夸张、简炼的手法,在佛教造像严格的规程基础上,融入了工匠自己丰富的想象力,把心目中的神表现的完全世俗化、个性化。
观音左侧的第一尊是瘦罗汉,在瘦骨嶙峋、松弛的肌肤下看得见根根肋骨,但他却眯着眼一副悠闲自得的神态,无丝毫的杂念,笑看人间的悲欢。旁边的这尊胖罗汉,丰满肥硕,肌肉结实而富有弹性,龇牙咧嘴,挥动着手臂,一副暴躁易怒的形象,虽已征得罗汉果位,但凡气未减,好像一位率直的武士,与瘦罗汉一静一动,一喜一怒,相映成趣,与其说是罗汉不如说是生活中真人的写照,让人看后回味无穷。
http://mmbiz.qpic.cn/mmbiz/AyKiblic6Mwdt7lUzl9naRiaYPgCWrk1ypAFmJwyNCKH1NfkdAX951Odz1K9fBpBGY6n5YyyTKsEyMgsibCMiaYCkyw/640?wx_fmt=jpeg&tp=webp&wxfrom=5&wx_lazy=1
工匠们为了充分利用有限的空间,在殿内两拐角巧妙地安排了两组立像,这种微妙的意境渲染活跃了满堂的气氛。东南拐角处有两尊风尘仆仆从门外走进的罗汉:一罗汉个头矮小,形似侏儒,但满脸沧桑,人们称他为“矮罗汉”,另一罗汉左手拄拐杖,右手搭着矮罗汉的肩头,身材削瘦,脸色苍白,步履艰难,从他微张的嘴唇,可以看出一种病入膏肓的无奈,但他嘴角的一丝微笑,又表达了那种历经千辛万苦而证得了最高智慧的欣慰之情,人们称他为“病罗汉”。这一高一矮,高低错落的组合,既节约了空间又颇具性格,好似向你诉说茫茫佛境的艰辛。
古代匠师采用对称的手法,在殿东北角同样塑有两尊罗汉。“醉罗汉”满脸通红、醉眼朦胧,东倒西歪。根据他和旁边“迎宾罗汉”的表情动作,人们杜撰出这样的情节:醉罗汉不守戒律,喜欢喝酒。众罗汉都按时听观音菩萨讲经说法,他却喝得酩酊大醉,姗姗来迟一手指着旁边门口处的“迎宾罗汉”仿佛正在为自己辩解,把他醉后胡言乱语、指手画脚的醉态都表现的淋漓尽致。少了一份佛性,多了一些情趣,让人倍感亲切。
http://mmbiz.qpic.cn/mmbiz/AyKiblic6Mwdt7lUzl9naRiaYPgCWrk1ypAwb7YJYuicFQMSUU5e3nDibEN2yrjKOcGiaY1GGQaibVMImlic5UYNYXTEXg/640?wx_fmt=jpeg&tp=webp&wxfrom=5&wx_lazy=1
十八罗汉,个个神采奕奕,个性鲜明。“哑罗汉”可谓全殿的精华之作。他一副印度人装束,结跏趺坐,双眉紧皱,嘴巴紧闭,两眼圆睁,怅然若失的眼神,冷视着世界,看到人间许多不平,但欲言不能,以致胸腹部一鼓一鼓,好似在急促地呼吸。把一尊性格耿直的哑罗汉着急但又无奈刹那之间的形象雕塑了出来。从他的造型,我们可以联想到哑巴的形象,所以后人称他为“哑罗汉”。俗话说:“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他的面部和胸部都憋得通红,虽苦思有悟,却欲言无语,欲喊不能,只有通过愤懑的双目,冷眼注视着人间沧桑。哑罗汉的情愫塑造可谓淋漓尽致。
http://mmbiz.qpic.cn/mmbiz/AyKiblic6Mwdt7lUzl9naRiaYPgCWrk1ypAAquvQJmic2jmJyZvWK145u0qGdxBDbY2AEwAnyicMXxcDJUQw4Vicz9ag/640?wx_fmt=jpeg&tp=webp&wxfrom=5&wx_lazy=1
