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简介(郑静)

标签:
中国《史记》《春秋》司马迁太史公自序杂谈 |
分类: 课程同步 |
史记简介
《史记》是由司马迁撰写的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最初没有固定书名,或称“太史公书”,或称“太史公传”,也省称“太史公”。“史记”本是古代史书通称,从三国时期开始,“史记”由史书的通称逐渐成为“太史公书”的专称。记载了上自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元狩元年间共3000多年的历史(哲学、政治、经济、军事等)。《史记》与后来的《汉书》(班固)、《后汉书》(范晔、司马彪)、《三国志》(陈寿)合称“前四史”。刘向等人认为此书“善序事理,辩而不华,质而不俚”。与司马光的《资治通鉴》并称"史学双壁"。
历史名著
《史记》一共130篇,50多万字,记载了上自中国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公元前122年),共3000多年的历史。作者司马迁以其“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识,使《史记》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史记》对后世史学和文学的发展都产生了深远影响。其首创的纪传体编史方法为後来历代“正史”所传承。称为“二十四史”之首。同时,《史记》还被认为是一部优秀的文学著作,在中国文学史上有重要地位,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作品简介
《史记》是我国文化史上第一部纪传体的通史。作为通史,它不同于以前史书只记载某一时期,如《春秋》、《战国策》,而是上记轩辕,下至汉武帝,纵贯三千年,包罗万象,而又融会贯通,脉络清晰, 王迹所兴,原始察终,见盛观衰,论考之行事 (《太史公·自序》),所谓 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 ,翔实地记录了上古时期我国举凡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等各个方面的发展状况。作为纪传体,它又不同于以前史书所采用过的以年代先后为次序的编年体,或以地域为编限的国别体,而是以人物传记为中心来反映历史内容。这在史学体例上是影响极为深远的创举。从此以后,从班固的《汉书》到民国初期《清史稿》,近两千年间历代所修正史,尽管在个别名目上有某些增改,但最重要的 纪 、 传 ,都绝无例外地沿袭《史记》体例,而成为传统。
《史记》规模宏大,全书共一百三十篇,五十二万六千五百字。按编排顺序,第一为 本纪 十二篇。所谓 本纪 ,乃编年记本的意思,是以时间先后为历代帝王作传。在秦朝以前是一代一纪,如《五帝本纪》《夏本纪》等,《秦始皇本纪》也是写秦始皇帝、秦二世及子婴。从汉高祖开始,则一帝一纪。其中有并非帝王而作本纪的例外情况,如《秦本纪》、《项羽本纪》、《吕太后本纪》。第二为 表 十篇。所谓 表 ,即谱系,是用表格的方式,将历代帝王、诸侯之间的大事简明扼要地排记下来,使人观之一目了然,以作为全书叙事的连络和补充。如《三代世表》、《十二诸侯年表》、《六国年表》、《秦楚之际月表》等。第三为 书 八篇。所谓 书 ,是典籍、文献的意思。其中分别以专篇,对有史以来的典章制度、音乐文化、天文历法、农田水利、财政经济等发展情况作了系统的记述,如何《礼书》、《乐书》、《封禅书》、《河渠书》、《平准书》等,与后世各种专史相近。第四为 世家 三十篇。所谓 世家 ,即世代相承绪的意思,主要记载诸侯贵戚及有重大贡献的将相名臣的历史,如《晋世家》、《外戚世家》、《萧相国世家》、《留侯世家》、《绛侯周勃世家》等,只是《孔子世家》与《陈涉世家》是例外。第五为 列传 七十篇,其中包括最后一篇《太史公自序》。
