纸上宝石藏书票:与香港梅创基版画缘聊起

标签:
2018木版年画杨永智 |
分类: 田野调查 |
杨永智(天津大学冯骥才文学艺术研究院中国木版年画研究中心专家组成员)
“藏书票本来是应用的书物标签,因为本身的艺术性而成为世人搜集的对象,正是由于它的设计多有艺术价值的原因。其实,爱书人未必尽是藏书家,就算所藏的书寥寥可数,但基于喜爱书物,也乐意为自己设计一张藏书票,贴在自己视为良师益友、人生良伴的珍爱书页上,这份感情恐怕不足为外人道,毕竟它是书物活动最高的境界,也是崇高的精神活动,正如平常的爱书人喜欢在自己购买回来的书上签上自己的名字,这是爱书的一种标志,如果能够更进一步用一张精美而有情趣的藏书票来美化自己私藏的书本,岂不是值得鼓励和提倡的生活趣味吗?”[1]这是在1995年5月10日,香港藏书票收藏家黄俊东[2]为梅创基集结自己从1986年年底在香港《新晚报》书话版,发表〈纸上宝石〉专栏文字,首集在何紫经营“山边社”发行,次集于台北市面世之际的序文,如今重读依然发人深省!
图1:1998年6月28日,梅创基在中国深圳市“第七届全国藏书票大展”会场留影(杨永智拍摄)
http://s13/bmiddle/002GtiQqzy7ogofIaa82c&690
图2:水印套色木刻,梅创基自用肖像藏书票(90㎜×55㎜,张传财提供,杨永智拍摄)
梅创基(1940?),广东台山人,1959年19岁进入广州美术学院版画系攻读,1963年赴香港,定居沙田,后迁柴湾,长期从事美术教育工作。1969年起先后参加香港、汉城、巴黎、新加坡、美国、台湾、日本以及意大利各处联展。1972年陆续在香港、吉隆坡、台北、新加坡、美国伊利诺伊州、北京、澳门、广州等地举行个展。[3]香港作家谈锡永介绍他:“在香港,谈到‘木刻水印’,人们自然就会想起梅创基。坚持搞木刻水印的艺术家本来就不多,因为油印比较容易,水印的效果亦不见得讨好,硬要搞这种版画,用‘发烧’—太热爱这种艺术,所以自甘淡泊,十年如一日,孜孜于此,一点也不后悔。”[4]
图3、图4:梅创基着作《纸上宝石》(香港山边社)和第2集(台北市传文文化事业有限公司)
皆以繁体字发行(杨永智提供并拍摄)
1988年2月,梅老师委交台北市“雄狮图书股份有限公司”,以繁体字初版《中国水印木刻版画》3,000本,并且在第109页空白处浮贴,随书赠送水印套色〈双舟〉小版画(143㎜×85㎜)。1990年再版2,000本,更换夹贴〈澳门大三巴牌坊〉[5]藏书票(84㎜×66㎜)。1994年第3版上市,刻意单刷朱色〈梅花〉自用藏书票1,500枚同书附赠。我在宝岛台中市冷滩上偶然邂逅一册初印本,书前有1988年4月作者签名钤印,还夹着一枚用黑白油印木刻,带有魏碑风格的梅氏自用藏书票(版面56㎜×40㎜),忖测原来拥书者很可能亲见过梅老师的演讲或示范,所以再用蓝色原子笔于书幅下方留白写下一行小字:“当一个艺术家?或一个好的传道者?”真是耐人寻味。
图5:1988年2月《中国水印木刻版画》初版本封面(杨永智提供并拍摄)
http://s6/bmiddle/002GtiQqzy7ogooL2fjc5&690
图6:书前有1988年4月作者签名钤印,多赠1枚自用藏书票,
加上读者添注的书话(杨永智提供并拍摄)
摩挲书票,咀嚼书话,居然让我浮想连翩:1994年12月17日上午10点,由台北县新店市“宏观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假台北市“中央图书馆”的地下一楼展览室,盛大推出“1994台北国际藏书票大展”开慕式,随即邀请香港著名版画家梅创基老师进行现场示范:只见他从容而且随性地自行李箱中倾倒什物,铺天盖地摊开在偌大的桌面,貌似善变戏法的手艺人,眼花撩乱地抖落各式版材,印料纸张,奇门工具,绘声绘影地推介藏书票的制作与印刷技法,干净利落刷印出来的作品,非但随缘大方相赠,更不时热情脱口:“其余若要多少,就得自己动手来印吧!”[6]快人爽语,丝毫不端架子的亲民口吻,每每勾引围观群众的眼球,莫不蠢蠢欲动,卷袖体验,导致加长延时,一“印”不可收拾。
