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古墓大冢看昔日故国之辉煌

标签:
杂谈 |
分类: 史海钩沉 |
http://s9/middle/703d7bd8x9caceee1f538&690
踏上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临淄的土地,你那现代人的目光就会被一道奇特的景观所吸引——它就是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临淄墓群”。
临淄在两周时为齐国都城,秦代为齐郡治,两汉时为齐王首府。自西周到汉代的1000多年间,姜齐、田齐和汉代齐国的王公、大臣、贵族死后大部分都埋葬在这里,形成了星罗棋布的庞大墓葬群落,主要分布在齐都、齐陵、孙娄、敬仲、皇城、路山等乡镇。经历了数千年风剥雨蚀与人为毁坏之后,如今这些古墓大都失去了原貌,或者状若小丘,或者夷为平地,或者了无痕迹,只有少量古墓的封土仍然高耸如山。现存有封土的古墓总数达150余座,多数已经不知墓主姓名。知其姓名者大都是世传的,并非一一考实。1977年,临淄墓群被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淄博市人民政府设立石质标志于齐故城南古墓旁。
http://www.zibo.gov.cn/picture/0/s080730203304680.jpg
周代齐国历经西周、春秋、战国3个历史时期,分姜齐、田齐两个阶段。姜齐自姜太公始到康公止,历31代国君,其中约有26位国君埋葬在临淄。但因史籍记载不详,陵墓封土不存,多数姜齐国君尚不知具体葬在什麽地方。1964年,山东省文物工作队在齐故城大城东北方向、今河崖头村一带,发现春秋时期奴隶主、贵族墓地一处,有大、中型墓葬20余座,其中五号墓东、西、北面发现大量殉葬马匹。1972年进一步发掘整理,经山东省考古研究所考证五号墓应为齐景公之陵墓。由此推断姜齐王陵大概就在齐故城及其附近。田齐8位国君中有6位的陵墓集中在齐陵镇一带,至今封土高大。汉高祖六年(公元前201年),刘邦封其长子刘肥为齐王,共传六王。根据《史记》的记载,汉齐王陵也在临淄及其周围地区,但具体地址不详。1978年秋天,在山东省考古研究所指导下,淄博市博物馆发掘了临淄区大武乡窝托村南面的一座大墓,认定是汉齐王墓。窝托汉墓的发掘,澄清了此墓是战国稷下学士淳于髡墓的民间传闻,并为进一步考察汉齐王陵墓所在地提供了重要依据。
公元前11世纪,曾经长期生活于社会下层、“屠牛于朝歌,卖炊于孟津”的姜尚,在中原渭水之滨被西伯侯姬昌访聘为师,开始了他兴周灭商、济世安民的伟业。周武王姬发以灭商兴周之首功,封姜尚于齐国,世称姜太公。他以尊贤尚功、强国富民为立国之本,以开放务实、因俗顺民、政教平易作手段,创造出一条经世济民之道,树立起泱泱大国之风,开创了齐国800年宏伟基业。周康王六年姜太公在齐国营丘去世,按照周朝风俗返葬于周。齐地人民思其恩德,在临淄地区葬其衣冠。其后,姜齐丁公、乙公、癸公、哀公等国君全都返回周王朝腹地埋葬。姜太公衣冠冢在今临淄城区,现高18米,直径50至55米。《齐记补遗》有“太公葬于周,齐人思其德,葬衣冠于此”的记载。
无诡,又名武孟,也作无亏,姜齐政权第十七位国君。长卫姬所生,与孝公昭、昭公潘均为齐桓公小白之子。桓公病逝后的公元前643年12月,无诡被易牙、竖刁等拥立为国君,在位仅两个月即被杀,无谥号。《左传》有“宋襄公率诸侯兵送齐太子昭而伐齐。齐人恐,杀其君无亏”的记载。无诡墓位于紫荆山北麓,南依田齐二王冢,东距临淄区齐陵镇郑家沟村200米。