所谓 列传 ,意即序列行状,传写事迹,是各个时代各个不同类型、不同阶层重要历史人物的传记。这里有贵族公子、官僚大夫、政治家、军事家、哲学家、思想家、文学家、经学家、策士、隐士、说客、刺客、游侠、医生、巫卜、商贾、俳优、幸臣等等,此外还有国内外其他民族君长统治的历史,如《匈奴列传》、《朝鲜列传》、《西南夷列传》、《大宛列传》等等。
今本《史记》一百三十卷,篇数与《太史公自序》及《报任安书》相符,但《汉书·司马迁传》说:其中 十篇缺,有录无书。 可见现在所见之本,有后人所补者。对此,唐代颜师古曾注引三国时张晏说: (司马)迁没之后,亡《景纪》、《武纪》、《礼书》、《乐书》、《兵书》(按:《史记·太史公自序》无《兵书》。据《史记·龟策列传》唐代司马贞索隐,此当为《律书》。)、《汉兴以来将相年表》、《日者列传》、《三王世家》、《龟策列传》、《傅靳列传》。元(帝)、成(帝)之间,褚先生补缺,作《武帝纪》、《三王世家》、《龟策》、《日者传》,…… 这里所说的褚先生名少孙,西汉元、成之间以经术文学为郎。他自己在所补的《三王世家》中也曾说: 臣幸得以文学为侍郎,好览观太史公之列传。列传中称《三王世家》文辞可观,求其世家终不能得。窃从长老好故事者取其封策书,编列其事而传之,令后世得观贤主之指意。
成书简史
作者
成书
续补
传播流行
编写体例
风格特点
思想开放
进步的民族观; 进步的经济思想; 强烈的民主性与批判性; 豪迈的人生观,生死观,价值观。严谨实录
司马迁撰写史记,态度严谨认真,实录精神是其最大的特色。他写的每一个历史人物或历史事件,都经过了大量的调查研究,并对史实反复作了核对。 汉朝的历史学家班固说,司马迁“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故谓之实录”。也就是说,他的文章公正,史实可靠,不空讲好话,不隐瞒坏事。高度评价了司马迁的科学态度和《史记》的记事翔实。评价分明
本着实录的精神,司马迁在选取人物时,并不是根据其官职或社会地位,而是以其实际行为表现为标准。比如,他写了许多诸如游侠、商人、医生、倡优等下层人物的传记。在司马迁心目中,这些人都有可取之处。 司马迁首创了以人载事,始终叙述一个人生平事迹的写法。着重写其“为人”,并注意其“为人”的复杂性,是司马迁的笔法。他在作传时,把自己的看法寓于客观的事实叙述之中,来表示自己对人物的爱憎态度。 比如项羽这个人物,司马迁同情他,以非常饱满的热情来写这位失败英雄。他既称赞项羽的骁勇,又对他的胸无大志、残暴自恃作出批评。可是,在《项羽本纪》中,司马迁并没有发议论,但是他对项羽的爱憎态度却于叙事之中明显地表现了出来。这便是司马迁作传的最大特点,即真实性和倾向性的统一。史学贡献
