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朔:我在角落咖啡店的留言本留下了一些话

张群一
来阳朔已经四天了,一直想等一个日出。于是又把酒店延长了两个晚上。
这是周五的傍晚,阳朔西街上挤满了游客。
西街是阳朔县城内最古老的街道,只有500多米,却有1400多年的历史,1000多年来,这条小街一直保持着“半是乡村半是店,可为生意可为耕”的半商半农状态。
这一天,人太多了,迈不开步子,到处都是雨伞的遮挡,看不见前方。空气中有丝丝辣椒刺鼻的味道,那是商家在路边的砧板上,剁着糅合着大蒜和豆豉的龙脊辣椒;旁边饭店的霓虹灯招牌清楚地告诉你来了阳朔一定要吃“啤酒鱼”;很多酒吧门口有人招徕顾客,酒吧努力想和国际接轨,却避免不了像一个从乡下高中毕业的学生,能说几句英文,却没有洋味儿,反而带了点乡土气息。
阳朔的生意是要讲效率的。旅游开发过度,商家竞争激烈,这里已经不是随处可见的慢节奏了,然而当你找到了,你就会有一种“不想走”的感觉。就像我穿过拥挤的人群,走进了桂花巷,偶遇了“角落咖啡”店。
角落咖啡店又窄又长,灯光昏黄,有半面墙的书架,上面的书很杂,很容易找到一本你能拿起来读个一两个小时的。书架上还挂着留言本,已经到第四本了。我随手翻开一本,立马就被吸引住了。都是手写的字体,都是最真实的心情,告诉你,他们为什么来阳朔,字里行间,我仿佛可以感觉到某个日子,是一个什么样子的人,就坐在此时我坐的位置,写下了他的心情。
“不要手机,不要网络,不看微信,不发微博,一个人听着喜欢的音乐,希望未来来得慢些,再慢些……”
我也不自觉地在留言本上留了几句话:
“前天我去遇龙河,这是桂林山水最浓缩的部分。美不胜收,只有赞叹。可惜人有点多,竹筏集体出发的情景,有点像揭竿而起的农民起义。 ”
“周围的山水如水墨画般,却是再牛逼的画家也画不出来的感觉。而且,图画中你听不到水声、闻不到花香,也触摸不到清澈冰凉的遇龙河水。 ”
“遇龙河边有一家叫‘阳朔圣地’的酒店,可以吃饭也可以住宿。庆幸自己没有错过,在河边吃了顿‘啤酒鱼’,看着周围的山水,看竹筏一只只划过,不由赞叹人生不过如此。 ”
原来,想看日出真的只是一个借口,其实,真正的理由是不想走。
不想走,因为每天早上都可以吃一顿“老油条桂林米粉”,店在阳朔芙蓉街上,老板信誓旦旦地说自己要成为中国的肯德基。她说:“每天都要向1000位客人介绍最正确的吃法”,先喝两口豆浆,再把凉粉干拌,快吃完了,加上慢火熬制的骨头汤泡油条吃。


我在阳朔待了六天,在我要离开的那天早上,天第一次放晴了。我去了大多数阳朔的景点,包括一个叫“银子岩”的溶洞、一个人工开发的叫“世外桃源”的景点,登上了月亮山,却因为下雨视线看不到太远。在一家明信片店,发现了一张从月亮山上拍摄的照片,霞光万丈,五彩缤纷,我把它寄给了我父母,这是我第一次给他们寄明信片,这也会是他们第一次收到明信片。
出太阳了,我却要走了。那天的太阳,仿佛是一个邀我再来的实体邀请函。
和角落咖啡里的留言本里的很多人一样,我也在这里留言,因为我知道有一天,我还会回来。
留言本里的故事大多伤感,可是,所有人都希望拥有幸福。旅行也许不会决定命运,却可能改变态度。字里行间,他们都是带着希望走出了这个角落。阳朔,这个神奇的地方,仿佛一直在向我诉说一个道理:旅行,无论你带着何种心情而来,却一定不会带着悲伤的心情而去。
行者自画像
张群一
摄影师、纪录片导演。把行走和聊天当成工作的人。去过很多旅行不会涉及的地方,比如地震中的四川、战争中的缅甸、海啸时的日本。旅行,就是工作的一部分,工作,只是生活的一部分。
摄影师、纪录片导演。把行走和聊天当成工作的人。去过很多旅行不会涉及的地方,比如地震中的四川、战争中的缅甸、海啸时的日本。旅行,就是工作的一部分,工作,只是生活的一部分。
前一篇:世界杯纪念币,或比彩票更赚钱