齐陵镇吕家孝陵村北150米处有齐孝公墓,又称“五公墓”。现墓高8米,南北宽20米,东西宽80米,孝陵村由此得名。孝公是桓公之子、无诡之弟,公元前642年至633年在位。相传在齐故城东南10余华里,有姜齐孝公、昭公、惠公、顷公、灵公之墓,因史书和方志没有详细记载,所以难辨真伪。
齐庄公为灵公环之子,名光,公元前553至前548年在位,因为与崔杼之妻私通,被崔杼杀害。《左传》有“崔氏侧庄公于北郭”的记载。庄公是大名鼎鼎的齐景公之兄长,其陵墓在齐故城西北三公里许,敬仲镇泻柳村西2000米处。
齐康公墓在齐陵镇聂仙村西北450米处,西依淄水,四面陡峭,现存封土基本呈圆形,高13米,直径29.5米。齐康公是齐宣公积之子,名贷,为姜齐最后一代国君。公元前404年始任,公元前386年被新兴起的田氏贵族逼迫迁移到沿海地区,公元前379年死去,为姜齐的事业画上一个苦涩的句号。
姜齐涌现出一批有作为的政治家、军事家。除了太公、桓公等著名国君,还有许多著名的贤相名士。在牛山北麓、胶济铁路以南的齐陵镇北山庄西400米处,有春秋时期政治家管仲的陵墓。管仲是安徽颍上人,年青时与鲍叔牙为友,在南阳一带经商。后来管仲被鲍叔牙推荐与齐桓公,任命为卿,尊称仲父。管仲得到施展才华的机遇,随后在齐国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国力逐渐强盛,使齐国成为春秋五霸之首。管仲墓现高14米,东西长34米,南北宽14米。管仲是中国历史上少见的贤才,影响广泛,历代文人墨客吟诗作赋,凭吊先贤。有诗歌曰:
兵车半偃息民灾,仗义尊王田垒开。
自古英雄谁无死,至今疆场羡奇才。
齐故城以东郎家村附近,有一座杞梁墓,封土在1971年整地时夷平,遗址尚存。杞梁是春秋时齐国大夫,在齐庄公伐莒的战斗中阵亡。相传杞梁的妻子到城下迎接灵柩,悲痛欲绝,长哭七天七夜后城墙为之崩塌。安葬杞梁后,其妻投淄河而死。经过历代民间文学演义,以此附会成凄婉动人的“孟姜女哭长城”故事。
路山镇小张王庄村南的乌河西岸,埋葬着一位富有传奇色彩的人物公冶长,他是春秋末期齐国的莒大夫。传说公冶长家境贫寒,精通鸟语。有一天,一只乌鸦飞来告诉他:
公冶长,公冶长,南山顶上有只羊。
你吃肉,我吃肠,快快取之莫彷徨!
公冶长来到南山,把羊拖回家煮熟吃了,却没有把羊肠给乌鸦留下。几天之后,那只乌鸦又飞来告诉他南山顶上有只羊。公冶长跑到南山顶上一看,那里只有一具人的尸体。他惊慌失措,正要离开时被人发现。人们以为是他杀死了人,把他抓住告官。乌鸦报复公冶长的失约行为,陷害了他,因此孔子认为“非其罪也”。传说毕竟是传说,历史上的公冶长是孔子七十二贤之一,孔子很赏识他,还把女儿嫁于他为妻。历史上有许多统治者对他进行封诰,《诸城县志》中有公冶长“唐开元十七年赠莒伯,宋大中祥符二年封高密侯”的记载。
春秋时齐国大夫黔敖的墓葬,位于齐陵镇前李官庄村东60米处,墓高2米,直径16米,周长约60米,四壁陡峭。齐国闹饥荒的时候,黔敖在路旁准备了食物让饥民食用。见一饥民走来,黔敖对他说:“嗟!来食。”那位饥民扬目而视,说:“我因为不食嗟来之食,才饿成这个样子。”黔敖急忙向他道歉,但是饥民以为黔敖侮辱了他的人格,最终不食嗟来之食而死。常用成语“嗟来之食”由此而来。
晏婴冢位于齐故城小城北门外,距离永顺庄350米。墓高11米,南北长50米,东西宽43米。墓前立有明万历二十六年(公元1598年)钦差巡抚山东等处地方都察院右佥都御史尹应元题“齐相晏平仲之墓”和清康熙五十二年(公元1713年)、五十三年(公元1714年)重修碑。1982年秋摹刻清道光七年(公元1827年)《古代圣贤传略》所载晏婴像,同时刻制晏氏传略石碑立于墓前。