一、建立杰出的通史体裁 《史记》是中国史学史上第一部贯通古今,网罗百代的通史名著。正因为《史记》能够会通古今撰成一书,开启先例,树立了榜样,于是仿效这种体裁而修史的也就相继而起了。通史家风,一直影响着近现代的史学研究与写作。 二、建立了史学独立地位 我国古代,史学是包含在经学范围之内没有自己的独立地位的。所以史部之书在刘歆的《七略》和班固的《艺文志》里,都是附在《春秋》的后面。自从司马迁修成《史记》以后,作者继起,专门的史学著作越来越多。于是,晋朝的荀勖适应新的要求,才把历代的典籍分为四部:甲部记六艺小学,乙部记诸子兵术,丙部记史记皇览,丁部记诗赋图赞。从而,史学一门,在中国学术领域里才取得了独立地位。饮水思源,这一功绩应该归于司马迁和他的《史记》。 三、建立了史传文学传统 司马迁的文学修养深厚,其艺术手段特别高妙。往往某种极其复杂的事实,他都措置的非常妥贴,秩序井然,再加以视线远,见识高,文字生动,笔力洗炼,感情充沛,信手写来,莫不词气纵横,形象明快,使人“惊呼击节,不自知其所以然”。(《容斋随笔·史记简妙处》) 但必须特别指出的是,由于司马迁受时代的限制,《史记》也存在某些缺点与不足之处。例如,存在“天命”、灾异和历史循环论的神秘思想的影响。在《六国年表序》论述秦并天下的原因时,指出这是“天所助”的结果。在《天官书》中,记述各种特殊的自然天象时,常常与人事联系在一起,更多地表现了灾异的神秘思想。这些说明《史记》在“究天人之际”时,仍然没有完全摆脱“天人感应”神学思想的影响。文学影响
文化方面
《史记》对古代的小说、戏剧、传记文学、散文,都有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首先,从总体上来说,《史记》作为我国第一部以描写人物为中心的大规模作品,为后代文学的发展提供了一个重要基础和多种可能性。 《史记》所写的虽然是历史上的实有人物,但是,通过“互见”即突出人物某种主要特征的方法,通过不同人物的对比,以及在细节方面的虚构,实际把人物加以类型化了。 在各民族早期文学中,都有这样的现象,这是人类通过艺术手段认识自身的一种方法。只是中国文学最初的类型化人物出现在历史著作中,情况较为特别。 由此,《史记》为中国文学建立了一批重要的人物原型。在后代的小说、戏剧中,所写的帝王、英雄、侠客、官吏等各种人物形象,有不少是从《史记》的人物形象演化出来的。小说方面
在小说方面,除了人物类型,它的体裁和叙事方式也受到《史记》的显著影响。中国传统小说多以“传”为名,以人物传记式的形式展开,具有人物传记式的开头和结尾,以人物生平始终为脉络,严格按时间顺序展开情节,并往往有作者的直接评论,这一切重要特征,主要是渊源于《史记》的。 后世小说多以《史记》为取材之源。其中比较典型的有冯梦龙的《东周列国志》、孙皓晖的《大秦帝国》和寒川子的《战国纵横》。戏剧方面
戏剧方面,由于《史记》的故事具有强烈的戏剧性,人物性格鲜明,矛盾冲突尖锐,因而自然而然成为后代戏剧取材的宝库。 据傅惜华《元代杂剧全目》所载,取材于《史记》的剧目就有180多种。 据李长之统计,在现存132种元杂剧中,有16种采自《史记》的故事。其中包括《赵氏孤儿》这样的具有世界影响的名作。已经失传的类似作品,当然更多。到后来的京剧中,仍然有许多是取材于《史记》的,如众所周知的《霸王别姬》等。 宋元时期,随着中国戏剧的形成与成熟,《史记》的内容与艺术也影响到戏剧创作。例如宋元戏文有《赵氏孤儿报冤记》;元明杂剧有《冤报冤赵氏孤儿》(元·纪君祥)、《卓文君私奔相如》(明·朱权)、《灌将军使酒骂座记》(明·叶宪祖);。明清传奇有《窃符记》、《易水歌》(清·徐沁);地方戏及新编历史剧有《搜孤救孤》(京剧)、《卧薪尝胆》(汉剧越剧)、《和氏璧》(同州梆子)、《完璧归赵》(京剧)、《鸿门宴》(京剧 川剧汉剧 秦腔)、《萧何月下追韩信》(京剧 川剧 汉剧 秦腔)、《霸王别姬》(京剧)、《大风歌》(话剧)。传记文学