罗汉殿内塑十八罗汉,是难得的艺术珍品,这些罗汉像比例适当,解剖准确,形体厚重,造型优美,一个个神采奕奕,颇具个性,古代艺术大师在当时极其简陋的工作条件下运用纯熟的传统彩塑技巧和丰富的想象力,利用当地富有粘性的红色泥土,使这些罗汉塑像达到了呼之欲出、若闻其声的艺术境界,在这群罗汉像面前,几乎能触摸到他们肌骨的体温,感觉到他们呼吸的气息,聆听到他们讲经说法的喧闹之声,仿佛他们就生活在我们的周围。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高度的智慧和无限的创造力,被人们称之为“神品”。
释迦殿
释迦殿是双林寺中轴线上的第二座大殿,映入我们眼帘的是檐下横匾上的“灵鹫遗风”四个楷体大字,灵鹫山是佛和弟子们经常讲经说法的地方,“灵鹫遗风”中的“灵鹫”指的就是灵鹫山,殿内供奉的是佛祖创始人释迦牟尼,他是佛国的最高统治者。
佛是佛陀的简称,意为“觉者”“智觉”。佛的左右有两尊胁侍菩萨像,左为文殊,右为普贤。两尊塑像面部丰满,眉清目秀,很像两位可爱的世俗少女。佛祖本姓乔达摩,名悉达多,意为“吉祥”是古印度北部迦毗罗国净饭王的太子,殿内的四周,壁塑结合悬塑,以连环画结构塑有释迦牟尼故事48个,表现了他从出生到涅槃的佛传故事,这些古印度人物,无论形象还是衣服,发型,已经完全中国化了。
http://mmbiz.qpic.cn/mmbiz/AyKiblic6Mwdt7lUzl9naRiaYPgCWrk1ypAAE8MFNW4HeJMfAlb3BeZ8pStStePv1s4N14H1DaEJW8qDtCRwZBLuQ/640?wx_fmt=jpeg&tp=webp&wxfrom=5&wx_lazy=1
从第一层看,净饭王40多岁膝下无子,有一天,他的夫人在睡梦中梦到一头大象从腋下钻入自己的体内,摩耶夫人奇迹般的怀孕了。古印度习俗是怀孕后的女子要回娘家生孩子,路经蓝毗尼花园时,摩耶夫人在一颗菩提树下休息时,悉达多便诞生了。据说他降生的时候,天上鼓乐齐鸣,百花飘香,一片光明,他一落地就能行走,足迹所至,莲花绽开,空中跃出两条飞龙,口吐清泉,为他沐浴,这天正好是我国农历的四月初八,人们称这一天为“佛诞日”。后来每年的四月初八,都要举行法会,并以名香浸在水中冲洗佛像,所以也叫“浴佛节”。摩耶夫人在悉达多出生后七天,便因受风寒而去世了,父王为了让他继承王位,16岁时,净饭王为他和表妹完婚,还生了儿子,过着舒适的王室生活,有着美满的小家庭,请来许多文人墨客教他习文论武。
第二层讲述的就是他习文论武的故事,有宫中学文,也有学武的,传说悉达多王子的臂力很大,可以把大象扔到城外,但是他心底很善良,怕把大象给摔了,还要出来把大象接住,也说明他的速度很快。在他学习精湛时,他的父亲让他去民间寻访,当他看到烈日下农夫汗流浃背时,感到了生的沉重,当看到老人举步艰难时,感到了老的可怜,当看到浑身浮肿的病人时,感到了病的痛苦,当听到送葬的人撕心裂肺的哭声时,感到了死的悲凉,怎样才能让世人从这“生老病死”中解脱出来呢?他苦苦思索着,一位托钵僧对他说“解脱之道要到深山老林中寻找”。于是,他不听净饭王的劝阻,在29岁时,舍弃了太子的生活,出家走了。他为了表示对佛的虔诚,把头发给削掉了,为什么和尚尼姑出家前都要削发?
