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尼西亚
印度尼西亚共和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群岛国,有千岛之固之称。自古以来,印尼由于位于中国、印度、波斯和罗马帝国之间的海上通道上,因此国际贸易十分兴盛。在荷兰殖民主义统治之前,印尼群岛在历史上没有形成过一个统一的中央政府,然而群岛之间却长期保持着贸易交往。
文献记述印尼地区爪哇发现最早的是公元4世纪笈多王朝的印度金币。然而中世纪时期,印尼却是以中国输入的唐、宋铜币为正式通货。到13世纪,爪哇开始出现仿铸中国式铜钱和锡钱,钱文釆用北宋咸平元宝、景德元宝、祥符通宝等。15世纪后,由于欧洲商人的到来,及贸易殖民的产生,葡萄牙、威尼斯的金币,墨西哥、秘鲁、玻利维亚的西班牙银元,成为印尼主要的通用货币。
1596年,荷兰成为该地区的主要贸昜殖民者。为向东方进行殖民掠夺和垄断东方贸易,1602年荷兰建立的具有国家职能的荷兰东印度公司。荷兰东印度公司是第一个可以自组佣兵、发行货币,也是第一个股份有限公司,并被获准与其他国家定立正式条约,并对该地实行殖民与统治的权力。在爪哇的巴达维亚(今印尼的雅加达)建立了总部,其它的据点设立在东印度群岛、香料群岛上。荷兰东印度公司开始发行他们自己在印尼使用的钱币,币面都加有“VOC”的花押标识,这个花押于1644年起用在硬币上。“VOC”是“(荷兰)联合东印度公司”的荷文简称V
O C”:荷兰语:Vereenigde Oost-Indische
Compagnie(联合东印度公司),三个词组的第一个字母。从流通的荷属东印度公司的硬币币面上看,有荷兰各联省的标识,也就是说,其硬币是荷属东印度公司组织荷兰各联省造币厂加上东印度公司的标识制造的。4杜伊特=1斯图弗;20斯图弗=1盾。图为1780年荷兰省制东印度公司杜伊特铜币和1767年泽兰省制东印度公司杜伊特铜币:
图为1786年西弗里斯兰制东印度公司3盾银币和1786年海尔德兰制东印度公司3盾银币:
1795年法国入侵荷兰,成立“巴达维亚共和国”,l802年,在荷属东印度发行1/16、1/8、1/4、1/2、1盾含银0.916的银币。正面为荷兰联省盾徽和面值,外环HOL(荷兰)等缩写铭文。背面为帆船图案,上书荷兰文“INDIN
BATAVORUM”(印度巴达维亚)。
由于荷兰与英国在1780-1784年间两国的战争,并国内对于亚洲货品的需求量大减,导于荷兰东印度公司的经济出现危机,终于在1799年12月31日宣布解散。东印度公司解散后,殖民地被荷兰政府接管,史称荷属东印度。此后,流通于地方硬币和荷兰本土为荷属东印度群岛发行的各种硬币。图为苏门答腊1808年1克平铜币和巴达维亚1808年杜伊特(1/80盾)铜币:
拿破仑战争期间,杜伊特短缺,荷兰王国制作了当地样式的铜币,币面上戳印有日期和面额。1811年,英国东印度公司夺取爪哇,发行英国的杜伊特和卢比,币面有阿拉伯文和爪哇文。L816年,英东印度公司把其归还给尼德兰。图为荷兰王国东印度群岛杜伊特铜币和英占AH1230(1814年)1卢比银币:
l82l年后,以尼德兰东印度的名义,在东爪哇泗水发行1/8、1/4、1/2斯图弗铜币。由乌得勒支制作的1/4、1/2、1盾银币。1833年后攺为十进制,发行的1、2杜伊特新币,面额为1、2分币。两个时期的图案相同,币正面为尼德兰皇家徽章和面值,背面铭文“NEDERl
INDIE”。图为1826年1杜伊特(1/4斯图弗)和1840年1/4盾铜币正面为荷兰威廉一世肖像: 
1854年后,币面上增加了爪哇文、阿拉伯文和荷兰文。发行有1/2、1、2-1/2分青铜币和1/20、1/10、1/4、1/2、1盾银币。
1913年后,5分改为铜镍合金币,中间有一孔。10、25分和1、21/2盾为银币。1盾和21/2盾币面为威廉明娜女王与荷兰本土发行的银币几乎一样。但荷兰本土1943年未发行过此银币,而荷属东印度只在1943年发行了此银币。币正面头像下和币背面盾徽下标识也不一样。
1945年日本投降后,印尼爆发八月革命,8月17日宣布独立,成立印度尼西亚共和国。荷兰与印尼经过多次战争和协商,
1949年12月27日成立联邦共和国,参加荷印联邦。1950年8月印尼联邦议院通过临时宪法,正式宣布成立印度尼西亚共和国。1954年8月脱离荷印联邦。印尼货币为1卢比=100仙,1952年
2月印尼盾11.40兑1美元。1951年起发行的全为辅币的硬币,1、5、10、25仙的铝币,1、5仙币中间有孔。1952年至1957年50仙铜镍合金币。用英文“INDONESIA”标注为“印度尼西亚”,币面上有稻穗和鹰。图为1954年5仙铝币和1957年50仙铜镍合金币:
印尼卢比1958年8月贬值为45卢比兑1美元,1958年至1961年只增发了50仙的铝币。币面改用英文,印度尼西亚共和国,“REPUBLIK
INDONESIA”。图为1961年50仙铝币:
在50~60年代,印度尼西亚经历了高通货膨胀,国际收支逆差给印度尼西亚卢比对内对外大幅度贬值。仙币已未实际使用价值,1970年后硬币只有卢比了。发行1、2、5卢比的铝币。币面用印度尼西亚银行“BANK
INDONESIA”。币值单位为RUPIAH的缩写“RP”。图为1970年1卢比和1970年2卢比铝币:
1971年增加了25、50卢比铜镍合金币1973年增加了100卢比的铜镍合金币。图为1971年50卢比和1973年100卢比的铜镍合金币:

90年代后币材经过几轮变更,图为1998年50卢比铝青铜币,币面为生活在印尾科摩多岛上的世界上最大的蜥蜴,科摩多龙。1996年100卢比铝青铜币,币面上为马都拉赛牛。在印尼马都拉岛又称“赛牛岛”,赛牛比赛是岛上马都拉人的一种独特风俗。
印尼国家收入主要来自石油出口,1982 年石油出口收入占国家收入的80% 。在七十年代和八十年代初期,
石油出口景气,印尼经济一度出现了较快的增长, 1973 年到1981 年, 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率达7-8% 。从1982 年起,
国际市场石油价格和其它初级产品价格开始趋向疲软, 印尼经济受到很大冲击, 经济增长速度明显放慢, 进入八十年代中期,
世界石油价格暴跌,
印尼经济出现了衰退。特別是在在1997年至1998年的亚洲金融风暴中,印尼成为东南亚危机最大的受害者,银行接连破产,16家银行关闭。印尼卢比更是大幅度贬值,1998年夏,美元对卢比交昜比价是1:16000多。印尼卢比成为全球流通货币中币值最小、面额最大的几种货币之一。图为1991年铜铝合金币,币面为印尼国花,茉莉花和1993年1000卢比双金属币,币面为印尼主要做经济植物,棕榈树: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