多年来,我走访海内外各国木版年画大小作坊,包括高校学院专属设置与版画家私人经营的专业工作室,迄今犹未能见到亲和力及煽动性能出其右者,原因无它,梅老师不啻化身为版画艺术内蕴:“博爱”精髓,最佳身体力行的领头羊!肇因经年累月浸润其中,深谙其中酸甜苦辛,却能将心比心,设身处地,举手投足,挥洒拨弄之间,化枯燥为灵动,驾简并驭繁,让初学者雀跃,使乍闻者共鸣,匠心独运的个人魅力,带给我极深刻的美丽身段。
图7、图8:1988年11月,梅创基为澳门举办中国藏书票展览雕刻〈大三巴牌坊〉纪念藏书票,
利用一版双色的木刻版,创作模仿澳门上红下绿旗帜的首刷作品
(84㎜×66㎜,梅创基提供,Terry Leung拍摄)
http://s4/mw690/002GtiQqzy7ogovpbzBf3&690
图9:后来,梅创基在雕版下幅剜去一小块正方形,留白权充推广交流之用(杨永智提供并拍摄)
http://s2/mw690/002GtiQqzy7ogoxrzOx01&690
图10:梅创基加钤朱文“梅”字小印,于《中国水印木刻版画》再版时随书附赠
(杨永智提供并拍摄)
1995年6月28日,梅老师抢先在香港《新晚报》的〈纸上宝石〉专栏,披露我偕同黄天横、潘元石等会员们一起成立“台湾年画爱好会”的消息,报导该会“是对于年画、藏书票、其它版画等,在信息交流和搜集交换,作广泛的研究及推广。”1998年1月9日,他收到我从台湾台中市任教的东海大学校内邮局寄赠的包裹,便在香港《文汇报》第4版的〈笔汇〉专栏发表〈藏书票桌历〉,隆重介绍我刚推出的新作:整合台北市“百城堂书店”主人林汉章老师、吴兴文先生与我自身的收藏品,将日本文人绪方吾一郎、河村徹、西川满与矢野峰人,台籍文士郑津梁等票主,各自委托日籍版画家宫田弥太郎、立石铁臣、恩地孝四郎、川上澄生及逸见享,加上台人施坤涂参与创作,共计12枚日治时期的老藏书票,搭配封面,由叶益青小姐设计,台北市“传文文化”张传财先生选用透明CD硬塑料盒,限量包装1千份问世。
图11:〈1998台湾老书票桌历〉封面(杨永智提供并拍摄)
http://s8/mw690/002GtiQqzy7ogoM6xBt67&690
图12:在桌历的二月份发布的“台北帝国大学专用藏书票”(杨永智提供并拍摄)
也让梅老师难免兴叹:“回想三十年代的中国,随着当时的木刻运动,藏书票曾有过‘昙花一现’;然而台湾早期或老书票,实质上是当地日本人中小圈子的事。座枱月历所发表的藏书票,部分有浓厚的殖民地色彩。”不过,我却乐作如是观:“画面不如西方作品的深刻,语汇亦不及中国藏书章的广阔,但却难能可贵的具体呈现出在地文物的特色,不分故乡或异乡,不管久住或新到,尊重与爱护台湾的情愫,不经意的就在书籍装潢里流转开来。”[7]
其实,我不仅只是关注于藏书票的轶闻掌故,爬梳纸背流传的风流韵事,更加侧重:如何藉由“古旧雕版”遗存的图样纹饰,发挥新意,更动布局,有暇拨空再创制藏书票,自娱娱人,犹能寓教于乐。兹再举例:1907年元月,福建省泉州府秀才杨介人早已采访闽南方言俗语,成书行世。1917年,再由当地知名书坊“绮文居”题名《改良畅所欲言》重刊发行,内容就收录:“廿四司傍马(‘妈’字误刻)祖娘食果盒,冤枉鬼打陈波舍后尾门。”的对句,旁证此地民众咸信天上圣母统领24位神祇,分授职掌,共同照拂善男信女的团队。传衍至今,位在宝岛台南市的大天后宫、云林县北港镇的朝天宫、嘉义县新港乡的奉天宫,以及彰化县彰化市的南瑶宫,皆有巨型神禡的旧雕版或旧印本传世不坠(十分可惜的是福建省莆田湄洲岛祖庙与泉州市天后宫皆无遗存)。
