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后舟山女孩的水墨乡愁

黄辉亮
夏至已过,舟山迎来最热闹的夏天。
在网上流传的各种舟山风光美图,大多色彩绚丽、意境唯美,连舟山人自己也得慨叹:真是美若尘外之境。
因此,看到陈丹荔笔下的水墨乡愁系列时,目光不由得停驻:黑白的舟山,有一种历史感,一笔一画间填充的,是我们共同的记忆。
记者找到了作者,一位年轻的舟山女孩,探寻这些画背后的故事。
陈丹荔,24岁的90后女孩,在采访中,她给人一种远超其年龄的深沉。话不多,干脆到几乎没有过渡;话与话之间思考的间隙,很长。
她告诉记者,自己是东极人。 2010年,以艺术生的身份,考入浙江财经大学摄影系。
记者在她的个人网页和朋友圈看到的所有作品,都是黑白,无一例外。
她说,她喜欢国画,喜欢当代水墨艺术,喜欢其中渗透着的中国传统美学思维的韵味。
陈丹荔对黑白的这种热爱,在大二上黑白摄影课时再度深化。
那一次,她用胶片机拍摄了一张西湖的黑白照片,在暗房放大时,看着影像慢慢显现出来,她当时觉得摄影就应该这样,它可以没有颜色,剥离色彩后的影像更直指本质。
剥离了色彩,一幅作品要吸引人的目光,需要更核心的东西。
城市日新月异。
陈丹荔穿过校园,看着拥挤的都市、高密度的建筑,将她的镜头对准了生存在巨大的压力、泛滥的资讯信息和淡漠的人际关系中的都市孤独者。
这种身处都市之中的孤独,也常常在她身上降临。
陈丹荔尝试用观念摄影的实验方式,诠释“孤独综合征”:
比如,在黑色的旷野上,白色的纸化作高大的墙,像塔罗牌一样倒下来,年轻人奋力抵着即将倒下的纸墙;将绳子一头系在时钟的秒针上,一头系在腰间,奋力逆时针拉;站在木栈道的尽头,眼前是一片迷蒙的海……
透过黑白的视觉效果和简练的构图,我们可以从中看见自己的精神状态:在新媒体时代庞大的数据面前,疲惫不堪;工作生活中,不断地赶时间和被时间赶;选择太多的不知所措和前路未知的迷茫……
摄影有力的呐喊
去年6月,陈丹荔大学毕业。
走出校园的她,带着自己的作品,走向了广阔的专业竞技舞台——她的作品入选英国皇家数码国际摄影展、平遥国际摄影大展、阿尔塔尼国际摄影展以及第二届全国青年摄影大展。《孤独综合征候群》专题组照,让她在第二届全国青年摄影大展上获得优秀新人奖,这也是迄今为止她参加过的最高级别的摄影展。
专家们对她唯美的摄影形式和作品中表现出的对现实社会的观察和叩问,很是赞赏。
在给她的点评里,摄影家邵大浪如此说道:“摄影不一定能解决社会问题,但它可以给出善意的提示,或有力的呐喊,这是摄影的价值所在。
在大学期间,陈丹荔的绘画一直不曾中断,她画风景速写、水粉和少量的油画。
2011年7月,舟山群岛新区成立。群岛新区的种种规划蓝图,通过网络、亲朋,到达在外学子陈丹荔面前。
欣喜之余,陈丹荔开始思考:新区规划意味着开发建设,也许10年、20年舟山就会变成另外一个样子,老房子会拆,老街道会再建。她有了一个创作想法——将这些行将消失的成长画面和老舟山人的共同记忆用笔和相机记录下来。
陈丹荔觉得,是时候了。
或是写生,渔港与灯塔、东极石屋群、渔绳码头、滨港路、马峙门、青龙山;或是记忆:巷子里的博物馆,路边的一家老店;儿时读书时,常常路过的普陀老车站;父亲的“浙普渔”……
这些画,色调依然一律黑白。
中性笔和毛笔结合,有点水墨又有点速写的味道,但是创作过程又不短,有时候一幅画要画上整整三天,陈丹荔索性叫它“水墨慢写”。
这是来自海岛的信
很多孩子离开海岛,对他们来说,家就是用来离开和怀念的,那些已然和行将逝去的老海岛文化,是他们厚重的乡土情怀。
陈丹荔是其中之一。
毕业后,在舟山过了一年朝九晚五的机关生活后,她辞了职,酝酿着再一次的出外闯荡。
陈丹荔说自己是一个喜欢收藏时代变迁产物的精神拾荒人,她庆幸在20出头的年纪已经有了“保存和收藏”的习惯。
这个水墨乡愁系列,如今只画完本岛和东极部分,画完整将有60多张。陈丹荔想着:多年后,或许会办一场画展。
离开舟山时,她会随身带着这些画:这些画像一叠来自海岛的家信,可以拿来阅读、值得保存、用来回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