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看到嵊山景色,上海人醉了他们在那里建了个摄影基地

(2014-10-24 11:22:01)
看到嵊山景色,上海人醉了他们在那里建了个摄影基地

黄辉亮

深秋的海岛,游客渐少。
    
上周,嵊泗嵊山岛却一反秋日冷清,分外热闹。
    
因为一批寻常又不同寻常的游客——上海华侨摄影协会的29名摄影爱好者,带着长枪短炮,带着外国模特,在嵊山进行了为期两天的采风。
                       
后头湾当外来老人遇上留守老人
10月15日下午3点,采风团一行人去嵊山后头湾“绿屋荒村”取景。
    
过了“鬼村”的石标,眼前是一条荒草覆盖的石阶,如蛇般游进那神秘的荒村。上海摄友多是退休老人,不免望路踟蹰。村口的人家,还有老人守着老屋种几垄蔬菜,摄友们正赞叹着这闲适生活。一个右转,见一老妇人。老人坐在门前的矮石墙上,远眺海面,脚边卧着一只狗,阳光晒得暖了,就在老人的腿上挠挠痒,继续睡。
    
见这场景,长枪短炮一阵咔嚓。老人回过头微笑,午后的阳光从身后照过来,灿烂了那黝黑干瘦的脸和每一条皱纹。
    
一路笑得恬静的巴西模特Elis,走上前抱住老人的肩,让同行的人为她们拍下合影。临别时,她用不太流利的中文反复说:“奶奶,你好漂亮! ”石阶右转,摄友回头,将相机对准坐在墙头的老人,逆光的剪影似思索者。
    
藤蔓覆盖荒村,荒草蔽道,队伍追着风景走。有摄友背了两台单反,“顾不上换镜头,就都背着。 
    
时间飞逝,远山的夕阳落在芦苇里,大海就在山脚下。“来,我给你拍一张! ”76岁的上海摄友,指点着75岁的老妻找最美的角度。山路崎岖陡峭,80岁的摄友张映红不肯退出,被人搀扶着完成了荒村穿越。“这样的荒村,这样的路,让我想起了抗美援朝的日子! 
看到嵊山景色,上海人醉了他们在那里建了个摄影基地

看到嵊山景色,上海人醉了他们在那里建了个摄影基地
                       
上海摄友摆腔调广州老人捡乡愁
次日清晨,嵊山大玉湾沙滩上撑起了一把把遮阳伞,过一会儿就是此行采风的重头戏——沙滩外模拍摄。
    
模特儿尚在化妆,摄友们自不会枯坐等待,枉了这眼前景致。
    
沙滩上有座蓝色灯塔,他们在灯塔旁放一把白色沙滩椅,让摄友们一个个坐上去,以大海、渔船为背景拍照留念。“腔调! ”“要有腔调!”“对,就这样,米道赞足唻!”这些资深摄友,深一脚浅一脚地奔向那把沙滩椅,举着单反调整坐姿的神情,看起来又认真又紧张。摄友们互相打趣,“王开照相馆又开张了! 
    
唯一没进“照相馆”的摄友,是八旬老人张映红。
    
她脱了鞋,以三脚架为拐,一步步走进海水里。海浪扑过来,打湿了卷起的裤脚,她像少女一样尖叫着后退。一身黑衣,一头白发,瘦弱的背影,细而白的脚踝,比沙滩上的年轻女子更吸引摄友们。
    
半小时过去了,一小时过去了,老人还在踏浪。大多数时候,她只是背对着沙滩,静静地看着大海。秋晨的海水很凉,记者担忧她的身体,上前劝止,她弯腰去捡一块石头,语调轻柔,答非所问:“我是广东汕头人,在这样的海边长大,16岁离家。触景伤情了! 
    
摄友陈树琼去过国外很多地方,上月刚从北欧回来,对嵊山赞不绝口:“这里很乡土,一进岛就闻到扑鼻的海腥味,空气好,环境美。 
看到嵊山景色,上海人醉了他们在那里建了个摄影基地
                         
七旬老渔民捕到“美人鱼”
9点,两位穿着比基尼的外国模特,惊艳了大玉湾。
    
乌克兰模特Kayta一身白色连体比基尼,长发高高扎起,斜倚小船边,火爆的身材、青春无敌的脸,明媚了锈迹斑斑的旧渔船;巴西模特Elis,身着黄色比基尼,靠在船头,仰头对着阳光闭目,双手慵懒地举过头顶,耳畔簪着一朵向日葵,妩媚动人。
    
十分钟后,模特钻进沙滩临时搭的更衣棚。再出来时,Kayta着豹纹比基尼,Elis则着连体式。这一次的外景是海边礁石滩,她们在嶙峋怪石上或坐或卧,海浪拍击的礁石和野性的豹纹,别样浑然天成。
    
模特从上海请来,从化妆开始计时,每小时1200元。寸时寸金,比基尼得多换几套,摄友们换着角度赶拍。
    
海堤边,站满了围观的当地百姓,管理沙滩的谢镜耒老人憨憨地笑着:“年年夏天,沙滩上学生囡蛮多,外国妞从没见过。 ”绿色渔网如纱幔,从渔船上拖出来,一路铺过金色沙滩。Kayta和Elis站在渔网上,时而背对而立,时而挽手成心,渔网比红毯更惊艳。拍摄间,有摄友突发奇想:这金发碧眼,不正是美人鱼么?于是,谢镜耒等四位身着渔民服的老人,上船拉起渔网来,看着站在渔网间的比基尼“美人鱼”,众人喊起了渔歌号子:嗨咗嗨咗嗨咗咗……
    
归程,Kayta和Elis用英语交流着她们对嵊山岛的感觉:没有商业化,很自然。
看到嵊山景色,上海人醉了他们在那里建了个摄影基地
                           
采风这只是第一步
嵊山,古有尽山之称。
    
来嵊山之前,上海华侨摄影协会主席唐震安对这个传闻中“东海最东的岛”充满向往。 9月,他来嵊山游玩,醉于当地山海之景,也醉于渔村人文风情。他想带摄友来采风的思与当地政府发展旅游的心,一拍即合。
    
10月16日,嵊山成为上海华侨摄影学会唯一的海岛摄影创作基地。
    
上海华侨摄影学会成立于1986年,有会员800多名,都是归国华侨、侨眷,常在境外办摄影展。“这次采风只是第一步,我们会让更多的人知道,离上海不远的地方有这么一个美丽的地方。 
    
唐震安的自信,有实力有实例:
    
有实力——上海国际郎静山摄影艺术展已办了七届,名声在外,“我们要把它办成摄影界的奥斯卡。”
    
有实例——几年前,他们在福建泰宁设摄影基地时,那里还很冷清;泰宁人带着他们的文工团、土特产,与上海华侨摄影协会的摄影展一起出现在南京路上。如今的泰宁,周末已一宿难求。
看到嵊山景色,上海人醉了他们在那里建了个摄影基地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