打从1993年夏季开始,我接受台湾彰化县政府的托负,协助财团法人鹿港文教基金会编纂《彰化县古迹图说》专辑,两年之间同时进行各处金石雕版文物的采集工作,多次拜谒第3级古迹:“南瑶宫”,承蒙彰化市公所与庙方倾力合作,清理出库房里的尘封多年的珍宝。[8]其中拥有一大块并不算完整的巨木雕版(80.2㎝×40.7㎝×1.8㎝),刻画出天上圣母偕同一对持扇男侍,千里眼与顺风耳配祀,辖下统率廿四司的丰富版图。[9]
http://s11/mw690/002GtiQqzy7ogoPb6Jkea&690图13:2018年9月4日,我端捧南瑶宫清代妈祖大神禡古雕版
与1995年亲自手刷墨印本合影(张筱昀拍摄)
自今年8月21日起,我又答应台中市逢甲大学历史与文物研究所的邀请,迈入南瑶宫妈祖文化馆的四楼展示厅,将高悬墙壁间、收纳库房里,业已装框的宗教木雕版全数卸下,涤净逾廿载未被清理的线条,历经8个工作天的除垢重刷,拿出1995年曝光后的首刷本和现在的新印本两相参照,自然漫漶与人为磨损的状况对比鲜明,尤其是当年我选取廿四司当中〈监察司〉(作为自刻〈藏书司〉藏书票底本)细观:原来阴刻“圣旨”两字湮没难识,阳纹也不复昔时的锐利流畅,消长旧化,不言自喻。
图14:台湾彰化市南瑶宫妈祖大神禡廿四司的〈监察司〉局部:1995年墨印本(左)2018年雕版(中)2018年朱印本(右)(杨永智印刷并拍摄)
回忆1996年,我属意来自台湾鹿港镇天后宫旁佛像雕刻师傅馈赠的一小块牛樟木(Cinnamomum kanehirae Hayata),纵72㎜,横48㎜,厚48㎜,当作锲镂〈藏书司〉双版双色疊印的藏书票印版。采取手工干印时,先将票纸刷出朱底连同“痴儿的书”反白字,一俟阴干,再疊印涂刷浓墨的骑狮天官:“祂原是奉圣旨配祀庙堂之上,协助妈祖监督纠察人间功过。创作者将‘圣旨’二字更改,镶嵌‘EX‧LIBRIS’,官衔换作‘藏书司’,意喻:职掌爱藏图书诸般事宜。并将笔名镂空反白,成为一枚自用藏书票。”[10]然后,香港笔会胡志伟会长甚至作了两回推文:“这是台湾传统民俗版画特有的题材,作品撷其一,貌似天官,骑狮展图,寓意管藏爱书之责。”[11]1999年6月,我又利用福建省闽西生产手漉竹纸“玉扣纸”,印制500枚,铅笔题签并加钤“书痴儿”朱文小方章,逐一浮贴在“台湾年画爱好会”限量发行同人志《米街》第2期“藏书票专辑”的首页上。
当彰化市南瑶宫典藏的全数宗教雕版整理告一段落,福至心灵的我,总算找到了深埋书架角落的这一方〈藏书司〉牛樟小木章,又特别拣选出2016年4月16、17日,辛苦走访位于湖北省襄阳市南漳县薛坪镇龙王冲村的“中场”(原名方家场、俗称陈家老屋),向精擅毛竹手工抄纸的世家,从陈三爷(本名陈廷彬,第7代造纸人)的病榻边,向他的二女儿陈中莲和女婿秦明炎师傅(第8代造纸人)请回一批费心精制的“漳纸一号”、“漳纸二号“与“火纸”,准备重刷试印。
图15:2016年4月16日午后,秦明炎师傅在“漳纸工坊”
教导我握持竹帘抄纸的手势(薛立宇拍摄)
经过反复印刷的具体实践,让我逐渐心领神会:同样取材自天然的竹茎纤维,历经繁复的加工辛苦卷帘成篇,福建“玉扣纸”本色趋近淡黄,刷印仿朱的底色以后,加盖杭州西湖边“西泠印社”出品“光明”印泥,明艳依然醒目;体验湖北“漳纸”的质感,一号纸洁白亮丽,温润似玉,凸显敷彩,亦不让“玉扣纸”专美;反而是色泽偏暗的二号纸,光华收敛,欲盖弥彰的纤缕毕现,磨擦纸背时不免小心翼翼,面面俱顾,掀开后竟能烘托墨色,表达另一股质朴的山林野趣,诚可谓意外之喜!