http://mmbiz.qpic.cn/mmbiz/AyKiblic6Mwdt7lUzl9naRiaYPgCWrk1ypAeHyVcgC0ugYWVnM8ia7laqmTnqQWKFc3Yvt5XuVZIYBNbGJgQrmH5og/640?wx_fmt=jpeg&tp=webp&wxfrom=5&wx_lazy=1
据佛经中记载“头发是烦恼的根源,他躲进了深山密林,先跟名师学习禅定,后又独修苦行6年,最后在一颗菩提树下静坐了七七四十九天,苦思解脱之法,终于得到成佛。右边介绍的是他如何成佛,左边介绍他讲经说法的故事了,抗战期间,阎锡山部队曾驻兵于此,把这个殿当作伙房,所以破坏的比较严重。释迦牟尼八十岁时,觉得自己的讲经缘已尽,便让自己的弟子在八棵大树上用绳子织了一张床,他卧床面西枕着右手便涅槃了,涅槃之后,四周八棵大树顿开白花并相对而合为两棵,称为双林入灭,宋时,取双林入灭,这也是中都寺改为双林寺的由来了。
释迦殿全殿二百余尊古印度的人物形象,无论形象特征还是服饰、发型,已经完全中国化了,背景中的山水云石、花木建筑等均采撷中国的传统园林风貌。其塑造特点是圆雕、浮雕、透雕并用,以青、绿构成冷色基调,通过这些人物的各种各样式的活动,生动地再现了古代社会生产生活的林林总总,丝毫没有宗教作品冰冷的味道,流露出一种凡俗的生活气息。
大雄宝殿
大雄宝殿是中轴线上第三座大殿,也是双林寺最高大的建筑。殿内主像为“三身佛”。按佛教教义,佛有法身、报身、应身三身,也称三化身佛。即:中尊为法身佛毗pí卢遮那佛;左尊为报身卢舍那佛;右尊为应身佛,即释迦牟尼佛。三身佛前有铁铸包泥“接引佛”像迎门而立,两侧是文殊菩萨、普贤菩萨坐像。
http://mmbiz.qpic.cn/mmbiz/AyKiblic6Mwdt7lUzl9naRiaYPgCWrk1ypA6XAK5YdbicEyu1puLJRSnyTgF3pl3o9StZwI3wYN0cZibq0TxcDK7rRw/640?wx_fmt=jpeg&tp=webp&wxfrom=5&wx_lazy=1
我们再看须弥座下的小力士像,塑造的又别有一番情趣,他们体量不大,大约20公分,紧绷的服饰,饱满的肌肉,好像沉重的塑像被他扛起来一样,张嘴怒吼,体现出武士一种气吞山河、力大无比的气势。造型十分夸张,一点也没有因为小而失去力量。
殿内彩塑,在清初的时候曾重新彩妆过,胁侍是按照唐代彩绘的风格彩妆。相比其他殿,该殿的塑像略显逊色,但整体气韵不减。
据记载,此殿原为“七层楼阁,高可望省”,因火灾焚毁,明景泰年间重修,原柱础遗迹可证(柱基石直径90厘米)。殿内塑画“礼佛图”为明代作品,惜于民国初年为白粉所盖,从1982年洗出的局部中,可看到线描挺拔,设色艳丽,有元代遗风。
http://mmbiz.qpic.cn/mmbiz/AyKiblic6Mwdt7lUzl9naRiaYPgCWrk1ypAf176JyLrFkNfph76rJe9uDI3E01ibd4A9xK6UL0iaxtUb6qaWTo9J7dQ/640?wx_fmt=jpeg&tp=webp&wxfrom=5&wx_lazy=1
双林寺还有土地殿、地藏殿、菩萨殿、娘娘殿、千佛殿、渡海观音、钟楼、鼓楼、唐槐、宋碑等众多具有丰富历史价值的遗产,等大家亲自来探索哦~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