在传记文学方面,由于《史记》的纪传体为后代史书所继承,由此产生了大量的历史人物传记。 虽然,后代史书的文学性显著不如《史记》,但其数量既浩如瀚海,如果将其中优秀传记提取出来,也是极为可观的。 此外,史传以外的别传、家传、墓志铭等各种形式的传记,也与《史记》所开创的传记文学传统有渊源关系。传世刻本
《史记》版本大致分出4系。 第一系为宋刻十行本。 第二系约有4种,分别为南宋绍兴年间杭州十四行刊本;南宋孝宗年间建阳刊本;南宋绍兴十年朱中奉刊十二行本;南宋绍兴年间淮南东路转运使司刻九行本。 第三系为集解索隐二家注本,现存2种,一种是南宋淳熙二年张杅刻本,一种则是南宋淳熙八年耿秉重刻张杅本。 第四系现存最早的是南宋乾道七年蔡梦弼刻二家注本,此后又分为2支。第一支较为简单:南宋庆元二年建阳黄善夫刊三家注本、元彭寅翁刻本、明廖铠刻本、明柯维熊刻本、明王延喆刻本、明秦藩刻本、清同治年间崇文书局覆刻王延喆刻本、清同治年间金陵书局刻张文虎校本。第二支较为复杂,这一支的起头是蒙古中统二年刻本,由中统本出的有明游明刻本、明建阳慎独斋刻本、明建宁官刊本以及元大德年间刻本。而从大德本又分出明南京国子监刻本和北京国子监刻本。而清乾隆四年武英殿刻本则从北监本出。 此外还有一系即明末汲古阁十七史本,此本为单集解本,据说源自宋刻,但具体底本不详,据此本重刻的则有清同治年间五局合刻二十四史本(金陵书局刻)。名篇名句
十大名篇
梁启超指定的史记“十大名篇”分别是: “大江东去楚王流芳”——《项羽本纪》 “礼贤下士威服九州”——《信陵君列传》 “文武双雄英风伟概”——《廉颇蔺相如列传》 “功成不居不屈权贵”——《鲁仲连邹阳列传》 “旷世奇才悲凉收场”——《淮阴侯列传》 “官场显形栩栩如生”——《魏其武安侯列传》 “戎马一生终难封侯”——《李将军列传》 “汉匈和亲文化交融”——《匈奴列传》 “商道货殖安邦定国”——《货殖列传》 “史公记史千古传颂”——《太史公自序》传世名句
项庄舞剑,意在沛公。《史记·项羽本纪》 人为刀俎,我为鱼肉。《史记·项羽本纪》 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史记·项羽本纪》 众口铄金,积毁销骨。《史记·张仪列传》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史记·李将军列传》失之毫厘,谬以千里。《史记·太史公自序》 匈奴未灭,无以家为。《史记·卫将军骠骑列传》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史记·陈涉世家》 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史记·陈涉世家》 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史记·高祖本纪》 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史记·留侯世家》 不鸣则已,一鸣惊人;不飞则已,一飞冲天。《史记·滑稽列传》 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史记·淮阴侯列传》研修书目
“三家注”