齐都镇尹家庄南250米处,有一座高10米、南北25米,东西38米的古冢,相传墓主人是春秋晚期著名军事家田穰苴。他是齐人田完的后裔,出身于下层官吏。齐景公时晋燕两国联手进攻齐国,齐军节节败退,国家处于危难之中。齐相晏婴向国君力荐田穰苴,封他为将军。他精通兵法,依法治军。当齐景公宠臣、监军庄贾违犯军纪、军令时,毅然将庄贾斩首,三军士气为之大振。田穰苴对麾下将士十分爱护,赏罚严明,在将士中拥有很高的威信。他率领齐军击退了晋、燕的进犯,收复了失地,被齐景公封为大司马。田穰苴的显赫地位及其刚正不阿的品格引起贵族阶层的嫉妒和陷害,被革职后郁疾而死。后来齐威王用兵效法田穰苴,组织士大夫追论古代司马法,附穰苴兵法于其中,称作《司马穰苴兵法》。
三士冢位于齐故城南门外大道东,东西长110米,南北55米,一基三坟,墓主人是春秋齐景公时代齐国三勇士公孙捷、田开疆、古冶子。相传三人一贯居功自傲,相国晏婴欲除之,遂向景公献谋让3人论功食两只桃子。三人各自大夸其功,互不相让,义气难平,先后自杀,景公以士之礼,把三人埋葬在齐故城南的“荡阴里”。1981年,国家拨款在三士冢周围建起砖石围墙422米,南设园门和影壁,刻三国时代政治家、军事家诸葛亮《梁父吟》、摹刻二桃杀三士汉画像砖石等,镶嵌于影壁之上,并设立三士冢石碑。
姜齐时期的古墓,有名者还有愚公墓、纪季墓和晏蛾儿墓。
路山镇陈家庄西有一座愚公墓。据《说苑》记载,当年齐桓公打猎时,为追赶一只中箭受伤的鹿进入一道不知名的山谷。向一位老者探问谷名,答曰“愚公谷”。齐桓公十分好奇地询问由来,老者回答说:“因为我愚,人们就把我居住的地方叫做愚公谷。”桓公仔细端详老者的言谈举止,并无丝毫愚蠢之处,便问及愚公称谓的由来,老者说:“我把家里母牛生的一头小牛犊卖掉,买回一匹马驹。一个年轻人硬说牛不能生马,强行牵走马驹,我也没有和他争执。乡里人因此称我愚公”。后来管仲听说了这件事,对桓公说:“这是我的过错。没有公正的评断百姓的诉讼,才导致了欺凌掠夺的事情发生。”桓公也悟出了更深刻的道理:这位愚公才是真正有德行、有才智的人呐!他是在激励我们关心民众疾苦、治理好国家啊。遂让管仲整顿朝政,齐国逐渐强大起来。民国九年(公元1920年)《临淄县志》记载了这件事:“愚公,齐桓公时隐君子也。姓名不传而德辉远被,是以动君相,沛恩泽,培植文风,激励名教,何在非公一愚之所蕴蓄而震动者乎。”愚公死后葬于此地,旧时碑碣已失。
纪季是春秋时纪国国君之弟,封于酅邑。齐襄公七年(公元前691年),齐欲灭亡纪国,纪季入齐作为附庸。《左传》有“纪季以酅入于齐”的记载。据民国九年(公元1920年)《临淄县志》载,郑家六端村(今属皇城镇)中有纪季墓,乾隆时尚存古碑,上刻“纪季墓”三字,现已夷为平地,碑碣不存。《临淄文物志》载,安平城东有一古墓,封土高约10米,东西、南北长各近50米,也传为纪季墓。此地与郑家六端村相去不远。
齐陵镇郑家沟村南有晏蛾儿墓,高7米,直径9米。晏蛾儿是姜齐桓公妾或侍女。据《临淄文物志》引《东方朔•颜师古注》,“晏蛾儿,桓公病,易牙、竖刁作乱,塞宫门,筑高墙,不通人。有一妇窬垣入,至公所。公曰:我欲食。妇人曰:吾无所得。又曰我欲饮,妇人曰:吾无所得。公曰:何故?对曰:易牙、竖刁相与作乱……故无所得。公慨然叹涕出,曰:嗟呼!圣人所见岂不远哉!若死者有知,我将何面目见仲父乎?!蒙衣袂而绝乎寿宫。晏蛾儿盖以杨门之扉,触柱而死”。
