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为什么说一夫一妻制侵犯女性利益,而一夫多妻和一妻多夫制缓解贫富差距,有利于阶层流动?

(2015-10-23 13:47:29)
标签:

杂谈

 “贫富差距”,是一个可以立刻刺激人痛处的话题。多少性需求不能满足的穷男人,在谈及贫富差距的时候几乎是咬牙切齿,恨不能立刻冲进豪华会所去手刃富二代,解救正在给他们跪舔的长腿大波妹。而那些入了学校,读了两本书的穷人,则会用图表和数学公式说明劫富济贫的合理性,发明一门又一门的主张政府干预的经济学和政治哲学。

 

但是,有一个事实能够说明,那些大谈特谈“贫富差距”的人,大多不是真的仇恨贫富差距,而只是仇恨富人而已。那就是他们一方面反对贫富差距,同时却反对社会对于贫富差距的天然调控器:一夫多妻/一妻多夫制。

 

一夫多妻/一妻多夫制是一个奇妙的制度,它对于社会的贫富差距起到了缓解的作用。让我来用最简单的方式演示给你:

 http://ww2/large/9291b213gw1exb0q9ee3pj20b20mxjtb.jpg 

我们假设每个育龄妇女生育n个孩子。比如说,一个富人娶100个太太,给他生下100* n个孩子,他死的时候,他的财富便至少要分成100 * n份。一个中产男人只娶得起一个太太,她生下n个孩子,他们夫妇的遗产便要分成n份。一个穷人娶不起太太,便兄弟几个合娶一个太太,她生下n个孩子,那么这几个兄弟奋斗一生的财产,都给了这n个孩子。这样几代之后,假设其他因素不变,全社会的人的财产会趋向平均化。

 

如果像现在一样,国家用法律禁止一夫多妻/一妻多夫制的存在,会变成什么样子?上面的这个富人、中产阶级和穷人大多都会拥有n个孩子。这样几代之后,假设其他因素不变,他们的后代之间的财富差距不会发生变化。

 

通过以上的简单分析,可以得出结论:一夫多妻/一妻多夫制能够缩小贫富差距。法律禁止一夫多妻/一妻多夫制,必然会使得富人多子/穷人少子的,能够自动平衡贫富差距的社会机能失效,使得贫富差距无法得到缓解。

 

这是我的第一层分析。在这层分析中,我没有把择偶倾向和生育意愿加入考虑的因素。如果考虑这两个因素,那么结论将会更加明显,更加令人难以接受:

 

即使法律允许一夫多妻/一妻多夫制,富人的第一个老婆(或老公)大多仍然会出身同一个社会阶层,门当户对嘛。但因为富贵人家的儿女,总是不甘于给人做二房的,于是就会给穷人家的姑娘和小伙子们创造翻身的机会。他们会借此走入较高的社会阶层,改变自己和后代的命运。这就是一夫多妻/一妻多夫制的第二个作用:有利于社会阶层流动,给下层的人创造进入较高阶层的机会。

 

法律强制实行一夫一妻制,那么富裕的男人会娶一个什么样的女人呢?富裕的女人会嫁一个什么样的男人呢?既然每个人只有一次选择机会,那么人们在通常情况下会选择一个和自己社会阶层相近的配偶。这就是我们经常在社会中看到的现象:有钱的男人的老丈人同样非富即贵,很难会有灰姑娘嫁给王子的事情发生。法律强制实行一夫一妻制导致了社会阶层的固化。

 

法律强制实行一夫一妻制不仅导致了社会阶层的固化,更加剧了贫富差距。哦?此话怎讲?我们来想想:富有的男人只能娶一个老婆,那么这个太太的出身大多会很不错。富贵人家养的女儿,会不会特别娇气?会不会特别信奉女权主义?会不会追求物质享受,以旅游、美食、购物、保养、减肥和保持身材为人生最高目标?那这样的女人会不会愿意多生孩子呢?恐怕一个已经嫌多了吧!

 

这就是我们在社会上经常看到的:富贵家庭往往孩子比较少,穷苦人家才会多生。富贵家庭的孩子,往往父母两家都是有钱人,所以如果其他因素不变,这种现象必然会导致财富越来越集中在少数人手中,而穷人则会越来越穷。这么想想,道貌岸然的法定一夫一妻制,确实挺可怕的。

 

与人们通常认为的,法定一夫一妻制“保护妇女权益”不同,国家法律强制实行一夫一妻制,是为了保护那些社会底层的失败的男人的“尊严”,而侵犯女性的利益。

 

这一点显而易见:如果法律不再规定一个男人只许和一个女人结婚,那么大量有钱有貌的高富帅将会妻妾成群,左搂右抱,而那些本来就没有女朋友的矮穷丑屌丝男就会面临更加激烈的竞争。在这样激烈竞争的婚恋市场上,母猪都会被当作嫦娥,女人的身价和待遇必然得到提高。

 

国家对于婚姻制度的管理,往往导致了可怕的“非意图的后果”。争取一夫多妻和一妻多夫的自由,就是在争取女性和全人类的自由。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