宋元之后,《史记》的声望与日俱增,各家各派注释和评价《史记》的书也源源不断出现。其中最有影响的是俗称“三家注”的《史记集解》(刘宋时裴骃(裴松之子)注)、《史记索隐》(唐司马贞)、《史记正义》(唐张守节)。 司马贞,字子正,唐河内(今沁阳)人。开元中官至朝散大夫,宏文馆学士,主管编纂、撰述和起草诏令等。唐代著名的史学家,著《史记索隐》三十卷,世号“小司马”。司马贞以《史记》旧注音义年远散失,乃采摭南朝宋徐广《史记音义》、裴骃《史记集解》、齐邹诞生《史记集注》、唐刘伯庄《史记音义》、《史记地名》等诸家的注文,参阅韦昭、贾逵、杜预、谯周等人的论著、间己见,撰成对后世很有影响的史学名著《史记索隐》,该书音义并重,注文翔实,对疏误缺略补正颇多,具有极高的史学研究价值。后世史学家誉称该书“价值在裴、张两家之上。” 裴骃,裴松之的儿子,字龙驹。继承家学,博览宏识,亦以注史著称于世。他反复研究《史记》,“服其善序事理,辩而不华,质而不俚,其文直,其事秋,不虚美,不隐恶,故谓之实录”。他博采经传百家及先儒学说,凡对作注有所裨益,便广而录之;凡所注引,务必去其浮言游辞,取其精旨要义;如各家说注不同,则兼收并蓄,不肯偏弃;如有未详之处,宁缺不议,不凭臆想,妄加解说。终于写成《史记集解》八十卷不朽之作,成为现存最早的《史记》注本。研究专著与成果
自宋朝以后,研究《史记》的著述增多,较有代表性的如清朝梁玉绳的《史记志疑》、崔适的《史记探源》、张森楷的《史记新校注》、日本学者泷川资言的《史记会注考证》,以及清朝赵翼的《廿二史札记》和王鸣盛《十七史商榷》的有关部分,都是重要的参考书籍。 张文虎著《校刊史记集解索隐正义札记》一书对《史记》的史文及注文进行了精审的校订。他根据钱泰吉的校本和他自己所见到的各种旧刻古本和时本,择善而从,兼采诸家,金陵局本就是经过他的校考之后刊行的。 自汉代至清代,《史记》的研究专著达101部,单篇论文1435篇,囊括了名物典章、地理沿革、文字校勘、音韵训诂、版本源流以及疏解、读法、评注等领域。方法是抄摄材料,排比引证,基本是微观的甲说乙说的“文献”研究。 日本学者泷川资言撰《史记会注考证》,《考证》资料比较详实。各种版本《史记》包括标点本多只附录三家注,《考证》则以金陵书局本为底本,引录三家注以来有关中日典籍约一百二十多种,其中国人著作一百零几种,日人著作二十几种,上起盛唐,下迄近代,别择缀辑于注文中,时加审辨说明,将一千二百年来诸家众说,以事串联,较为系统地介绍出来,大大节省搜检群书之劳,为研究者提供极大方便,显然比三家注优越。 清王鸣盛《十七史商榷》和清赵翼《廿二史札记》中有关前四史部分,清梁玉绳《史记志疑》,清郭嵩焘《史记札记》,清沈家本《史记琐言》,近人陈直《史记新证》。上述诸书中,清人之作以钱大昕、梁玉绳、郭嵩焘之作最为特出。近人陈直之作,则多取甲骨文、金文及秦汉权量、石刻、竹简、铜器、陶器之铭文印证《史记》,独辟蹊径,创获尤多。因所著《汉书新证》成书在前,《史记新证》稿中关于汉武帝以前西汉史之考证与之重复者,均已删去。汇集《史记》各家注释考订之作,有近人张森楷《史记新校注稿》,成书于二十年代,惜未定稿。1967年由杨家骆编纂整理,交由台湾中国学典馆筹备处印行,但文有残缺。南京图书馆收藏有张森楷《史记新斠注》稿本。 20世纪以来,司马迁与《史记》的学术研究队伍日益壮大,学者除了对司马迁生年、生平、家世和《史记》的名称、断限、体制、取材、篇章残缺与补窜、义例等具体问题的考证之外,更加扩展了《史记》的综合集成研究。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进化论影响了一个世纪的学者,他们以文献为本,汲取本土考古学成果,结合西方史学学理与方法,考证精严,论断谨慎,逻辑分析严密,极大地推动了大陆《史记》从"史料学"到"《史记》学"的进展,突破性成果较多。例如王国维首用甲骨文、金文证明《史记》记载的三代历史为可信,从王国维与郭沫若同用汉简考证司马迁的生年到陈直的《史记新证》,都可看出考古文献得到了极大利用。