图16:〈藏书司〉藏书票印刷之后掀开的一剎那(杨永智拍摄)
http://s12/mw690/002GtiQqzy7ogp1E7O3eb&690
图17:运用〈藏书司〉牛樟木章刷印于纸面洁净、亮丽如玉的“漳纸一号”(左)
与纤缕毕现、野趣横生的“漳纸二号“(右)(杨永智创作、印刷并拍摄)
http://s6/mw690/002GtiQqzy7ogp3NuIZe5&690
图18:日本制造竹笔毛刷、台湾生长牛樟木偕同湖北漳纸水印藏书票合影(杨永智拍摄)
自刻自印的〈藏书司〉藏书票尺幅虽小,方寸之间藉着“漳纸”却增光不少,自忖势必难逃方家法眼,所以一完成就立马鱼雁鄂省襄樊,遥寄给湖北文理学院张平乐老师、“拾穗者工作群”邓粮、李秀桦与张玉涛等良朋们品评;进而期待托裱装框,妥贴安适以后,于明年4月间,代替我跋山涉水,宅配到中国最美手工私游地、原生态造纸的“漳纸工坊”,致赠予秦明炎师傅贤伉俪钉挂展示,续写下一篇翰墨交谊。
[1] 黄俊东:〈藏书有票:谈谈藏书票〉。收入梅创基:《纸上宝石(贰)》,台北市:传文文化事业有限公司,1995年10月,页13-17。
[2] 梅创基〈书票收藏家黄俊东〉:“黄俊东(笔名克亮),一九三四年生,广东潮州人。他在香港受教育,早年曾任小学教师,其后长期任《明报月刊》编辑工作。除了喜欢藏书和写书话之外,黄氏的兴趣亦很广泛,特别对中外美术书刊、藏书票兴趣甚浓。”收入《纸上宝石(贰)》,页55。按:梅氏特别制作一款〈俊东书屋〉凸版木刻水印藏书票,打破传统技法,采取近似铜版画的厚木凹印完成,相当别致。
[3](1)梅创基:《纸上宝石》,香港:山边社,1989年2月,扉页〈作者简介〉。(2)胡志伟:〈梅创基春风化雨〉,《藏书票百家选》,台北市:风云时代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998年12月,页7-9。
[4] 谈锡永:〈梅创基在“发烧”:写在梅创基木刻水印展之前〉,《艺术家》第58号,1980年3月,页124-127。
[5] 澳门大三巴牌坊(Ruínas da Antiga Catedral de São Paulo葡萄牙语)为澳门天主之母教堂(圣保禄教堂)正面前壁遗址,属于澳门标志性建筑物,2005年与澳门历史城区的其它文物成为联合国世界文化遗产。
[6] 按:同样的口气,也可参见梅创基:〈藏书票制作示范〉,《纸上宝石(贰)》,页127。
[7] 杨永智:《翰墨因缘:台湾藏书票史话》,台北市:传统艺术中心筹备处,2001年12月,页112。
[8] (1)黃奕镇等编纂:《彰化县古迹图说》,彰化县:彰化县政府,1995年5月,页208-215。(2)(2)彰化師範大學地理系編纂:《彰化南瑤宮志》,彰化市:彰化市公所,1997年9月,頁154-163。
[9] 巨木雕版的周边局部已经佚失,彰化县和美镇收藏家林文龙保存一幅旧印本(80㎝×54㎝),参见(1)林文龙:〈恩恩怨怨问妈祖:南瑶宫妈祖拾遗〉,《台湾掌故与传说》,台北市:台原出版社,1992年7月,页155-163。(2)杨永智:〈圣母恩泽披蓬岛:天后神禡在台湾〉,《鉴古知今看版画:台湾古版画讲座》,南投市:财团法人台湾省文化基金会,2006年8月,页81。(3)杨永智:〈降世神图话妈祖:从台闽流传雕版图画印证天后圣母形象〉,《当代社会中的传统生活: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14年7月,页175-190。
[10] 杨永智:〈藏书司〉,《米街》第2期,台北市:台湾年画爱好会,1999年1月,页1。
[11] (1)葛覃:〈藏书司〉,《新晚报》1997年6月20日,〈纸上宝石〉专栏。(2)胡志伟:〈杨永智诲人不倦〉,《藏书票百家选》,页124-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