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昌乐二中“271”模式
(2014-06-19 13:42:23)
标签:
高效课堂教学模式课改 |
分类: 课改名校 |
领跑高中领着“改”
远在课改之前,昌乐二中就是闻名遐迩的高考名校了!升学率一直名列前茅,被外界称为“山东省领跑高中”。课改就意味着要敢于否定自己多年积累下来的传统教学经验,像昌乐二中这样已经“功成名就”的名校竟然也课改?他们难道只有勇气没有顾虑?
赵丰平回答说:“没顾虑是假的。但一味抓升学而‘饮鸩止渴’的应试教育,就好比‘带血的GTP’,学生学得太累、教师教得太苦、升学的成本太大。尤其是那些不择手段就靠挖生源、抢名师堆砌起来的高升学率,对民族、国家、孩子到底有多大的功德呢?我们宁可不要”,他说教育的良知驱使他在幡然醒悟之后决定课改,因为他坚信,好的教育一定不会因考试而改变,也一定不会在考试中败下阵来。
重新出发的昌乐二中毕竟有名校的底蕴,一经上路便与众不同。他们从研究学生、重视自学开始,从新课改自主、合作、探究的理念里找到出路,主动“放低”姿态和杜郎口中学、兖州一中等因课“结拜”,从此山东教育有了“课改三驾马车”这样的说法。
靠改出来的“271”高效课堂模式,再一次让昌乐二中成为同行注目的焦点,课改之后的二中升学率受到影响没有?在山东省尚未实行规范办学的2007年,昌乐二中迎来了50年办学历史上从未有过的升学辉煌。事实佐证了赵丰平的观点,也强力支持了他推行的课改。更有一大批学校从此铁心跟着二中搞课改,领跑学校成为领着改的学校。课改,让昌乐二中成为山东省更具教育魅力的学校,如今,送孩子进二中上学,早已成为许多家长的一个梦想,他们这样评价说,昌乐二中能“让每一个学生拥有幸福而精彩的人生”!
今天,在二中,几乎所有人都不屑于谈论升学率。如果你一定要打破沙锅问到底,那他们会说:高考只是教育的副产品。如果你再问高考考什么,他们会这样告诉你:高考其实就是考人品,考的是学生的学习能力。当许多名校还在踌躇犹豫着是否需要改的时候,昌乐二中已开始着手研究高效之后怎么办、做什么了。
在昌乐二中假如你看到高一学生每周8节、高二每周6节、甚至连高三学生每周都安排4节阅读课时,你一定不要惊讶,这是他们的“海量阅读课程”。每逢周末,满校园里全是学生张贴的海报,“我的红学学术报告会”、“试论王熙凤的管理艺术”,在二中,很多学生都能独立举办自己的“学术”报告,有那么多本书“吃”进肚子里,什么大学考不上?
把孩子们从题海和时间里解放出来之后,昌乐二中相继开发出一系列独具特色的课程体系。比如 65公里远足拉练,比如西瓜大棚嫁接,比如每人掌握一门乐器,比如……二中因而被学生们誉为“诗意的校园”。
二中的“诗意”无处不在,“连空气中都飘荡着美和惬意”。昌乐二中是中国名校共同体里最有管理特色的学校。走进二中的校园,接近9000人的学校,一切都显得清清爽爽、井然有序。二中总给人一种气质甚至是气度。很多去过二中的人评价说,二中总有精气神在,让人感觉到阳光、活泼、向上。昌乐二中被中央教科所命名为全国五所管理示范学校之一。
■“271”模式
山东省昌乐二中针对传统课堂教学的弊端,从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出发,总结出了以课堂教学为核心,以“目标性”、“针对性”、“高性能”为特点,促进教学方式转变,变备教材、备教法为备学生、备学法,围绕给师生减负,从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出发,优化课堂结构流程,形成预习、互动、测评三大模块的“271”高效课堂模式。
昌乐二中立足课堂的实然目标,追求教育的应然目标。他们以为仅仅追求高效益仍然是短视行为,还必须注重课堂的生命内涵,交给学生一生“带的走”的东西,那就是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1.解读
“271”模式,即课堂45分钟分别按照2:7:1的比例,划分为“10+30+5”,要求教师的讲课时间不大于20%,学生自主学习占到70%,剩余的10%用于每堂课的成果测评。
271还体现在学生的组成划分上:即20%是优秀生,70%是中等生,10%是后进生。
271体现在学习内容上:即20%的知识是不用讲学生就能自学会的,70%是通过讨论才能学会的,10%是同学之间在课堂上展示、互相回答问题,并老师的强调、点拨,反复训练才能回的。“2”就是自己学会的,“7”是讨论巩固学会的,“1”是同学帮助、老师点拨学会的。
271追求“动态”转化:即课堂上要求教师要充分“利用”优生学生资源,又要给优秀学生提供“自助餐”,保证他们学的更好;通过小组互相讨论,促进中间学生的向上“分化”,把其中的20%转化为优秀生,以此扩大优秀生的比重,而把原本10%的后进生向着70%的群体推进。
2.操作
“271”模式呈现的特点是“课前”准备紧锣密鼓、“课上”互动热火朝天、“课后”复习温故知新。
