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冯琛:愿与文字相伴一生

(2014-10-15 09:17:43)
冯琛:愿与文字相伴一生

唐兰

冯琛,1933年出生。走在马路上,他不过与舟山其他的老人一样,花白了头发,眼角皱纹里爬着说不完的话。但他和那个年代的老人又不一样,在那些只能随波逐流的年代里,他有他自己的选择,并坚持了一生。
    
在临近傍晚的房间里,冯琛正挥动着钢笔,在稿纸上,为舟山几家媒体,写着阅评。
    
个戴着老花眼镜,认真伏案的老人,曾经是舟山市委宣传部副部长,舟山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主席。
    
但他觉得,头衔没那么重要,重要的是,回望自己的过往,一直有写作相伴,从没“寂寞”过。
                            
◆海风吹动的稿纸
1951年,18岁,冯琛毅然决定,为抗美援朝,投笔从戎。他进入了海军预校,成为了一名海军。而此后,也因为一篇关于水兵的文章,让他再也放不下笔。
    
参军的第六年,部队掀起了写诗的热潮,酷爱诗歌的冯琛,一个月能写上一百多首诗。这些诗,大多被选进了《水兵诗选》。“豆腐干”大小的诗歌、消息稿的累积发表,让1968年的冯琛,迎来了意想不到的机会。
    
冯琛,被派去上海海测大队航标队采写海军的事迹。在与航标队同吃同住的一个月里,天天参加海军晨练,细心观察航标队的作业,在风浪里记录了他们从江苏北部到福建近1000公里海上航标的维修和检测工作。
    
他带着3000多字的稿子回到部队,这篇报道被海军政治处宣传部看中,为文章在上海开了座谈会。会上,《解放日报》的编辑评价这简直是“海上好八连”,并很快刊登了这篇报道;《解放军报》也请冯琛去北京为报社作讲演,在头版头条刊登了此文;随后,《人民日报》的记者也向冯琛约稿……“可以说,正是因为这篇稿子和它带给我的激励让我从此不能放弃写作。 
                         
◆做普陀山宣传的第一批人
当了29年兵,因为写作,冯琛拿过三个三等功,三个三等奖。 1979年,带着荣誉,冯琛从部队转业,去了舟山市(地)委宣传部,继续为宣传事业工作着。
    
从部队到地方,需要适应。冯琛下到基层考察,发现舟山的旅游特点,为早期舟山旅游发展写下了最初的评价。
    
普陀山,是远近闻名的佛教朝圣圣地,但在上世纪80年代初期,普陀山却一直没有系统地为自己做过宣传。
    
去过普陀山的次数已数不清,冯琛决定,与当年舟山摄影家协会主席叶文清合作,由他负责摄影,自己负责文字介绍,详细全面地将普陀山的传说、地理故事、文人文墨宝集合到普陀山的第一本综合性的画册之中。画册一出,叶文清自评道:“这是宣传普陀山第一本高质量的画册。 
    
1989年,普陀山寺庙修复十周年,妙善方丈举办升座法会,冯琛与叶文清有意将这次仪式也做一记录。正巧,中国佛教协会主席赵朴初也来到舟山,与冯琛同住一个宾馆。冯琛便辗转向赵先生发出了邀请,请他为这次仪式题字,赵朴初欣然写下了“普陀盛典”四个大字,这也促使了第二本画册的出版。
    
两本画册,让北京外文出版社找上门来,请冯琛为他们写普陀山宣传的全部文字;《全国旅游大观华东卷》浙江分册也请冯琛为普陀山撰文,冯琛一时间成为了执笔描写普陀山的第一人。
                             
◆“我是舟山人”
舟山成为了中国第四个新区,冯琛用带着自己家乡方言的普通话,连说“想不到想不到”,但他从来都知道,舟山有这个条件。
    
1994年,已过退休年龄,冯琛仍难掩热情,为社会科学联合会策划和主笔了《关于在舟山建设长江经济带出海口基地的研究》,指出了舟山在长三角的重要性,文章被中国社科院《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收录,并获得浙江省1994年度市(地)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入选作品奖、舟山市1995~1996年度社科成果一等奖。
    
三年后,冯琛又提出了海洋文化的概念。他撰写的《舟山海洋文化研究综合报告》、《舟山海洋文化的渊源和内涵》获得了1997年度舟山市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入选作品奖。冯琛笑说,“在我之前,还没有人具体研究过舟山的海洋文化。”
    
当年从江苏徐州到舟山,生活已有63年,冯琛说自己就是舟山人,舟山给了他好空气,好身体,也给了他机会,让他有幸能用自己喜爱的文字,见证舟山的变化。
                          
◆根本停不下来的“劳马”
退休20年,冯琛已是白发老人。
    
他依旧每天坚持看2个小时报纸。他的卧室兼书房,堆满了报纸,从《环球时报》到《望潮周刊》,这个80岁的老人,神采飞扬,能一一说出各家报纸的长处与不足。
    
他依旧每天坚持写2个小时稿子。从1994年开始,冯琛,用笔名“劳马”给舟山日报、舟山晚报、舟山广播电视报等不同媒体投稿,从两会这样的国家大事,到发生在舟山本地的生活琐事,都用自己的视角点评着。 20多年来,孜孜不倦的冯老,给本地媒体投稿超过了3000篇。
    
写字台上,摆着他用钢笔一遍遍圈划的稿纸,我们请他坐下继续写作,那样子,依稀就如当年在部队给《水兵诗选》写诗。
    
冯琛说,他一停下笔,就会觉得空虚。
    
“我没有别的特长,不会唱歌不会演戏,就会写写东西。 
冯琛:愿与文字相伴一生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