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成至圣先师”的由来
(2012-05-14 07:46:36)
标签:
杂谈 |
分类: 知识大观园 |
-
“大成至圣先师”的由来
作者:圯上老人 -
我们平常总是尊称孔子为“大成至圣先师”。这一称呼是怎么来的呢?“大成”是“集大成”的意思,出自孟子赞扬孔子的一段话。孟子曰:“伯夷,圣之清者也;伊尹,圣之任者也;柳下惠,圣之和者也;孔子,圣之时者也。孔子之谓集大成。集大成者金声而玉振之也。”在这里,孟子把孔子和三位先贤作了比较,找出了“圣”之所在。伯夷,因反对武王伐纣,所以不当周朝的政协委员(不食周黍),兄弟俩一起跑到首阳山躲起来,采薇而食,终因营养不良而死。孟子谓其“清者 ”,就是清高自洁的人。伊尹,商初大臣,辅助成汤建立商朝,后来又辅佐成汤的小儿子太甲。但这位太甲不守规矩,破坏法制,伊尹就把太甲“双规”起来,软禁在桐城,伊尹亲自摄政。三年后,太甲写下“永不翻案”的悔过书,伊尹就让他出来做国王。孟子谓伊尹为“任者”,就是敢负责任的人。柳下惠,一个道德高尚的君子,据说能做到坐怀不乱,不仅自己非常达观,而且能以自己的达观感染周边的人,胸襟狭小的人和他在一起就会变得宽大起来,刻薄的人和他在一起也会变得厚道。孟子称其为“和者”,就是容易相处的人。孟子认为孔子集古圣先贤之大成,是善始善终、最识时务的人,是尽善尽美的、圣人中的圣人。
但孔子在全社会真正的独尊地位,则是在他去世500多年后,由汉朝中央政府推动逐步确立起来的。
孔子逝世于公元前479年。当时的鲁国国王哀公作为一个诸侯领袖,亲制诔文悼念孔子,诔文中称孔子为“尼父”,这算是孔子有生以来得到的最高尊称了。孔子去世大约500年后,汉朝几个皇帝都很尊重孔子,包括不学无术的刘邦和穷兵黩武的刘彻,汉平帝刘衍更追封孔子为公爵,称“褒成宣尼公”。北魏孝文帝于太和十六年(公元492年)改称孔子为“文圣尼公”。北周静帝于大象二年(公元580年)恢复公爵之封,号“邹国公”。隋文帝杨坚开皇元年(公元581年)尊孔子为“先师尼父”。唐太宗李世民贞观二年(公元628年)尊孔子为“先圣”,十一年又改成“宣父”。欠丰元年(公元666年),唐高宗李治尊孔子为“太师”。天授元年(公元690年),武则天执政时恢复公爵,改号“隆道公”。开元二十七年(公元739年),唐玄宗李隆基升孔子为王爵,称“文宣王”。宋真宗于大中祥符元年((公元1008年)称孔子为“选胜文宣王”,五年(公元1012年)又改称“至圣文宣王”,元武宗于大德十一年(公元1307年)加封孔子为“大圣先师”。清顺治二年(公元1645年),称为“大成至圣文宣王”,十四年(公元1657年)又复称“至圣先师”。
清康熙二十三年,皇帝拜孔子墓,发现墓碑上写着“大成至圣文宣王之墓”(明正统八年(1443年)黄养正书写的),便尴尬地站在那里,众人全都愣住了。这时,《桃花扇》的作者、孔子第六十四代孙孔尚任立刻明白了其中道理:皇帝是只拜师不拜王的。于是,他便叫人拿来一匹黄绸,把碑文中的“文宣王”盖住,并添上“先师”两字,成为“大成至圣先师”。康熙帝一看,马上开始祭拜。从此,“大成至圣先师”的称呼就流行起来,而且成为孔子的专有称呼。南怀瑾先生说,这个称呼比一百个什么什么“家”都要高。
孔子的这些谥号,据谥法说:“扬善赋简曰圣”、“敬宾厚礼曰圣”、“经天纬地曰文”、“道德博文曰文”、“学勤好问曰文”、“慈惠爱民曰文”;“圣善周闻曰宣”。“大成”,是赞扬孔子集古圣贤之大成,“至圣”是说孔子是最高的圣人。可以说,历代君王都为孔子的封谥选择了他们所能给予的最高赞誉。