教师将事先准备好的导学案,提前一至两天提供给学生,便于学生预习准备。
对预习的要求:教师可灵活采用课外预习、课堂前半部分预习或者整节课预习等方法要求学生预习;一般课上前10分钟用来组织预习,预习时以小组为单位,组织组内预习交流,师生互动、学生自主、小组探究,要求集中归纳出疑点或新发现的问题,便于上课时进行组间交流。
10+30+5课上操作要求:前10分钟为预习;课堂中段30分钟,教师针对各小组提出的问题迅速进行整理并结合自己已准备好的新授课的教学设计,进行点拨、引导、分析、讲解;课堂后段5分钟,学生迅速整理本节课的知识结构及知识要点。
3.学习动车组
每一间教室里都有三个“小组”,一个是行政组,即做好“组务”自主管理工作;一个是科研组,即学生根据组内“学情”与任课教师一起组成课后的“问题研究”团队,以此给教师提供基于学情的课改“决策”依据,并提升自我解决问题的能力;一个是学习小组,即由异质同组组成,采用AA、BB、CC形式建构,同组之间是一个相对稳固的团队,组员之间既是合作者,又是竞争对手。
“三位一体”的学习动车组,为每一个学习者提供了动力援助,让昌乐二中的课堂因“活”而“乐”,因“实”而“好”。
4.两案并举
两案即导学案和训练案。
导学案要实施“分层要求”——分层学习、分层目标、分层达标、分层训练。课前,教师要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编制导学案,并要在上课前,从小组里选拔出学力中等的学生“代表”进行培训,课中对“代表”进行“学情调查”和“达标验收”。课后教师要依照训练案对“代表”进行“计时”训练,要求在规定时间内完成“规定动作”。
昌乐二中“271”模式的成功推行,打破了教育的单向传授形式和学生学习天性受压抑的沉闷氛围,真正把课堂还给了学生,使得学生在灵动与鲜活的课堂上自主学习、协作学习、分享成果,切实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实现了课堂教学效率的最大化。
昌乐二中模式的具体表述:
(一)课前
1.学生分组在每个学期开学之初,教师和班长、学习委员、课代表一起,对全班学生按性别、成绩、能力等因素进行均衡组合,分成若干个小组(每组宜为8-10人),并由每个小组推选出一名组织能力强的学生任组长。
2.教师备课
①学期初,备课组长制定学期教学进度,分解备课任务并落实到每位老师(主备人)。
②备课组老师利用学期初的预备周和备课组活动时间进行集体备课,备课进度以超前两周为宜。
③每位老师在备学生、备教材的基础上确定每节新授课的预习提纲(或预习课教学设计)。同时,备好新授课教学设计,特别要把学生自学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尽量考虑周全,要多设计几种方案。
④备课组活动前,由主备人提前将超前两周的预习提纲(或预习课教学设计)及新授课教学设计一并印发给本备课组老师认真审阅,以便备课组活动时,主备人陈述备课思路、过程及方法后,本备课组老师能及时提出修改意见,充实优化主备人的教学设计,形成备课组集体授课的共用教学设计
3.预习提纲的使用
①预习提纲需提前一至两天提供给学生,便于学生预习准备。
②根据预习提纲内容的多少,可灵活采用课代表在黑板上抄写、教师出示小黑板、打印张贴于班级、印发给小组长乃至全体学生等多种形式。
③根据预习提纲内容的难易,可灵活采用课外预习、课堂前部分时间预习或者整节课预习方法进行。
④各小组要进行组内预习交流,归纳出小组集中的疑点或新发现的问题,便于上课时进行组间交流。
(二)课堂
1.新授课实行“10+30+ 5”时间划分教学模式。分别叫预习、互动、测评。
课堂前段10分钟:进行组间交流,每组派一名代表(每节课轮流),将本小组预习过程中出现的疑点或新发现的问题提出。各小组疑点或新发现问题相同的不重复提出。教师对各小组表现情况进行鼓励性评价(所用时间最好控制在10分钟以内,但又要让各小组充分发言)。
课堂中段30分钟:教师针对各小组提出的问题迅速进行组织整理并结合已准备好的新授课的教学设计,对学生提出的疑点和相关的新发现问题进行点拨、引导、分析、讲解,此间尽可能地让学生回答,教师尽量减少完全不涉及教材内容的陈述。并及时对各小组的表现进行评价,充分利用组与组之间的竞争,最大限度地调动每位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让课堂因互动而精彩。
课堂后段5分钟:①要求学生迅速整理本节课的知识结构及知识要点,并举手代表本小组提出一个与本节内容有关的最想提出的问题,教师根据问题的难易度酌情解答,或请学生回答。②评出优胜组和最佳答题手。③布置作业。④公布或分发新的预习提纲。
2.预习课的教学模式