齐康公之后,姜氏政权落入齐国贵族田氏之手。田齐政权经历八代国君后,亡于秦国嬴政统一六国之时。位于今临淄城东、齐陵镇南部崇山峻岭上的田齐王陵,是目前我国现存规模最大的先秦诸侯王陵古墓群,被称为“东方金字塔”。田齐王陵分为二王陵、四王陵两大部分。二王陵是田齐第二代国君齐侯剡和第三代国君桓公午的陵墓,坐落在鼎足山上,总长320米,高者近30米。四王陵从西到东依次是齐威王、齐宣王、齐湣王、齐襄王的陵墓,位于南山之上,总长540米,最高者34米。这两大部分相距很近,六座王陵全部因山起墓,略成方基圆顶状。陵墓的封土堆筑于高大的山体上,犹如山上之巅,岭上之峰,浑然一体。在二王陵与四王陵的北面,各有相互对应的二墓冢和四墓冢,想必是辅臣和侍妾的陪葬墓。国人耳熟能详的成语“滥竽充数”和“一鸣惊人”的起源,竟与四王陵中的三位墓主人有关。临淄区正在围绕这一千古奇观作文章,田齐王陵的开发建设项目已经列入政府的议事日程。
黔娄为田齐威王时隐士,一生修身清节,不求仕进。鲁恭公要任他为相,齐威王要聘他为卿,皆推辞不受。家贫如洗,死时衾不遮体,覆头则足见,覆足则头见。一凭吊者见其状曰:“斜引其被则殓矣。”其妻曰:“斜而有余,不如正而不足。生时不邪,死而邪之,非先生之义也。”黔娄墓位于召口乡北金召村东南百米处,封土已平。《汉书•艺文志》记载,“黔娄,齐之隐士,系道家。守道不诎(屈),威王下(师)之。著有《黔娄子》四篇”。
战国后期齐国著名军事家田单的墓葬,位于皇城营村东南700米处,直径25米左右,高7米。民国七年(1918年)曾立“齐相田单之墓”石碑。田单是临淄人,出身于下层小吏。公元前284年燕将乐毅率领五国军队进攻齐国,田单来到了即墨城里,后来被推为将军指挥战斗。他使用反间计,让燕惠王改换骑劫为将,以独创的“火牛阵”大败燕军,收复沦落敌手数年的70多座城池,被齐襄王任命为相国,封安平君。据民国九年《临淄县志》记载,当地百姓曾经在墓东挖井时发现许多铜器。20世纪70年代初期,群众在墓东整平土地时,在地下1.5米处发现石椁,疑为田单墓室,随后覆盖。
齐故城西南的大武镇窝托村南,有一座封土高32米,占地面积5万余平方米的大墓,村民习惯称为“窝托冢”、“相公冢”、“驸马冢”,认为是战国时代稷下学士中的著名人物淳于髡之墓。淳于髡主要活动年代在齐威王、齐宣王期间,是齐国的赘婿,身份低贱,常用隐语启发开导国君。1978年,经发掘清理墓室周围的五个陪葬坑(器物坑、车马坑、殉狗坑各一个,兵器坑两个),出土金、银、铜、陶、兵器等2000余件。经过山东省考古研究所对大墓的形制、规模和出土文物鉴定,初步认定为汉齐王陵墓之一。
临淄地区还有数座汉代名人墓葬,如蒯通墓、淳于意墓、终军墓、孔融墓等。蒯通墓位于皇城镇五路口村东里许,高9米,东西40米,南北32米。蒯通是范阳人,本名彻。因史学家为汉武帝避讳,改为蒯通。蒯通是楚汉战争时期的说士,武信君用其策,降伏燕赵30多座城池;韩信用其计平定了齐地;西汉时曹参担任齐相,视蒯通为上宾。
淳于意墓位于大武镇东夏庄西南250米处,高约10米,周长100米,南依群山,东临时源,风景宜人。淳于意是西汉临淄人,精通医术,和华佗、张仲景齐名,被称为汉代三大医学家。他曾担任过齐国太仓长,世称太仓公。他先后向公孙光、公乘阳庆等名医学习,医术大进。他为人治病不依贫贱富贵,只看病情轻重缓急,多次拒绝富豪权贵们让他担任私人医生的要求,被罗织罪名押解长安受截去一肢的 “肉刑”。他的第五个女儿缇萦随行长安并上书皇帝,愿意以身入宫赎父罪,辞哀情切。当政的汉文帝很受感动,不仅赦免了淳于意的罪,而且在全国废除了残酷的肉刑。《史记·扁鹊仓公列传》记载了淳于意的25例医案,世称“诊籍”,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病历。史学家班固有一首咏缇萦诗云:
三王德弥薄,惟后用肉刑。
太仓令有罪,就逮长安城。
自恨身无子,困急独茕茕。
小女痛父言,死者不可生。
上书诣阙下,思古歌鸡鸣。
忧心摧折裂,晨风扬激声。
至汉孝文帝,恻然感至情。
百男何愦愦,不如一缇萦。
终军是汉代济南人,自幼勤奋好学,博学多识,能文善辩。18岁时选为博士弟子。曾经受汉武帝派遣出使匈奴和南越,深为朝廷器重,20岁在出使南越时以身殉国。他的墓地为何在临淄齐陵镇,史料没有记载。但墓地周围有齐家终村、李家终村、朱家终村、梁家终村、王家终村、许家终村、戴家终村、刘家终村,8个村庄皆因靠近终军墓而得名,却是不争的事实。终军墓现高8米,直径近20米,周长约60米,南连稷山,东依牛山,西濒淄水,墓上松柏长青。
稷下街道办事处范家村东,有孔子20代孙、汉献帝时北海相孔融之墓。墓高12米,东西18米,南北13米,墓壁陡峭。孔融自幼有异才。兄弟7人中他排行第六。4岁时和众兄弟一起吃梨,他专拣小的吃。家人问他,他回答说,我最小,应该吃小的。旧时启蒙读物《三字经》中的“融四岁,能让梨”,就记录了这个故事。孔融有很高的文学成就,曹丕的《典论·论文》把他列为建安七子之一,认为他的文章“体气高妙”,有过人之处。建安年间,孔融曾经担任将作大匠、少府、太中大夫等职务。因为政治上的分歧,孔融在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被专权的曹操找借口杀害,埋葬在他担任过刺史的青州治所临淄。
魏晋以后,临淄成为一般的县城,王公贵族的坟墓骤然减少。今存房玄龄、蔡璋佩、韩介、徐华清等人的墓葬。房玄龄墓位于齐都镇南马村东,封土已平,墓室尚存。房玄龄是临淄人,初唐十八学士之一,唐太宗时著名宰相。他与另一名宰相杜如晦一道辅佐朝廷,成就了“房谋杜断”的佳话,开创了“贞观之治”的昌盛局面。史籍记载,他死后埋在陕西省礼泉县境内的唐太宗陵墓旁陪葬,因此临淄这一处应是纪念性墓葬。蔡璋佩是元代太监,官至异珍库使,民国九年《临淄县志》记载,蔡墓在县境蔡王庄。韩介墓位于临淄第三中学内,封土已平。韩介是临淄人,明万历十八年进士,授宝应知县,擢升御史。因遇事敢言,不避权贵,为世俗所不容,终于告官归里。他在老家置田地赡养族人,在发生饥荒时设粥供应饥民,救活数千人。徐华清,字际唐,临淄徐家圈村人,清代嘉庆十三年武状元。其墓在徐家圈村西北,淄河西岸。他幼年入塾,并拜请师傅学习武术。1807~1808年,在乡试、会试中连续告捷,随后又在殿试中夺魁。1820年出任直隶提标右营游击,很快升任甘肃省参将。张戈尔在英国支持下叛乱,徐华清随甘肃提督平叛,斩杀叛军600余人。在军中粮草不济,友邻清军竟相捕食沼泽中的黄鱼,徐华清怀疑鱼肥而当地人不食定有原因,遂严禁部下捉鱼。结果食鱼的人全部中毒,惟有徐华清部安然无恙。他被朝廷赏戴花翎,晋升哈密协副将。1823年任喀什戈尔总兵时,他让部下帮助百姓制造使用农具,传授内地耕作技术,获得连年丰收,改变了当地多年的游离积俗。5年后,徐华清调离时老百姓夹道欢送,并且为他建立了生祠,每逢年节供祭。1843年调到青海平叛,擒杀了叛军首领青塔尔。后任福建陆路提督,与水师提督窦振彪合击外国入侵者,在任6年英军不敢进犯。《山东省志》、《淄博市志》、《临淄区志》均有徐华清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