而这一百年的考据研究主要集中于司马迁的行年、《史记》疑案、马班异同考论、《史记》与公羊学、《史记》三家注等领域。学者借鉴西方心理学、社会学、民族学、民俗学的学理,又带动了司马迁人格与社会、民族、民俗思想的更进一层研究。 有关《史记》的工具书,以《史记研究的资料和论文索引》最为有用。索引内容,包括版本、目录、题解、关于《史记》全书及各个部分的研究、司马迁生平事迹及其学术贡献的研究、稿本和未见传本目录、有关《史记》的非专门著作日录、唐宋元明笔记中有关《史记》的文字条目、外国研究论文和专著目录等,甚为详备。 此外,尚有哈佛燕京学社引得编纂处编的《史记及注释综合引得》,黄福銮《史记索引》、钟华《史记人名索引》、段书安《史记三家注引书索引》等书。其中黄福銮《史记索引》对查索《史记》中的人名、地名、事件、词汇及习俗语,最为有用。争议辨析
有许多人以为说司马迁写了《史记》乃是班固的“发明”,此种说法大可存疑。 不错,班固及乃父班彪确实曾称司马迁之书为《史记》,但在班氏父子的辞典中,“史记”却是作为一个比较通用的名词而非专称出现的。 为了说明问题,不妨引几段《汉书》: (1)《汉书·艺文志》:“与左丘明观其‘史记’,据行事,仍人道。” (2)《汉书·司马迁传·赞》:“孔子因鲁‘史记’而作《春秋》。” 《汉书》系班固的苦心经营之作,上引两段话中出现的“史记”显然不是司马迁所写,这说明,“史记”一名在班氏父子那里还是个通称。 汉代以后至唐朝初年,官方修撰的史书中并无“经籍志”一栏,所以,对司马迁的那部巨著称史记,也称太史公书,对别的史书也称史记(历史记录之意),比如敦煌写本《贞男》称:“颜叔子,鲁人也……周时人,出‘史记’”,这里面的“史记”指的是《后汉书》的一条注。初唐人释玄应所撰的《一切经音义》卷八十一:“《史记》云:‘籀者,周时史官教国子学童之书……’”中的史记指的又是《汉书》。(详见《汉书·艺文志》) 把司马迁的作品正式定名为《史记》并赋予其官方权威色彩的是长孙无忌。 《隋书》乃系长孙无忌与魏征、于志宁、李淳风等人联合撰成的。书成时间为公元656年,该书经籍志记古今图书存佚及其源流,创立四部分类法,对后世目录学有深远影响。 《隋书·经籍志》上有这样一段话:“史记一百三十卷,目录一卷,汉中书令司马迁撰……汉书一百一十五卷,汉护军班固撰。” 将《史记》与《汉书》并列,在官修史书中出现,正式确立了《史记》的名称,从公元前二世纪到公元七世纪,相隔了将近一千年之后,司马迁才为自己的呕心沥血之作“争”来了一个正式的名称。二十四史
▪ 史记 ( 汉·司马迁 ) | ▪ 汉书 ( 汉·班固 ) | ▪ 后汉书 ( 南朝宋·范晔 ) |
▪ 三国志 ( 晋·陈寿 ) | ▪ 晋书 ( 唐·房玄龄等 ) | ▪ 宋书 ( 南朝梁·沈约 ) |
▪ 南齐书 ( 南朝梁·萧子显 ) | ▪ 梁书 ( 唐·姚思廉 ) | ▪ 陈书 ( 唐·姚思廉 ) |
▪ 魏书 ( 北齐·魏收 ) | ▪ 北齐书 ( 唐·李百药 ) | ▪ 周书 ( 唐·令狐德棻等 ) |
▪ 隋书 ( 唐·魏征等 ) | ▪ 南史 ( 唐·李延寿 ) | ▪ 北史 ( 唐·李延寿 ) |
▪ 旧唐书 ( 后晋·刘昫等 ) | ▪ 新唐书 ( 宋·欧阳修、宋祁 ) | ▪ 旧五代史 ( 宋·薛居正等 ) |
▪ 新五代史 ( 宋·欧阳修 ) | ▪ 宋史 ( 元·脱脱等 ) | ▪ 辽史 ( 元·脱脱等 ) |
▪ 金史 ( 元·脱脱等 ) | ▪ 元史 ( 明·宋濂等 ) | ▪ 明史 ( 清·张廷玉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