明确学习目标、生成本课题的重点、难点并初步达成学习目标。其基本过程是,学生根据自学后对文本的把握,教师根据对课程标准的把握,通过师生共同讨论,预设学习目标。然后,学生在通过自学、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等形式初步达成预设的目标,并对自己找出的重点、难点问题进行深入的探究,并在此基础上不断生成新的学习目标,为展示课做准备。
上预习课是针对内容难度偏大的章节而设计的。
(三)课后
1.知识梳理作业。各小组成员进一步复习整理本节课的知识结构、未弄懂的问题以及新发现的问题,并进行组内交流汇总,由组员轮流抄写在小组专用本子上,交授课老师批阅或进行小组间交流相互评价。
2.强化训练作业。因许多简单的知识在预习和新授课时已解决,所以教师在布置作业时应针对本节课的重难点知识选择习题,做到少而精。学生写在作业本上,按时上交授课教师逐一批改。
3.依据预习提纲预习下一节课内容。
“昌乐二中模式”的价值评估
通过对课堂70%时间的开放,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能力。帮助学生建立明确持久的学习动机,引领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达到知识和能力的共同进步,培养了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好学的精神。这一点的对学生在未来社会中的成功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
教学改革关注了学生的情感、心灵,让学生学的主动、生动、灵动、有热情、有真意。让学生的生命充满了生机和活力,真正的能够确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不断唤醒学生蛰伏的主体意识,形成持久的情感驱动力,从而有利于个体的自我学习、自我发展、自我实现。而这些素质的培养都是为孩子的一生奠定了基础的:乐观上进、积极健康有朝气、对学习和挑战充满兴趣和激情、渴望成功。
3.
通过“271法则”的课堂改革,教师和学生融为一体,不在有"高高在上"的距离和压力。而是师生合作。教师在课堂上是宽容和不断激励学生的:不质疑、不唯师、不迷信权威,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度、灵活性、和独特性。最终实现提升学生创新品质的目标。改革的立足点是:学生的自我发展、自我实现。诚信和热情未来社会对人才的最基本要求。
4.
教师在课堂上将是组织者、策划者、引导者、教练;学生是探究者、体验者、合作者、运动员。陶行知曾经说:真正的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271法则"实施下的课堂将是师生情感和精神的融合。
“昌乐二中模式”的启示
一、教育是一种责任,责任的落实在于矢志不移地追求。
昌乐二中模式的大胆实践,再一次说明了,教育的成功首先是有一个大胆革新的校长,有先进的办学理念,并真正落实了这样的理念。学校真正落实了“以人为本,关爱生命”的办学理念。依靠学生,发动学生,让学生主动参与、充分参与,对课堂教学进行了彻底的改革。
二、对常规课堂教学的革命。
之所以称得上革命,在于师生真正站在了同一个地平线上,教师失去了居高临下的凭借和台阶,教师连续讲解不能超过10分钟,这就从设施和制度上保证了教师必须研究如何民主、平等地进行课堂教学。
三、课堂程序合理。
课堂程序简单实用,一般分为预习、互动、测评三大部分。这就从时间上充分保证了学生的活动。预习有教师设计的预习题,从而保证了预习的实效性。学生互动、师生互动,因而有了学习的高效性。
四、分组教学的有效实施。
一般教室内,由8到10人为一组,学习研究讨论非常方便。分组教学,学生们都在活动、学习。昌乐二中成功的分组教学,对解决我国大班额教学的困难,很有借鉴意义。
五、教学需要开拓意识。
教育是一项服务,服务的宗旨在于实现学生的发展。教育是人类活动中最复杂的活动之一,如何透过纷繁的教育现象把握教育的实质和规律是每一位校长都应深刻思考的问题。只有真正把握教育的规律,理解新一轮课程改革的理念,并把它们真正落实到教育教学当中去,教育就一定能取得成功。
六、教育是一门科学,科学的真谛在于持之以恒地求真。
当前大多数校长并不缺乏思想,缺乏的是结合自己、学校、教师实际形成独具特色的思想和特色思想下引领的特色学校。校长引领和管理首先是教育思想上的引领和管理。
七、教育是一门艺术,艺术的价值在于源源不断地创新。
要扭转老师多年来满堂灌注入式的观念和做法不亚于搬座大山。要矫枉有时需要过正,不过正有时则不能很好地矫枉,往往容易反弹。精良的一流教师队伍是学者型校长引领出来的,决不是靠用行政手段管出来的。
八、教育是一种追求,追求的境界在于知其不可而为之。
教育是一项事业,事业的根本在于坚持不懈地务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