司马迁说:诗云“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天下君王至于贤人众矣,当时则荣,沒则已焉。孔子布衣,传十餘世,学者宗之。自天子王侯,中国言六藝者折中於夫子,可谓至圣矣!实际上,司马迁之后的两千多年,孔子的地位与日俱增,真正是达到了至高无上、无与伦比的境地。
【别解】
-
所谓“大成”,是指集“三皇、五帝、三王、五伯”之“大成”。孔子的学说,在《诗经》、《书经》、《礼经》、《乐经》、《易经》、《春秋经》这“六经”之中;孔子的部分言行在“四书”等著作之中。《汉书·艺文志》中把“六经”单列为“六艺略”,而在《诸子略》中说“儒家”是“宗师仲尼”,也就是说,“儒家”只是把孔子当作老师,而孔子学说不属于“诸子”之中的“儒家”。北宋邵雍说:“《易》始于三皇,《书》始于二帝,《诗》始于三王,《春秋》始于五霸。所谓皇帝王霸者,非独谓三皇五帝、三王五霸而已,但用无为则皇也,用恩信则帝也,用公正则王也,用智力则霸也。”(《皇极经世书·卷十三·观物外篇上》)又说:“孔子赞《易》,自羲轩而下;序《书》自尧舜而下;删《诗》自文武而下;修《春秋》自桓文而下。自羲轩而下,祖三皇也;自尧舜而下,宗五帝也;自文武而下,子三王也;自桓文而下,孙五伯也。祖三皇,尚贤也;宗五帝,亦尚贤也;三皇商贤以道,五帝尚贤以德。子三王,尚亲也;孙五伯,亦尚亲也;三王尚亲以功,五伯尚亲以力。”(同上,卷十一·观物篇五十六))柳詒征说:“孔子者,中国文化之中心也。无孔子则无中国文化。自孔子以前数千年之文化,赖孔子而传,自孔子以后数千年之文化,赖孔子而开。”(《中国文化史》,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8年版,第231页)熊十力先生说:“孟子谓孔子集大成,盖深知学术源流者。即就《左传》而征,春秋时卿大夫士,无不深于儒学者,惟古籍散亡,罕克考耳。”(《读经示要》第52页)。 所谓“至圣先师”,是因为孔子“信而好古,述而不作”。孔子之前的历代圣人之言行,由孔子述之,而且以“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来践行。《中庸》中说:“仲尼祖述尧舜,宪章文武,上律天时,下袭水土,辟如天地之无不持载,无不覆帱,辟如四时之错行,如日月之代明。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小德川流,大德敦化,此天地之所以为大也。”《论语》中说:“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之墙数仞,不得其门而入,不见宗庙之美,百官之富。得其门者或寡矣!”“仲尼不可毁也。他人之贤者,丘陵也,犹可逾也;仲尼,日月也,无得而逾焉。人虽欲自绝,其何伤于日月乎?多见其不知量也!”“夫子之不可及也,犹天之不可阶而升也。夫子之得邦家者,所谓立之斯立,道之斯行,绥之斯来,动之斯和。其生也荣,其死也哀。如之何其可及也?”所以,孔子之前的圣人言行由孔子集其大成,孔子之后的圣人,无超越孔子之上的。“四书”、“六经”,过去是中华民族的文化主体,现在与未来的中华民族也将以它为文化主体。为什么孔子学说可以超越时代和地域的局限?因为一个人的思想、一个时代的思想,必然受到各种各样的局限和制约,但是,孔子把以前几千年的圣贤言论精选再精选,就这样,从几千年中汇集出十几万字的“经”,其中还有多少局限性呢?还有多少不稳定性呢? “大成至圣先师”之名,不是要“神化”孔子,而是要学习孔子学说,弘扬中国文化。---摘自《和平书院》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